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呈贡菱角编织是昆明滇池南部小渔镇的艺术文化产物。呈贡菱角编织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一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引入设计学力量赋能呈贡菱角编织的创作与传承,可以从色彩、造型、图案、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入手。呈贡菱角编织的造型多变,同时具有固定性与随机性;色彩饱和度与明度较高,以暖色为主;图案的提取“化整为零”,体现了多民族融合等文化特征。为更好地发展呈贡菱角编织,在构建菱角编织设计库的基础上进行元素的解构与重组,创建菱角编织代表性品牌,完善传承路径。
[关 键 词]设计学;云南呈贡;菱角编织;非遗设计;艺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J5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2-0028-03
文献著录格式:李秉光.设计学视角下云南呈贡菱角编织的艺术研究[J].天工,2024(32):28-30.
一、呈贡菱角编织设计学分析的可行性
云南呈贡菱角编织诞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云南呈贡菱角编织像许多非遗编织技艺一样,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为呈贡菱角编织的发展与传承带来机遇。但是呈贡菱角编织技艺作为省级非遗,却一直不能较好地满足当下社会的需求。从何种角度赋能呈贡菱角编织的发展与创作是相关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话题。
非遗涉及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引入设计艺术学的学科基础,将呈贡菱角编织技艺与现代设计创意相结合,运用设计学中关于图形、图案、色彩、造型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赋能呈贡菱角编织技艺不断创新发展,是非遗实现活态化传承的可行路径之一。
进一步说,设计学的介入不仅能深化菱角编织的美学内涵,还能通过市场导向的设计调研,更精准地顺应当代消费者的审美趋向。引入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Pesign)和服务设计(Service Design)理论,有助于系统性地打造呈贡菱角编织的品牌形象,提升其在市场中的认知度和商业价值。此外,应用生态设计(Eco-design)理念,可以在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上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环境负担,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呈贡菱角编织可以通过设计创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解读和传承,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使其成为具有当代文化价值的代表性符号。
二、云南呈贡菱角编织溯源
非遗作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实践、不断积淀而成的文化瑰宝,它们深刻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理解与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祝愿。在这一宏大的文化谱系中,云南呈贡的菱角编织技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了非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呈贡,位于昆明市南部,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生动诠释了云南“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多样性。这里,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文化画卷。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在端午节纪念屈原,并祈求风调雨顺。在端午节前,呈贡的大街小巷里就开始售卖菱角,五颜六色的菱角在滇池边的小渔村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希望在端午节挂上一串菱角,以带来好运。对于呈贡人民来说,菱角不仅仅是菱角,更是童年的记忆,挂在门楣上、窗棂上、床头上,随风轻轻摇曳,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些菱角不仅是装饰品,更是祈福的象征,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流传百余年的菱角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历经岁月的沧桑,承载着祖辈的智慧和情感,一直延续到现在。
三、呈贡菱角编织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造型特征
立足设计学,对呈贡菱角编织进行赋能与分析,菱角的造型特征是其重要方向之一。据昆明市第一批菱角编织传承人王桂英描述,她从15岁就跟随母亲学编菱角。她所编的菱角形状各异、造型独特多变、棱角分明、色彩鲜艳、生动活泼。
菱角编织的造型设计是典型的从“零件”到“组合”的过程。所以造型的构思从材料的选择、每一个零件的编织就已经开始了。能够被选来制作菱角编织的麦秆必须草茎饱满,不能有丝毫损坏,一捆捆麦秆要仔细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编菱角的需要,先将麦秆头掐掉,只留茎秆饱满、圆润的部分,然后将留下的部分截断成一小节备用。麦秆分类整理好后,放在大盆内用清水浸泡,待稍柔软后捞起来,把麦秆从中间破开成片,就可以用来编织菱角了。编菱角时,将麦秆的一边对齐,编织成大小不等的三角形,三角形的每个角都得看得到重叠的效果。有的两头较尖,则可以用于造型的末端;有的形状规整,则可用来制作造型的基座。从一根根的麦秆到一个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是一个从“解构”到“组合”的过程。
小菱角晒干后,就可以串菱角造型了。手艺人会用大底针穿棉线将一片片的小三角串缝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手艺人根据市场需要创新出来很多花样,如莲花灯、绣球、宝亭、麒麟送子、狮子、元宝、花篮、龙船、荷包、金鱼等。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作品件件构思巧妙奇特,样样形象生动活泼,同时也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色彩特征
呈贡菱角编织之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其五颜六色的外观功不可没。一件菱角编织作品从零件染色到编织成串,再到最终塑形,直到成品完成,至少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并且整个作品的色彩安排是没有设计图参考的,完全凭手艺人自己的搭配经验随机创作。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让呈贡菱角编织具有经验性与随机性双重特征。
染色工序首先是需要手艺人煮色、上色,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进行。颜色搭配上,主要选择七种颜色:大红、水红、绿、松绿、明黄、绛紫、锆白。除了大红色、黄色、紫色、绿色这几种可以用现成的颜料外,其余的颜色都要手艺人自己动手调制,所以加多少水、每种颜色的比例都十分讲究。从当前市面上的菱角编织作品来看,鲜艳的大红色、明黄色是最受人们喜爱的颜色,这与菱角编织一般代表着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相关。因此,菱角编织的设计色彩以饱和度较高、明度较高的暖色系为主,并搭配蓝色、绿色等对比色,进而呈现较强的视觉效果。
(三)图案特征
呈贡菱角编织的整体制作是没有设计图纸的。手艺人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是手工艺品的魅力,是工业化产品无法替代的“人情味”。
我们将菱角编织作品首先拆分成一个个三角形,将这些三角形转换成平面图案,则变成了三组正形三角与一组负形三角,并且每一个三角中间还有麦秆形成的条形纹理。这些组合不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图形,而且蕴含着手艺人的直觉和经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这种图案的生成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巧妙融合,也赋予了每一件作品独特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具有强烈的视觉识别性和文化记忆点。它们不仅是装饰品,更是呈贡文化和传统工艺的象征。
(四)文化特征
呈贡菱角编织的主要制作人群是妇女。呈贡作为滇池边的城镇,深深受到滇池渔业发展的影响。呈贡妇女在渔业劳动之余,利用手边普通的农作材料进行创作,体现了女性在民间工艺发展中的力量。同时小小的菱角编织寄托了呈贡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的朴素生活愿望,体现了传统小农经济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产关系。
四、设计赋能呈贡菱角编织的艺术策略
(一)构建呈贡菱角编织的设计库
呈贡菱角编织脱胎于民间百姓的生活,是当时生产力与人们思想的体现。在社会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呈贡菱角编织要想从一种单纯的民间技艺转变为能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单纯靠民间的口口相传是不够的。值得肯定的是,引入设计力量赋能呈贡菱角编织是重要策略之一。
在此策略中需要构建呈贡菱角编织的设计库,这个设计库就像一部针对菱角编织的编年史一样,总结与记录菱角编织的前世今生以及各个时期促进、推动菱角编织的代表性人物,并且将菱角编织的造型、色彩、图案进行拆解与编号,使之形成一个个基因序列。这个数据库将呈贡菱角编织设计基因与地区文化进行结合,以当地的特色文化为载体,将云南呈贡菱角的装饰性和文化意蕴以符合当代美学的形式进行展现。总之,通过收集整理呈贡菱角编织作品资料,从中选取既有文化内涵又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经典图形元素,然后将其运用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中,将会推动菱角编织的创作与发展。
(二)解构与重组呈贡菱角编织元素
基于以上设计数据库,可以采用解构与重组方法对呈贡菱角编织元素进行提炼与创作。解构与重组菱角编织的第一步是对其造型、颜色、图案进行凝练与概括,这是一个从具象物体到抽象符号的过程。在造型上,可以选择菱角编织作品中较为典型的造型,如绣球、双龙戏珠、风铃挂件等,勾勒其代表性的文化形象。在色彩上,选取代表性的色彩符号,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呈贡菱角编织毕竟是传统审美观念下的产物。想要用现代设计语言来进行表述,需要应用现代审美观念与语言。在这个转译的过程当中,设计师可以根据创作需要进行变形,也可以根据呈贡典型的地域文化进行表达。总的来说,只要守住呈贡菱角编织的根本特点,在不影响观众对作品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可以运用夸张、抽象、变形、简化、对比等设计手法。
(三)设计呈贡菱角编织品牌形象
呈贡菱角编织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集体传承与个人传承两种方式。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理解这门艺术的门槛较高。要想更好地扩大受众群体,更好地传播菱角编织文化,增强其影响力,就要引入设计学中设计信息传播的概念,对呈贡菱角编织进行品牌形象的塑造与包装。借鉴当下许多城市的成功经验,如成都——巴适得狠、长沙——美食不夜城、万宁——冲浪之都等。城市品牌形象内核是抓住传播对象的特点进行标签化,形成超强的记忆点,重复且全面地传播。
对于呈贡菱角编织而言,其品牌形象塑造同样需要聚焦于其独特性与文化价值。具体而言,可以巧妙结合图案与文字,设计出一个既具有视觉冲击力又富含文化意蕴的标志。该标志应能直观展现菱角编织的艺术美感,同时融入呈贡地域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上,利用菱角的零件元素作为辅助视觉设计,围绕标志进行创意布局,既强化了品牌识别度,又增添了艺术趣味性。色彩选择方面,应精选菱角编织的代表性色彩,如自然质朴的棕色、绿色等。这些色彩不仅能唤起人们的温馨记忆,还能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的氛围,与菱角编织所传递的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如此一来,菱角将从一个具体的手工艺品转变为一个可以说话的设计符号、设计语言。
(四)创新呈贡菱角编织传承路径
非遗的发展与传承一直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话题。如何更好地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引入多方力量进行助力与赋能是必然趋势。设计学的引入不仅可以帮助呈贡菱角编织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还可以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将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入产品中,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因此,探索呈贡菱角编制技艺的特征与内涵,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进行创新设计,是呈贡菱角编制技艺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可行方式之一。通过深入挖掘菱角编织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工艺特点,将其与现代设计潮流和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能有效传承和促进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还可以为云南呈贡菱角编制技艺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与创新路径。这样的设计实践既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又推动了我国非遗在当代语境下的复兴与再创造。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设计介入不仅提升了菱角编织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也确保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与活态传承,真正发挥了设计学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这种创新性的融合和发展策略,也为其他非遗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村上惠(Murakami Megumi).云南呈贡剪纸文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
[2]傅士凡,王承.乡村振兴视域下皖北剪纸活态传承研究[J].工业设计,2023(2):140-142.
[3]仇媛媛.文化与设计的碰撞:基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理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0):74-75.
[4]黄帅,孟利清.浅谈设计符号学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工业设计,2018(12):52-53.
[5]朱琳,贺文静,张海彬.基于云南呈贡菱角编制技艺活态传承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23(7):132-135.
[6]吴兴帜,周灵颖.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化保护认知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0(6):72-79.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