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散文《我的白鸽》入选统编语文教材,是七年级上册第18课,这是此文第一次进入统编语文教材。
西安市教科院贾玲副院长,也是“‘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语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组委会专家,她推荐我到“‘丝路之秋’名师大讲堂”展示观摩课,并建议我讲《我的白鸽》一课。作为陈忠实先生的忠实读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非常荣幸。我要充分发挥西安的地利之便,尽量搜集素材,讲好此课。
构思多日,我决定将此课设计为“走进去,读出来”:走近作家,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读懂文意,鉴赏文字,借鉴作家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写作实践。
9月22日,贾老师联系了作家、评论家鹿丁联老师一起参观陈忠实故居,拜谒陈忠实陵墓,实地感受先生写作时的环境与氛围。我们接了鹿老师驱车开往白鹿原下的陈忠实故居,车程只有十分钟。鹿老师指着车前头说:“你看,这就是原。原是缓缓隆起的,上面是平的,可以耕种,可以居住。不像山,山上面是分开的。”鹿老师说得太形象了,我赶紧拍照,摄像,留作课堂介绍背景用。鹿老师和陈忠实先生有长达几十年的交情,我也因此了解了先生更多的情况,越走近,越崇敬。
车子驶进村子里的水泥路,居然有不少人家门前是一丛丛的翠绿竹子,这在北方农村还不多见。很快出现一块红底白字的牌子“陈忠实故居”,砖砌的门楼上阳光穿过枝叶,一片明亮的绿意。旁边的柿子树上垂满红彤彤的柿子,随风摇曳,一派秋日午后的静谧景象。门楼左边是一丛林子,右边是一棵高大茂密的法桐,树足有几十米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斯言诚哉!
进入大门,先是小小的前院,有一块红色的牌子,上有党徽,下有苍劲的字体“将入党时庄严宣誓的誓言永记心间。原下陈忠实。甲午秋月”。贾老师说,先生的签名一直都是“原下陈忠实”,故土情感厚植于心。
门厅左右各一间房子,右边的是厨房,有灶台和厨具,一切保持原貌。让我想起了英国的莎士比亚故居,那里卧室、厨房等一切保持了莎翁生活时的原貌,还有一个剧场上演莎士比亚戏剧,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沉浸式体验,久久流连,不忍离去。
穿过门厅,进到相对最大的中院子,一棵茂密的玉兰树占了半个院子,红砖墙上两个碧绿的大长丝瓜垂着,藤蔓援墙舒展,就如先生还生活在此院子里。我久久仰望玉兰,就如仰望先生一般。
主屋坐落在一米高的台基上,三开间,中间门上挂着黑底金字的“文炳雕龙”匾额。右边一间就是先生写作的房间,十平方左右,时光似乎凝固在了九十年代,那时家家常用的木色写字台、书柜,摆放着三张装玻璃镜框的照片。长沙发和单人沙发的靠背和扶手上苫着毛巾,铺着割绒坐垫。沙发前是个圆形的木茶几,先生常年在此俯身写作。窗前的写字台上摆放着两摞书,先生的深红色塑料框眼镜放在书上,就像只是摘下眼镜休息一会,又会继续写作。一沓稿纸上参观者们的留言,记录着众人的怀念与追思。贾老师题词“永远的白鹿魂”并署上我们三个人的名字。我用手机拍照、录像纪念,时间弥久,这些资料将越珍贵。
后院是个红砖墙围起来的小院子,空无一物,干干净净。围墙外就是白鹿原,打开后门可以出去。目测坡陡,长满了北方常见的绿树。鹿老师说,以前的祖屋已经坍塌,白鸽就是在这个后院养的。我想象着先生在这墙上“砸进了两根木棍子,架上一只硬质包装纸箱,纸箱的右下角剪开一个四方小洞,就把这对白鸽放进去了”。先生满含慈爱地喂养鸽子,鸽子活泼欢快地围着先生,文字在眼前活了起来。我们崇敬的著名作家就是在这里生活的,享誉世界的作品就是在这里诞生的。茨威格写列夫·托尔斯泰“天才在这里选择一间低矮的茅草屋、一座真正俄罗斯烟熏火燎的帐篷当作自己的寓所和作坊”,我眼前的景象何其相似啊!
我拍照,摄像,连同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给学生,让他们也走近作家,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1988年开始,陈忠实先生把妻儿和长辈安置在城里,只身回到白鹿原下的这个祖屋,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吃了几年馒头和咸菜,孤独寂寞地写作《白鹿原》,每天都要经受着各种人物在脑海中的较量,纠结的心情让他额头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厚重。1992年终于完成巨著《白鹿原》,五年后荣获茅盾文学奖。
以经营长篇小说而著称于世的陈忠实先生,其散文也有着与其小说相似的内在底蕴。在巨著面世后的1996年夏天,他写下了《告别白鸽》这篇散文。散文集也以此篇命名,足见他的喜爱重视。我们的课文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文中也有交代自己当时处境心境的句子,这正是我们解读本课的抓手。
先生写道:“纯粹的乡村情调和质朴到近乎平庸的生活,寂寞围裹着我,常常难以诉述,难以排解,我想到能有一对白色的鸽子,心里便生出一缕温情一方圣洁。” 抓住“寂寞围裹、排解”来分析作者当时的处境心情,抓住为何是“白鸽”而不是别的颜色来分析,这是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圣洁”是重点,在课文后面有细致生动的描写。抓住“温情”来梳理出文中的人与鸽子相依相伴的情感变化。
渴望的白鸽到来了,不只给老屋带来了生气,白鸽也成为作者寂寞时情感的寄托。“写得拗手时,那捕食的温情和欢乐的声浪会使人的心绪归于清澈和平静,重新回到摊着书稿的桌前;写得太顺时我也有意强迫自己停下笔来……于是我的情绪由亢奋渐渐归于冷静和清醒,自觉调整到最佳写作状态。”欢闹的白鸽让他原本枯燥无味的生活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无形中影响着心绪,成为了先生写作生活的良友,的确让他的心里生出一缕温情一方圣洁。
我要引导学生悟出,当我们的生活、学习陷入疲倦劳累、寂寞苦闷的时候,我们也要主动想办法排遣情绪,调整状态。
作者在与白鸽的朝夕相处中,获得了丰富的生命体验,了解到了白鸽认家、忠诚、易于喂养的特性。白鸽爱子、尽责,就像是爱护后代、甘于奉献的父母。这是生命的共性,也是人类的共同情感。我要引导学生由此看出父母对自己的养育和无私的爱。
作者亲眼见证了白鸽由丑陋到美丽的蜕变,心灵受到震动,感受到生命本真的美。这不正像孩子出生长大的过程吗?我要引领学生体会自己的成长之旅和父母的关注呵护。
经过精心喂养,白鸽对“我”由充满戒备到开始信赖到十分亲密,最后形成默契,在我的击掌声中展翅飞翔。夕阳晚照下山水田园的美丽和生机勃勃,衬托了白鸽的美,展示家乡的历史文化,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自然引出文章结尾情感的抒发“这一刻,世界对我来说就是白鸽”,情感达到高潮。这里的“白鸽”既指“我”眼中自由飞翔的两代白鸽,又指像白鸽一样迷人、令“我”陶醉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白鸽的喜爱、赞美之情,对白鸽飞翔于故乡山原河川上空景象的陶醉,对自己养的小白鸽能独立飞翔的骄傲、自豪。
这里设计一个小的仿写,从文中找内容,仿写句子。
由于课文是节选《告别白鸽》的前半部分,获得白鸽——欣赏白鸽——告别白鸽,后面发生了什么?我推荐学生读全文,读整本书《告别白鸽》。读选文——读全文——读整本书,拓展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写作练习,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你有没有过寂寞、苦闷、疲倦的时候?有没有过动物的陪伴?请你选择自己生活中与动物相处的一个美好瞬间,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谈谈从中获得的感悟。”课文是最好的写作范例,跟着课文学写作,引导学生注意在写作时“物我相关”,不要“无私忘我”。
让阅读成为一种爱好,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放飞我们心中的“白鸽”。
“走进去,读出来”,以阅读促写作,这是我设计此课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