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建筑装饰是建筑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以界画中的古建筑装饰元素为研究切入点,以中国历代典型界画及其中的古建筑装饰元素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界画中古建筑装饰元素的色彩、工艺和纹样图案与建筑艺术之间的关系,旨在对中国界画中出现的不同功能、不同等级、不同形制的古建筑及其构件中的装饰元素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 键 词]界画;中国古建筑;装饰元素;传统文化;色彩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2-0079-03
文献著录格式:路海英.中国界画中的古建筑装饰元素研究[J].天工,2024(32):79-81.
界画作为表现古建筑的一种绘画形式,反映了古建筑的面貌,其装饰造型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精神追求密切相关。界画中古建筑的各种装饰元素应用于建筑的各个构件上,不仅具有艺术气息,还具有附属于建筑的特征。一个历史时期的古建筑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因此,在建筑文化背景下研究界画中的古建筑装饰元素,不仅有助于分析古建筑装饰元素的形象特征,探究装饰元素的深刻内涵,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及经济文化状况。
一、界画的内涵及其装饰元素
界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型,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价值,具有工整细密、严谨恢宏的特点,极具古典之感。界画既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门类,又有古建筑古朴浑厚的气势,是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因为以界尺作为绘画的辅助工具,可以绘制出均匀笔直的线条,适用于各种建筑物的绘制。界面与中国传统绘画中讲究笔墨、意境的文人画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传统文人画追求笔墨表现,而界画讲究线条的匀称;在传统文人画中色彩逐渐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在界画中色彩是重要表现元素;传统文人画的水墨意境在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而界画离不开山水景物;传统文人画中的笔墨技法逐渐成为判定绘画作品优劣的重要因素,而界画的评判标准更多体现在建筑物的塑造上。
界画以精准细致地再现古建筑而著称,这是其鲜明特征,对于研究流失的古建筑意义非凡。考古发现,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建筑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属于中唐时期的建筑,而中唐之前的古建筑样貌只能从绘画、文献记载中大致了解。而界画对研究唐以前的古建筑起到了重要作用。
界画最早源于古代建筑工匠描绘建筑物的图纸。早在魏晋时期就有专门绘制建筑物的记载,东晋顾恺之在《魏晋胜流画赞》中写道:“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1]意思是说绘制台榭等建筑虽然步骤复杂,但是对用笔要求较为简单,只要符合基本的比例、结构关系即可。隋唐时期的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论界画时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展子虔在评论董伯仁的界画时称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从唐代李思训的《江帆楼阁图》中可知,对工整细致、设色艳丽的楼阁的表现手法已经非常成熟。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提道:“今之画者,多用直尺,一就界画,分成斗拱,笔迹繁杂,无壮丽闲雅之意。”
界画中的古建筑装饰元素是指应用于古建筑组成构件上的造型元素,它们不仅表现出形态之美,而且蕴含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艺术水平。从古建筑装饰的视角分析界画的艺术价值,在感受古建筑典雅精致的同时,也能够感受界画的古朴浑厚。
二、界画中的古建筑装饰元素及其特点
界画中的古建筑装饰元素主要体现在屋面、屋脊、梁枋与立柱、门窗、栏杆等装饰上,以图案、色彩、形式和内涵为主要装饰内容。界画中描绘的古建筑是重要的点景,也是画面的主题,本文将我国历代界画的典型代表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出我国界画中的古建筑装饰元素及其主要特征。
(一)屋面
屋面装饰主要是指屋面使用的材料及建造手法。在清代的界画中,屋面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单纯使用色彩表现屋面质感,没有用线条来勾勒。袁江的《九成宫图屏》中建筑物的屋面就应用石青、石绿两种颜色绘制,屋脊皆用金色勾勒,一般用在较小的建筑物上,不表现建筑物的细节。第二,单纯使用线条勾勒,不用色彩,出现在浅绛类的绘画作品中。第三,既有线条的勾勒又有色彩的表现,这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屋脊
屋顶是一幢建筑物最有特点的地方,也是界画表现的重点,除了屋面,还有屋脊。按屋顶的构造,屋脊分为正脊、垂脊、戗脊。正脊就是前后两屋相交而成的屋脊,垂脊是与正脊垂直相交的屋脊,戗脊是斜向屋角的屋脊。庑殿顶的屋顶为四面坡、四条屋脊,而歇山顶和多角攒尖顶的垂脊数量更多,屋顶样式更复杂。按照清代官式建筑的做法,在垂脊和戗脊上的装饰可以分为两段,垂兽位于垂脊的末端,戗兽按照建筑物的等级,在数量和戗兽种类上有所不同。垂兽以龙首最多见;戗兽在宫殿建筑中的应用有严格的等级,戗兽越多级别越高,而且数目都是奇数。位于最前端的是一位骑在鸡上的仙人,仙人之后依次排列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
(三)梁枋与立柱
梁枋位于屋面下,是建筑屋顶重要的构件,常用雕刻或彩画进行装饰。为了减少潮气对木材的侵蚀,木梁枋常使用油漆涂刷表面,形成隔水防护。逐渐由单色发展到彩色,甚至绘画,形成古建筑装饰的特殊彩绘,如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立柱是一幢房屋承重的重要构件,古代宫殿建筑中的立柱常以大红色表现,也有黄色立柱。在形状上主要为卷杀与梭柱两种,几乎没有雕刻装饰。
(四)门窗
古建筑的门窗称为户牖。界画中出现的主体建筑往往体量庞大、布局严整,具有恢宏的气势,门窗也非常明显,均为木材制作。在有些画作中,门板上能看清整齐排列的门钉。最常见的窗是直棂窗,即在窗框内用竖向木条左右横向排列成行,以便在这些密集的木条上糊贴纸张。在宋代以后的界画中,门窗的造型逐渐丰富,在宋哲宗期间,朝廷颁布了《营造法式》,这是有关建筑设计与施工的官定专著,其中将门窗的形式归纳为版门、乌头门、软门、格子门、睒电窗、版棂窗、阑槛钩窗等多种门窗形式,在明清时期的界画中都可以看到这些丰富的形式。在古建筑中大门相当于“脸面”,古人对门的艺术装饰非常重视,一般选用特制的水磨青砖;木料要求结实、耐用;石料最好选用青石。这些用料都是既结实耐用又适合雕刻。
(五)色彩
山水画中以古建筑为点景,古建筑作为重要的点题内容,需要进行严谨细致的绘制,设色形式应与画面保持一致。中国传统山水画主要有青绿重彩、浅绛及水墨三种形式。但是界画需要严格表现建筑物的结构,因此很少使用水墨晕染技法,不设色时,常用白描手法来表现。在青绿重彩的界画中,建筑物是设色的重点,金色、石青、石绿、大红都是常用的色彩;在浅绛界画中,建筑物与周围的景物使用的表现手法相近,没有特别艳丽的色彩,只是浅淡的晕染,表现出层次感及空间感。白描的建筑物不需要设色,仅用笔墨勾勒建筑物的轮廓结构即可,周围衬托建筑物的自然环境也以水墨或浅淡设色为主。
三、我国历代界画中古建筑装饰元素的特征
(一)初唐界画及其古建筑装饰元素的特征
初唐的统一和稳定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建筑技术与艺术也有巨大的发展。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设计及施工水平极高。修建这些楼阁宫苑需要大量的建筑图纸,而绘制施工图纸的人既是建筑的设计者又是施工者。绘制的建筑周围往往有自然山水环境相映衬,也就是将楼阁亭台与自然山水相融合,传统山水画就是这样形成的。
初唐时期,阎毗以及其子阎立本、阎立德都擅长绘画,尤其善画建筑与人物。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国初二阎(阎立本、阎立德),擅美匠,学杨、展,精意宫观,渐变所附。”[2]二阎“擅美匠”,是指阎氏兄弟有从事建筑设计、装饰与绘画方面的能力;其中还记载:“(阎立德)贞观初为作大匠,造翠微玉华宫,称旨。”[3]从初唐山水画中可以看到大量宫苑楼台建筑及鞍马、舟车等形象,设色华丽,绘制精细,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的繁荣景象与人们的审美意识。
(二)五代界画及其古建筑装饰元素的特征
五代画家郭忠恕是界画名家,尤其擅长殿阁木船绘画,北宋的刘道醇曾这样评价:“为屋木楼观,一时之绝也。上下折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其气势高爽,户牖深秘,尽合唐格,尤有所观。”[4]《德隅斋画品》记郭忠恕画:“屋木楼阁,自为一家,最为独妙……悉曲于法度之内者,不能也。”[5]郭忠恕将隋唐以降专意描绘楼台殿阁的“界画”技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了尺寸折算准确无误的地步。在《德隅斋画品》中记载,郭忠恕的界画非常逼真,画中的梁枋、斗拱逼真且比例准确,画中的门窗与真实的门窗造型与结构没有太大不同,仿佛可以开合一般。明代的董其昌在《画旨》中曾称赞道:“郭恕先楼阁山水可谓巧极天工,错非李嵩辈所能梦见也。”[6]
(三)宋代界画及其古建筑装饰元素特征
北宋山水画注重表现大自然的客观物象,这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观较为真实的再现,对人造建筑的形象也用写实手法来表现。北宋擅长界画的画家有燕文贵、宋徽宗赵佶等。燕文贵是北宋宫廷画家,界画代表作《溪山楼观图》中描绘了宏伟的楼阁宫室建筑,工整精致,是“燕家景致”的典型代表。他善于将自然山水与建筑相结合,将巍峨壮丽的楼观阁榭融入山林树石之间,被誉为“燕家景”。宋徽宗赵佶的《瑞鹤图》对古建筑屋顶进行了细致描绘,屋顶为庑殿顶,每条垂脊有小兽装饰于末端,按照建筑的等级,小兽依次为龙、凤和狮;屋角起翘,为典型的南方建筑屋顶做法。屋面铺瓦整齐匀密,属于典型的筒瓦屋顶;正脊左右两端有正吻,属于龙首鱼尾的鸱吻。
(四)明代界画及其古建筑装饰元素的特征
仇英是明代宫廷画家,擅长人物、山水及界画,他的界画呈现出工整细致的笔墨特征。《仙山楼阁图》是仇英界画的代表作品,画中的亭台楼阁笔法纤细、工整,严谨细致地表现出建筑的结构特点。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有两个重要的建筑点景,分别是灵岩寺和画面上沿河区域的殿堂,两个建筑都为重檐歇山顶,建筑的檐柱与金柱清晰可辨,从画面中可以看出明代寺庙建筑布局严谨的特征。
(五)清代界画及其古建筑装饰元素的特征
清代是界画发展的高峰,对古建筑的描绘更为精细,装饰造型与图案纹样更为丰富,材料比以往更为丰富。在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就有记载,除了以往使用的砖石木材、金银铜器外,油漆纱绸等材料也应用在古建筑装饰中。装饰图案及材料在屋顶、屋脊、梁枋、立柱、门窗等都有jutrBxfqCkNRO3LQlICfKw==所体现。清以前的屋顶样式主要有(重檐)庑殿、(重檐)歇山、悬山、硬山、攒尖顶及勾连搭等形式,清代的屋面形式更加多样。正吻的造型以龙首鱼尾的鸱吻最常见,同时,在原型的基础上,鸱吻的形象更多样化。在制作材料上,除了砖瓦使用琉璃材质外,在建筑的其他部位也使用琉璃材质。
清代的袁江、袁耀的界画成就最高。清代绘画理论家张庚在《国朝画微录·续录》中记载:“袁江,字文涛,江都人,善山水、楼阁,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技遂大进,曾选入外养心殿。”[7]袁江擅长画山水楼阁,在中年时期偶然得到一些古画稿,这些画稿是专门描绘亭台楼阁、庙宇宫殿之类的建筑绘画,也有可能是古代建筑的施工图,他看到这些画稿后受到启发,绘画面貌焕然一新。袁江“善山水、楼阁,初学仇十洲,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遂大进”[8]。清代绘画理论家李斗关于袁江的记载与张庚非常相似,他也提到袁江擅长山水画,早年初学仇英,中年受到古代画稿的启发而画技大进,由此可以推断袁江界画风格的成因以及形成时间。
袁江的界画作品主要有《骊山避暑图》《阿房宫图》《蓬莱仙岛图》《水阁对弈图》等。袁耀是袁江之侄,专攻山水、楼阁、界画,画风工整、华丽。袁耀山水画中的建筑类型更加丰富,赋色更加鲜艳,代表作品也以古典建筑为主。其中,《阿房宫图》是画家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创作的。
四、结束语
界画以中国传统建筑为表现重点,不仅蕴含建筑美学,更与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绘画等密切相关。对我国界画中古建筑装饰元素的探究,不仅能够再现我国界画的装饰之美,更能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古建筑。本文梳理了历代著名界画画家及其代表作品,从古建筑装饰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界画的形式美和时代特征。初唐时期,阎氏父子擅长绘制宫殿建筑及宫廷贵族的日常生活。五代,郭忠恕笔下的界画达到了尺寸折算准确、逼真的地步。北宋的界画注重表现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不仅体现在对自然景观较为写实的再现上,对人造建筑的形象也采用写实的手法来表现。明代界画基本沿袭前代特征,总体呈现出工整细致的笔墨特征。清代是界画发展的高峰,古建筑更为精细。对界画中的古建筑装饰元素的研究,既是对传统绘画艺术美的深入解读,也是对古建筑装饰艺术的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1]潘运告.中国历代画论选[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5.
[2]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6.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67.
[4]卢辅圣.中国山水画通鉴·界画楼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74.
[5]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98-99.
[6]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21.
[7]张庚,刘暖.国朝画征录[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83.
[8]李斗.扬州画舫录[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