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三更过天晓白,奢香夫人赶月归来。她把日光画心上,照得漆黑的夜,亮堂堂……”
很少有人能够字正腔圆地读完上面的句子。往往第一句还没念完,就着那熟悉的调子,人们已经开始哼唱起后面的歌词。
2024年,凤凰传奇的《奢香夫人》可谓是华语流行乐坛的顶流。这首歌在中国的大街小巷传唱,坐实了凤凰传奇“国民中国风组合”的地位。不过,很多歌迷对这首歌背后的故事鲜有了解。“奢香夫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并不是一位简简单单的贵妇人,还是一名杰出的女政治家、一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华夏英雄。
一
奢香夫人出生于川南永宁的一个彝族恒部部落,父亲是四川永宁宣抚司、彝族恒部部落首领。她自幼聪明伶俐,饱读诗书。明洪武八年(1375年),17岁的奢香嫁给贵州宣慰使、水西彝族默部首领霭翠。
在贵州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明朝采用了被称作“以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部落首领为世袭土官,赐予他们兵马、土地,并给予土司较大的自由度来治理当地政务。宣慰使是明朝土司制度中职位最高的官衔之一,奢香的丈夫霭翠主政贵州,官序为从三品,辖地四千里,胜兵四十八万,手中大权在握。
奢香夫人婚后与霭翠感情很好,是霭翠的贤内助。她不但将家中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辅佐丈夫处理宣慰司的许多政事。久而久之,奢香以贤能闻名于水西各部,深受族人爱戴,被族人尊称为苴慕。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霭翠病逝。因霭翠与奢香夫人的孩子阿期陇弟年幼,朝廷让奢香代袭她亡故夫君的职位,任贵州宣慰使。
同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等率军从四川、湖南经贵州南征云南。出任宣慰使的奢香让明军在水西境内安营扎寨,主动贡马、献粮、通道,支持明军经贵州进伐云南。奢香还亲自出访乌撒、芒部等地,劝说开导,使割据势力失去支持。最终,明军顺利进入云南,云南结束割据统治。
当时,云南地处偏僻,地形复杂,难以轻易攻下。可以说,没有奢香的支持,明朝廷很难在短时间内剿灭割据势力。奢香从政伊始就为明王朝做出了重大贡献。明太祖朱元璋赞曰:“奢香归附,胜得十万雄兵。”
二
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明朝廷派封疆大吏马烨奔赴贵州任贵州都指挥使。马烨心高气傲,他认为奢香这位少数民族女首领不过是 “鬼方蛮女”,对她摄贵州宣慰使职的政绩满心忌恨。在马烨看来,贵州这片土地不该由土官管理,而应该由他这样的流官(朝廷派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官)来UqqDFNdWcFyhYGkhYe7l3DL2JwOqhTvErtX6Jj+ojp4=统治,如此方能彰显他的功绩,向朝廷邀功请赏。
马烨在任期间,骄纵蛮横之态尽显。他大肆杀戮彝族人民,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据史料记载,马烨在贵州“以杀戮慑罗夷,夷畏之,号马阎王”。
同时,马烨不顾贵州正遭大旱、粮食无收的艰难处境,强行逼迫贵州百姓交纳高昂的赋税。贵州百姓本就因大旱而生活极端困苦,赋税的重压更是让他们苦不堪言。彝族与政府的矛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尖锐局面,危机形势一触即发。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马烨借召见奢香之名,将她抓到贵阳。他指令壮士鞭笞奢香的背部。对于古代女子而言,恐怕没有比这更难堪的耻辱了。
奢香作为贵州宣慰使,一直以来为当地百姓尽心尽力,却无端遭受如此屈辱。事情流传出去,爱戴奢香的贵州百姓无一不觉悲愤难忍,奢香的下属们得知此事,更是怒不可遏。奢香下辖的48部兵众当即聚集在一起,“愿尽死力助奢香反”,纷纷表示要为了奢香起兵谋反。
奢香此时也处于极端愤慨的情绪中。她将自己所佩戴的革带剪断,立誓一定要报今日所受之辱。但是,作为一名政治家,奢香理智地制止了下属们出兵的冲动。马烨在名义上是朝廷派遣的官员,起兵反马烨就等于起兵反抗朝廷,这并不是奢香所想见的结果,也不利于贵州百姓的安宁生活。只有保持冷静,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才能真正为贵州百姓谋福祉。
奢香明白,此时动兵反而是中了马烨的圈套。她忍下了所受的屈辱,耐心劝说手下的兵士们不要以武力解决问题。
深思熟虑过后,奢香决定上京入朝,面见朱元璋,为自己、为贵州百姓讨回公道。古代车马迟缓,进京前路漫漫,且马烨是有着赫赫战功,深受皇帝喜爱的封疆大吏,奢香无法确定此行能否达成目的,但她心中的信念坚如磐石。
历经艰辛,奢香终于到达京城。她目光坚定地站在朱元璋面前,自陈家世,细数家族世代守卫边疆的功劳,痛斥了马烨预谋逼反、祸国殃民的罪状。
朱元璋听闻此事后,立刻意识到了马烨行为的严重性。他下令召回马烨,将其治死罪,为奢香一雪前耻。同时,朱元璋赏赐奢香大量金银和丝织品,以表彰她的忠诚,封奢香为 “顺德夫人”。
三
奢香一贯深明大义。回到贵州后,奢香大力宣扬朝廷威德,安抚百姓此前对朝廷的不满。同时,她广泛组织人力,“开偏桥、水东,以达乌蒙、乌撒及荣山、草塘诸境,立龙场九驿”。此龙场九驿,又被后人称为奢香九驿。驿道全长500余里,成为纵横贵州以达云南、四川、湖南边境的交通要道,改变了贵州险阻闭塞的状况,对西南的开发和管理起到了重大作用。
奢香夫人的政绩还不止于此。她积极推动贵州地区的文化教育发展,鼓励彝族子弟学习汉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她以身作则,将子弟送入太学,此举引发贵州其他土司的效仿,陆续有更多彝族子弟进京求学。此举对后世影响深远,提升了贵州彝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汉文化水平,在进学的学生中培养出了一批有为的人才。
在经济方面,奢香夫人对贵州的农业、纺织业、商业都进行了合理规划以及政策引导,促进经济发展。
农业方面,她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学习中央王朝先进的农业技术,引进高产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粮食产量。
纺织业方面,她派人去江南学习绣花技艺,学成后将技术传授给各族妇女,教妇女们去集市售卖刺绣作品,改善了当地女性的生活。
商业方面,她积极发展商业贸易,以贵州特有的水西良马撬动当地的商业贸易活跃度,设立了无需缴纳贩马税、可用其他货物换马等政策,推动了水西马交易的繁荣,进而使得贵州成为商贾贸易往来的繁荣之地,促进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
纵观奢香夫人的理政方针,能看出她是一名目光长远、有勇有谋的出色政治家。无怪乎《明史纪事本末》一书中称赞她“智溢唐蒙、功高博望”“观变随机,勇于丈夫”。
民间对奢香的赞誉之词更是不绝于耳。杨文莹在《黔阳杂咏》写道:“乌撒穷荒九驿开,奢香应变亦奇才。长簪窄袖蛮方女,曾见大明天子来。”余上泗《蛮峒竹枝词》中写道:“风烟济火旧岩疆,礼乐千村变卉棠。 际得承平遗事远,部人犹自说奢香。”这些文人自发对奢香的功绩由衷传唱,可见奢香在百姓中的口碑与崇高地位。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奢香夫人积劳成疾,与世长辞。朱元璋谥封奢香为“大明顺德夫人”,并“遣使祭之”,以正三品规格下葬,可见中央王朝对奢香政绩与品性的认可。
奢香夫人所开辟的龙场九驿,见证了贵州地区从落后闭塞到如今实现现代化的沧桑巨变。她曾经靠龙场九驿让贵州与其他地区相连通,如今,机场、高铁、高速路等现代交通设施进一步让贵州与祖国各地紧密相连,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远比她那时更为密切。她的家乡变得更发达、更美好,而不变的是,奢香夫人的故事依然被人们传颂,“奢香夫人赶月归来”的歌声响彻中华大地。她来过,她的年华被传说,象征着贵州的百里杜鹃花将不凋落地一代代绽放,奢香夫人的精神也将会被我们这些后人永远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