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里,温暖的食物和热气腾腾的汤水是最能治愈精神和肉体的良方。从古至今,人类对于食物的热情不光是来自于生物的本能,更是一种对于如何生存得更好的追求。所以,从无味的水煮到香辛料的组合,构成了人们对于美食的理解。饮食文化的发展,不同风味的出现,构成了我们的日常,其中,火锅是国人非常喜爱的美食,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火锅。有句老话常说,没有什么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吃两顿。火锅种类众多,江湖分为三大门派。北方火锅以涮牛羊肉为主,粤式火锅以潮汕牛肉为代表,而位居霸主的当属川渝火锅,还有云南的菌汤火锅、贵州的酸汤火锅等。中国人吃火锅的历史古来有之,这一篇咱们就来聊聊古人的火锅。
古代吃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没有锅,而是用鼎,准确的叫法应该是“镬鼎”,当时称为“鼎食”。有个词叫做“钟鸣鼎食之家”,能享受得了边吃饭边奏乐的日子的,就是王侯世家了。鼎是古代的一种烹饪器具,人们将食物放入鼎中,加水,下面用火加热,水沸腾后煮熟食物,放入调料调味,那是食物最初始的样子,也是近似于现代火锅烹饪方式的原型。九鼎八簋中的鼎,就是用来盛汤羹的。这时候的羹,更像是乱炖,把肉和菜放在一锅煮,在人们还不会用油炒菜之前,配饭吃的菜就是煮出来的羹。这种煮食的方法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米豆多水而成粥,菜肉多汁而成羹”,直至汉代,人们用的烹饪器具都是主要用于煮食物的, 无论什么菜,只要加水煮就可以了。如果将火锅简单理解为“用锅烧水涮食物吃”的话,西汉出土的几件文物,或许能成为火锅的先祖。
西汉的时候,人们想吃不同种类的肉,又不想让各种食材混在一起,精致的西汉人就设计了这种铜分格鼎,分格来煮,绝不串味。配合上放置蘸料的豆,也就是一个简易的“火锅”了。西汉出土的铜分格鼎,以四块隔板与一件圆筒,将整个鼎内分为五块独立区域,和我们现在吃的九宫格火锅高度相似,每个区域分开来煮不同的食物,不再吃一锅大乱炖,是对饮食的精细化要求。青铜温鼎,上端是一个肚大口小的容器,器身下方连接着炭盘,据推测是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的“火锅”,发掘时发现鼎下不仅有炭燃烧的痕迹,锅内还有板栗残留物,其造型与今天的火锅极其接近。在海昏侯墓中,还发现了汉代人吃火锅的另一重要食具——染炉。它由盘、炉、耳杯三部分组成,中国古代称调味品为“染”,耳杯中放好调料,通过下面的炉子加热,再把煮过的肉放进耳杯里,与调料混在一起进行“二次加工”,边热边吃,随吃随“染”,堪称是西汉人的“小火锅”。汉代人不仅吃上了“小火锅”,火锅里的肉也是五花八门,猪、狗、鸡是当时人们食用肉的主要来源。汉代人的调料包有盐、酱、豉、酢(醋)、糖等,除了采盐做佐料,汉代人还把粮食发酵后做成豆酱、豆豉、醯、酢,把发芽的大麦煎制成饴。
到了宋朝,火锅的吃法更加普及,人们开始用火锅涮肉吃了,但涮的不是牛羊肉,而是兔肉。宋人吃火锅的时候,大家围坐在风炉四周,火锅架于其上,将腌制好的兔肉放入沸水中滚熟,夹出后即刻食用。口味重的还可以蘸着调料吃,很有今天吃火锅的味道了。宋朝林洪撰写的饮食书籍《山家清供》里,林洪前往武夷山拜访隐士,快到峰顶时,忽遇大雪,碰巧一只兔子滑下山岩,被逮了个正着。两人立刻生起小火炉,架好汤锅将兔肉切成薄片涮着吃,鲜美至极。大雪纷飞的寒冬,吃着兔肉火锅的好友二人谈笑作诗,其中一句“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意思就是说汤锅沸腾如白雪,兔肉鲜红似晚霞,索性化用成“拨霞供”,作为这顿美餐的名号。在宋代,民间有“暖冬”风俗,也就是每到农历十月初一,人们便认为入冬了。这一天家家都举办“暖炉会”,过节般地围着火炉吃肉喝酒。人们围坐在一起,共享热腾腾的火锅,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流行的社交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火锅逐渐从上层社会的盛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各阶层民众共同的美食享受。
真正奠定今天涮肉火锅基础的是蒙古族人。蒙古族人好吃羊肉,但在外行军打仗时,炖羊肉很麻烦,因此他们就将羊肉薄切,在沸水里涮一下即熟。随着蒙古族人征服中原,这种火锅也传入内地。热气腾腾的涮肉火锅,在北方更受欢迎,因为它不光好吃,还能取暖。清朝曾经举办过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宴席上就有皇帝喜爱的火锅。乾隆五十年那次千叟宴,火锅更是成了宴席的主角。根据文献《清代宫廷大宴——千叟宴》记载,那次千叟宴共分两个等级的宴席:一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煺羊肉片一个,鹿尾烧鹿肉一盘,煺羊肉乌叉一盘,荤菜四碗,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另外备肉丝烫饭。次等宴席每桌摆设火锅两个(铜制),猪肉片一个,煺羊肉片一个,煺羊肉一盘,烤狍肉一盘,蒸食寿意一盘,炉食寿意一盘,螺蛳盒小菜两个,乌木筋两只;同样备肉丝烫饭。
可以看出,两个等级的宴席中,火锅都是最主要的菜品。皇家的喜爱,就会引起民间的流行。火锅后来流传至京城市肆,多由清真饭馆经营。《旧都百话》有记载:“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作料配方,“涮羊肉”才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
今天红遍大江南北的川渝火锅,其出现的历史要晚于涮肉火锅。中国古人也爱吃辣,但辣味的最初来源并不是辣椒。古代最常用的辛辣味调料是花椒、吴茱萸、生姜,用量比例最大的辛辣味调料是花椒,唐朝时,三分之一以上的菜肴都用到花椒。可以说,花椒才是中国古代的辛辣之王。明朝万历年间高濂的《遵生八笺》首次提及辣椒,辣椒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川渝火锅的具体诞生时间可能是在晚清和民国交际时,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重庆朝天门码头一带,原是回民屠宰牲口的地方。回民宰牛后将内脏丢弃,贫穷的码头船夫、纤夫们则将其捡回,洗净后倒入锅中,加入辣椒、花椒、姜、蒜、盐等辛辣作料,煮而食之,这就成了川渝火锅的起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锅不仅承载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还成为亲朋好友团聚的象征。如今,火锅依旧深受人们喜爱,各种新式的食材和调料层出不穷,让这一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延续着那份千年的暖意。不同的食材,如同大千世界般繁多,汇聚一锅。火锅已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方式。无论春夏秋冬,亲朋好友围坐在火锅旁,谈笑风生,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在味蕾和翻滚的锅子里,在季节更迭和岁月流转中,那份热气腾腾的氛围成了人们释放压力、增进感情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