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半导体行业自媒体集微网援引多个消息源报道,11月11日,台积电将暂停向中国大陆客户提供7纳米及以上工艺的芯片。
截至发稿,台积电方面既未回应传言,也没有相关动作。不过“小道消息”继续升级,另有媒体报道,三星或将同样受到限制,无法承接相关订单。
台积电忽然“断供”,主流的解读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某个“实体清单”上的公司,通过所谓“白手套”绕过制裁获取7纳米芯片,可能使台积电受到美国商务部严惩;一方面是由于对台积电积怨已久的特朗普即将就任下一届美国总统,台积电先行示好,以求保住美国这个最大市场。
特朗普第二任期尚未到来,已经搅动全球科技公司一池春水。
某种意义上,在第一任期推动封禁华为、中兴的特朗普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恩人”。自此,中国半导体企业放弃幻想,走上“自力更生”之路。当下台积电可能的断供,固然令中国IC设计企业为难,重组产业链也极大受限于先进制程产能,但新的投资热潮和“国产替代”必将再掀高潮。
台积电“断供”的传闻,早已在此前有伏笔。
10月初,台积电宣布不再向厦门某半导体企业供应芯片。因美国商务部认为该公司可能是“白手套”——为被制裁的企业提供购买台积电芯片的渠道。
调查刚刚展开,台积电便宣布不再与该企业合作。
该调查遭媒体曝光后,台积电并未就此事发表评论,只是重申继续与美国商务部合作,“遵纪守法”。涉事企业发布声明,否认有关指控,并向台积电提供详细调查报告,证明公司与该事件无关。
按理说,该事件本该告一段落。但到了10月底,多家美国专业媒体和大众媒体围绕“白手套”事件大做文章,台积电被迫“升级”处理,不仅销毁所有涉事晶圆,还可能对中国大陆AI与GPU相关的企业实施“断供”。
台积电断供不至于面向所有中国大陆客户,但有消息称,其已经着手排查名单,邮件通知不再给部分客户流片。
经历此事件,台积电很可能改变之前的“黑名单”管理办法,而是改成“零信任”机制的白名单办法——只要看着“可疑”,就不给流片;只有经过反复确认“身份”的客户才能拿到产品。
台积电可能的激进断供,也受到特朗普当选下一届美国总统的影响。
特朗普一直看台积电不顺眼,认为它是抢走美国英特尔公司业务的罪魁祸首,放言一旦上台就会“收保护费”——位于敏感地区中国台湾的台积电,生产了世界90%以上的先进制程芯片。
如果传闻落地,台积电真的推行断供,则可算是缴纳了一份投名状。
距离本次大选投票日9天时,美国财政部发布一项芯片“最终规则”,限制美国个人和公司向中国先进技术投资,包括半导体、微电子、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等领域。最终规则是去年8月拜登政府“对华投资限制”行政令的升级版,只是对一些技术细节进行补充,巩固拜登政府的已有成果。
经历此事件,台积电很可能改变之前的“黑名单”管理办法,而是改成“零信任”机制的白名单办法——只要看着“可疑”,就不给流片。
在民主党人看来,拜登政府的《芯片法案》非常成功。比如,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建设的晶圆厂,质量比台湾工厂的还好。比如,“红州”亚利桑那、得克萨斯、俄亥俄、堪萨斯和北卡罗来纳真正从这项投资中收益,制造业真的被带回了美国。
但特朗普不这么想。
特朗普喜欢运用基本的商业逻辑来处理国际问题,比如“公平”。公平的意思是,不能你老是赚我的钱,也该让我赚你的钱。
因此,特朗普没兴趣“保护台湾”。在接受彭博商业周刊和“乔·罗根秀”播客的采访时,他表示,“台湾拿走了我们所有的芯片业务,他们非常富有”,所以“台湾应该付钱给美国来保护它”,这“和买保险没什么不同”。
特朗普也批评了拜登政府于2022年颁布的《芯片法案》。《芯片法案》给了台积电116亿美元,美国英特尔、格罗方德、韩国三星和SK海力士都是受益者。
特朗普评价,“那笔芯片交易太糟糕了,我们投入了数十亿美元,让有钱的公司跟我们借钱建厂,无论如何都建不出什么好厂来”,征收关税才是最“公平”的办法。
关税不用自己“贴钱”,就可以吸引优质公司。关税由进口商支付,不由出口商支付。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反驳特朗普说,像晶圆厂成本太高,在180亿美元到270亿美元之间,加高关税又不给钱,就意味着再也没人在美国建厂了。
虽然特朗普大概率推翻或修改《芯片法案》,但实际上,美国芯片管制的手段只不过基于两党的风格有所不同。
自2017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从限制在美投资到出口管制,从实体清单到301调查,从中兴、晋华、华为事件到中美贸易战,从税制改革到人才政策,他通过一系列“罕见”的内政外交策略,频频发起针对中国和中国企业的制裁和打击。
特朗普在半导体行业的遏制重点是,封锁中国“以市场换技术”的追赶路径;以实体清单实施全面封锁;尝试多边制裁措施。
而继任的拜登政府的半导体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从高举高打转变为精准打击;放弃单边主义,以行业标准、多边主义联合压制;政策更具长期性、严密性和可协调性。
此次卷土重来的特朗普,很大概率会以“美国优先”的思路大力开局,比如以高昂的关税、更加严厉的制裁,来处理美国半导体产业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竞争。
特朗普第一个任期的刁难,已经令中国半导体企业意识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自外部看,中国已经加大从海外购买半导体设备的力度。根据中国海关数据,今年前9个月,中国半导体设备的进口额增长了1/3,达到241.2亿美元。其中79亿美元用于购买先进光刻机,光是荷兰就出口了70亿美元的设备——虽然在特朗普、拜登两任政府的禁令下,最先进的深紫外光刻设备(DUV)和极紫外光刻设备(EUV)都受到封禁。
自内部看,中国企业也在努力扩大产能。整条产业链不管是模拟、IGBT、射频、WIFI还是CPU、FPGA、GPU,算得上百花齐放,在中低技术领域甚至出现高度“内卷”和过剩。
在制造和设备领域,高端工艺线几乎完成了除光刻之外所有环节的打造,包括刻蚀、外延、切片、旋涂烘干清洗等——在2019年时,这个速度根本无法想象。
“国产替代”的投资热潮将再度掀起。如前道制程、炉管、刻蚀、清洗、薄膜沉积、CMP、光刻胶、量测等,都具备巨大的市场前景。
此次台积电断供,受益方是具备7纳米制程工艺的中芯国际,虽然产能不足,但不妨碍赚钱——台积电就很擅长“拍卖产能”、价高者得的套路。另外,早期进入实体清单的数家中国芯片企业,由于“自己动手”的年头较早,现在已经有较大进步。而且它们囤积的晶圆库存,如今也能拿出来再赚一笔。
同时,“国产替代”的投资热潮将再度掀起。如前道制程、炉管、刻蚀、清洗、薄膜沉积、CMP、光刻胶、量测等,都具备巨大的市场前景。
中美贸易战已经持续6年,而全球经济秩序和基本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023年,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为14.5%,较2017年提高1.7个百分点,2024年的份额也比较稳定。同一时期,印度、墨西哥、越南的出口份额提升只有0.2至0.3个百分点,远不及中国。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份额,始终保持在30%的高位,连续14年位居全球之首。而当下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在制造业本身,而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和消费的结合不畅,导致国内大循环也不畅通。
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扩大内需是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应有之义。中国内需越强、国内通胀越是温和回升,就越有助于全球和美国通胀回升,美国就越难以对中国大幅加征关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