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分析

2024-12-06 00:00叶潇筠
名家名作 2024年31期

[摘 要] 艺术语言是英语文学作品的灵魂,承载着作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恰如其分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阐述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忠实、传神、创造性、审美等处理原则,并从语音、词汇、句法、修辞、文化等层面探讨了具体的处理措施,以期为英语文学翻译实践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英语文学翻译;艺术语言;处理原则;处理措施;语言表现力

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英语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语言,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意象、小说的风格等,译者需要敏锐地感知并巧妙传达。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英语文学艺术语言的翻译一直是个难题。译者除了要深刻领会原作的艺术魅力,还要在目的语中找到契合的表现形式,既不能照搬硬套,丧失艺术感染力,也不能改头换面,背离原作风貌。如何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求平衡,是对译者的艺术修养和语言驾驭能力的考验。当今中西文学交流日益频繁,亟须探讨行之有效的英语文学艺术语言翻译策略,用目的语再现原作的独特韵味,促进中西文学的互鉴共赏。

一、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的重要性

(一)传递原作艺术魅力

英语文学作品以语言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如诗歌的韵律、散文的意象、戏剧的对白,是作品艺术魅力的集中体现。译者只有充分领悟原作的艺术语言,并在译文中予以充分展现,才能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美学旨趣和艺术个性,进而引发审美共鸣。反之,如果译文晦涩枯燥,缺乏艺术表现力,就无法再现原作的神韵和风采,难以引起读者兴趣,也就无法完成文学作品交流传播的使命。因此,必须重视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其直接关系到原作艺术魅力能否得到传递,关系到文学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二)促进文化交流

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而艺术语言作为作品的载体,既融入了作家的文化修养,也凝结了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译者对英语文学作品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读者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艺术语言若处理得当,能使译文充满异域风情,让读者在阅读中跨越文化的藩篱,领略不同文化的内涵;反之则可能扭曲原作的文化内涵,加深文化隔阂。可见,艺术语言的翻译不仅传递了语言信息,更搭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重视艺术语言的处理,有助于增进中西方读者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三)丰富目标语言表现力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汇融合。译者在处理英语艺术语言时,往往需要在汉语中寻找对等的表现手段,激活汉语的表现潜力。一部分英语修辞格、句式经过翻译实践的检验,逐渐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新的表现元素。例如,王尔德戏剧的机智对白、狄更斯小说的批判讽刺手法,经翻译引入,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译者在英汉艺术语言的转换中,不断突破汉语表达的程式化倾向,挖掘汉语的审美潜能,有助于汉语在博采众长中更加灵活多样。

二、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的原则

(一)忠实原则

忠实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原则。译者要做原作的“忠实仆人”,力求准确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处理艺术语言时,要尊重原作的表现方式,不能随意改变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应保留作品的形象思维和艺术风格。同时,艺术语言往往寄寓了作者的某种独特感受,蕴含了作品的题旨寓意,所以译者要认真领会,避免曲解作品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忠实并非机械的对等,而应在语言转换中保持灵活性。过于拘泥字句形式,反而容易造成译文的僵化、晦涩。译者需要在忠实原作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变通处理艺术语言的外在形式,做到形神兼备、化形传神。

(二)传神原则

与忠实原则相辅相成的是传神原则。所谓“传神”,就是力求再现原作的神韵和风貌,使译文的艺术感染力与原作相似。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作品艺术语言的感悟之上。因此,译者不能仅满足于字面意义的传达,而要着眼于艺术语言的形象塑造功能和情感表达功能,激活读者的想象力,引发读者的审美体验。传神原则强调译者要从整体上吸收原作的艺术精髓,用目的语进行艺术再创造,而不是就事论事的表面模仿。正如贾植芳所言,文学翻译贵在神似,不在形似。译者要立足母语的表现习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找到恰切的表达方式,进而传递原作的意蕴和美感。可以说,忠实原则与传神原则是文学翻译的两翼,缺一不可。唯有忠实传神,方能使译文获得与原作相媲美的艺术魅力。

(三)创造性原则

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面对原作精心雕琢的艺术语言,译者既不能望而却步,也不能亦步亦趋,而应本着创新的精神,突破常规的束缚,探索个性化的表现途径。这就要求译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两种语言之间寻求契合点,以变换的形式表现原作的内在旨趣。例如,徐志摩翻译泰戈尔的诗歌时,就以白话文的新诗形式替代了原作的韵文形式,更好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美。又如,钱钟书翻译《红楼梦》时,在百回诗词的处理上,采用英语十四行诗体,与中国诗词在意境、韵味上巧妙呼应。可见,艺术语言的翻译有时需要译者打破常规思维,别出心裁,在创造性转换中实现艺术风貌的再现。当然,创造性原则并非主观臆断的径行其是,而要以忠实原作为前提,做到有根有据、有的放矢。唯其如此,才能在再创造中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契合统一,赋予译作崭新的艺术生命力。

(四)审美原则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翻译既要考虑原作的审美旨趣,又要顾及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译者在处理艺术语言时,要站在鉴赏者的角度,对原作的意象、节奏、风格等进行整体把握,领会作品的美学内涵。同时,要充分估计目的语读者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趣味,选择适当的表现方式,实现审美意趣的共鸣。例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意境空灵飘逸,后期印象派的翻译如果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就难以传达诗歌的超脱美。又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语言华丽典雅,魏尔伦象征主义风格的翻译就未免隔靴搔痒。审美原则要求译者在深入领悟原作审美内涵的基础上,立足于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接受能力,在异质审美中求同存异,进而实现情理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三、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的措施

英语文学作品的艺术语言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修辞、文化等多个层面。译者需要根据不同语言层面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语音层面

英语诗歌常用的语音修辞手法,如头韵、尾韵、拟声等,都是对作品音乐性的锦上添花。译者要尽量在译文中复现原作的音韵美。一是要利用汉语声、韵、调的特点,创造与原作相近的音响效果。例如,徐志摩在翻译济慈的诗歌时,就充分利用了汉语的四声变化,再现了原诗的抑扬顿挫。二是对无法直接对应的语音修辞手法,可采取一定的补偿措施。例如,头韵可以用双声、叠词等加以弥补,让译文在语音和节奏上呈现出近似的音乐感。三是对拟声词的翻译,要因地制宜,灵活处理。有时可以采用移译法直接移用汉语拟声词,有时可采用意译法将声音喻为某种动作,给人以声音的联想。例如,莎士比亚的“Break,break, break/On thy cold gray stones, O sea”一般译为“拍吧,拍吧,拍吧/在你冷灰色的礁石上,啊,大海”,通过“拍”字传神地表现了海浪的节奏感。

(二)词汇层面

英语文学作品常常包含大量生动、新颖的词语,如双关语、新造词等,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创造力,译者要努力在目的语中再现这种词汇特色。一是对于双关语,既要考虑表层词义,又要考虑弦外之意,尽量做到意义双全。例如,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双关对白,往往一语多义,笑里藏刀,需要译者选择承载多重意蕴的词语,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二是对于新造词,译者要在把握词义内涵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用灵活新颖的词语再现原词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中有大量音译、异议的新词,译者往往需要因词造诣,创造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三是对于习语、俚语,要做到雅俗共赏,既突出口语的亲切质朴,又不失文学的品位。例如,狄更斯作品中的方言土语,往往蕴含着独特的地方色彩,译者需要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时,适度标注,方便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的词汇处理需要译者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在保持忠实传达的同时,追求意境神韵的传神再现。

(三)句法层面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句式变化丰富,往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译者要充分领悟原文句式的表现功能,把握原文句式的节奏和韵律,灵活处理,力求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不同句式的长短、顿挫、抑扬等会营造出不同的音乐美感,译者要巧妙运用目的语的语序、停顿等手段,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句式整饬工稳、富有韵律感,译文要力求译句在形式上匀称和谐,可用抑扬格五音步等加以模拟,使其在朗读时能够产生相近的审美感受。要注重句式的多样性,避免句式呆板单一,译者可以仿照原文的句式特点,灵活运用目的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例如,英语中的被动句、强调句等,可以翻译成汉语习惯的主动句、判断句等,做到形合神合,避免生硬呆板。又如,海明威的小说中大量使用简短句,译文可以适当采用祈使句、感叹句等加以灵活变换,使译文更加灵动有致。面对英语原文鲜明的句法特色,译者要在直译和意译中寻求平衡,有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的句法形式,忠实传达原作的独特个性;有时则需要本着信、雅、达的原则,合理调整语序,对原文的句式做灵活处理,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在句法层面的翻译中,译者要在尊重原文艺术个性和顾及译文可读性之间寻求契合点,力求在两种语言习惯的差异中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使原作的艺术魅力在译文中得到充分展现。

(四)修辞层面

英语文学作品中运用了大量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这些都是作者塑造意象、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译者要全面把握原作的修辞特色,力求在译文中既能传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又能再现其艺术形式,做到形神兼备。要灵活处理直译与意译的关系,对于一些意义明确、形象生动的比喻,一般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完整保留原作的比喻形象,给读者以直观的印象;而对于一些隐含的文化内涵、难以直译的暗喻,则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灵活使用目的语中类似的修辞手法进行阐释,化用目的语的修辞习惯,巧妙传达原作的言外之意。要注重修辞手法的补偿和重构,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并非所有的修辞格都能在译文中找到对应的表现形式,这就需要译者因地制宜地进行补偿和重构。例如,在形式上无法完全复现原作的修辞格时,可以在译文中采用其他的表现手法进行弥补,进而通过形式变换传达原作的修辞效果。例如,《麦克白》的汉译文没有完全复现原作的头韵,而是用排比句式、对偶语等加以弥补,使节奏韵律方面具有与原文相近的艺术感染力。译者要注重英汉修辞手法的异同,在直译的基础上善于利用目的语特有的修辞手法,使译文更加生动传神。例如,可以用富有民族特色的汉语习语化用原作的意象,用工整的对偶、铿锵的排比等强化原作的语势,在异质同构中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文学翻译中修辞层面的处理需要译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在中西方文化不同的修辞习惯中寻求契合点,力求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产生共鸣,使原作的意蕴通过巧妙的譬喻寄托、夸饰渲染跃然纸上,引起读者的情感共振。

(五)文化层面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烙印,其艺术语言往往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译者要在全面把握原作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处理策略,化解文化障碍,促进跨文化交流。在文化意象方面,原作中的一些意象如宗教典故、民俗风情、历史人物等,往往难以从字面意思直接理解其内涵,需要译者用目的语文化中的对应意象或习惯表达加以替代阐释,使译文更加贴近本土读者的文化语境,引发本土读者的情感共鸣。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面,一些词语背后往往隐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译者要在传达其字面含义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言外之意,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也可以用意译的方法加以阐明,使译文读者领会其文化意蕴。在文学体裁的处理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中的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在表现形式上往往大相径庭。译者要立足于母语的表现习惯,对原作的体裁形式做灵活处理,实现异质文学的互鉴共赏。例如,英语十四行诗可以意译为汉语的律诗、绝句等,在形式上迎合译文读者的审美习惯,同时又折射出原作的风貌特征,在差异中实现共通。在处理文化层面的艺术语言时,译者要在“入”与“出”之间把握分寸,既要尊重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要在求同存异中促进文化交流,从而在跨文化转换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内涵和审美情趣的传播。

四、结束语

英语文学艺术语言的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译者需要遵循忠实原则、传神原则、创造原则、审美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处理策略,既要全面把握原作的艺术特色,准确、生动地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又要立足于母语的表现习惯,本着通达、优美的原则,创造性地转换语言形式,在艺术感染力上力求与原作媲美。文学翻译不能就语言论语言,还要充分体现译者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关怀,在语言转换中实现情感、个性、审美的交流,从而为中西方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邓丽平.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和措施分析[J]. 2024(13):71-73.

[2]钱秀荣.浅析文学作品汉英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J].汉字文化, 2023(15):163-165.

[3]石蕊.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J].长江丛刊,2022(2):13-15.

[4]万宗琴.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分析[J].世纪之星(交流版),2022(23):25-27.

作者单位:惠州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