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数字时代发展背景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如何将非遗传承与发展融入美术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分析了非遗工艺美术的教学问题和教育价值。提出了在艺术传承视域下,借助新质生产力发展非遗工艺美术的教育策略,包括制定以艺术创新为目标的教学体系,重视教育资源配置的教学过程等。有助于推动非遗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升设计人才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为艺术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 键 词]艺术传承;非遗工艺美术;教育价值;新质生产力;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2-0094-03
文献著录格式:王莞茹,万映彤.艺术传承视域下非遗工艺美术的教育价值分析与策略研究[J].天工,2024(32):94-96.
基金项目:湖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X202210500155)。
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传承方式和教育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非遗传承构成了挑战,也对非遗的教育实践策略和教育文化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在艺术传承视域下,推动新质生产力与非遗工艺美术的深度融合,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传承路径。笔者根据社会文化创新课程现状,分析了非遗美术教育的价值,梳理了当前非遗美术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艺术传承视域下的非遗工艺美术教育策略。
一、艺术传承视域下非遗工艺美术教育的意义
艺术传承视域是指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艺术传承途径和发展方式的理解和观察,它强调的是艺术的历史连续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非遗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素,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能够打破时间、空间和媒介的界限,拥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和影响力。随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巨大变革,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精神依赖与文化根基。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审时度势,在继承、创新和美育的过程中积极寻找和实践正确的创作方法。非遗工艺美术教育能使工艺美术传承保持动态发展,而不是处于静态保存的状态;非遗工艺美术教育能使工艺美术表现出新的活力,促进与当代文化的融合;非遗工艺美术教育能够搭建高效的人才培养体系,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二、非遗工艺美术的价值取向
(一)非遗工艺美术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非遗工艺美术是历史的直接见证者和记录者,它以实物的形式,直观地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发展。每一件非遗工艺品都是历史的缩影,它们承载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它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色,对于研究和了解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非遗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对维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遗工艺美术的社会价值
非遗工艺美术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和文化多元性的促进作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工艺美术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另外,工艺美术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尊重,促进社会和谐。同时,工艺美术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于构建开明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积极作用。
(三)非遗工艺美术的教育价值
非遗作为各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智慧和技艺,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历史记忆以及促进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工艺品高超的工艺技术、多样性的设计方法可以为美术创新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其独特的制作过程和丰富的象征意义可以增强设计者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其设计作品的文化深度和市场竞争力完善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教学体系,更增强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设计自信。
三、当前非遗工艺美术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技艺传承困难
依靠口口相传和行为传承的非遗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遗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传统技艺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习成本增加。传统技艺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和转化,需要长久的耐心和毅力,而年轻人更愿意追求现代化、时尚化的生活方式,追求快速变现的行业,愿意投身民族民间工艺的传承者日渐减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化的推进,许多传统技艺面临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供应链复杂等难题,其表现形式与智能化的生产方式相竞争,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巨大。
(二)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艺术领域亦然。在工艺美术教育中,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过于强调对传统技艺的模仿和复制,忽视了创新思维和技术应用的培养,这种教育模式使学生缺乏对艺术创新的理解能力。传统的传承方式往往过于强调认知、保护和记录,忽视了认知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应该探索整体性、结构化、可持续的路径。创新能力本身需要教师和学生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艺术视角,同时需要掌握科学技术,合理运用新质生产力。
(三)教学资源和方法的不足
教学方法和资源不足也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许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和示范法,刻板的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无法提升学习效果。由于经济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许多学校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比如缺乏先进的工艺美术教学设备,无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授;缺乏最新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无法实际操作;缺乏合适的教学空间,无法实景演示给学生,这些都严重限制了非遗美术教学的发展。良好的教学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教学技能、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度的教学热情。然而,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对非遗工艺美术教学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不足,许多教师的实践经验较少,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能力和意识的提升需要教育者长期的努力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四)社会环境的显著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非遗的系统性保护要立足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关注生态环境、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等保护实践领域的突出问题。商业化和物质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民众可能更倾向于追求物质利益和即时的感官享受,而对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的传统艺术形式缺乏探索的兴趣,甚至具有排斥心理,这对非遗工艺美术教育构成了严重挑战。民众对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态度是消极的。他们认为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已经过时,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了人们对工艺美术教育的态度。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如何在科技创新、多元化发展、国际化合作的社会新环境中,找到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立足之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艺术传承视域下的非遗工艺美术教育策略
(一)以艺术传承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1.传统技艺的传承
非遗工艺美术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各种传统技艺,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技能,从而真正理解和感受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魅力。例如,笔者在文化创新课堂上指导学生研究非遗阳新布贴的制作。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传统技艺的学习更加生动和有趣。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等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如陶瓷制作、刺绣、剪纸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这些技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艺术理念的传承
除了技艺的传承,艺术理念的传承也是工艺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理念是指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和认知,它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是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核。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讲解其背后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思想。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了解非遗薅草锣鼓的曲调特点和精神内核时,尝试用音乐软件复制节奏、音色、力度等。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工艺美术作品的形式、色彩、纹样等元素,讲解其背后的民族精神和艺术理念,如对自然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追求等。
(二)以创新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1.艺术创新的培养
创新是非遗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掌握传统技艺和理解艺术理念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可以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媒介或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如将传统的刺绣、剪纸等技艺应用到现代的玩具设计、灯具设计等领域。在艺术创新的培养中,教师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如3D打印、数字雕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新的制作技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设计、制作到展示,合作完成一件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作品。教师也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和有趣。例如,可以利用在线教学、互动教学等数字化平台,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3.重视教育资源分配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争取更多的教育投入,用于购置教学设备、更新教学材料、扩建教学空间等。同时,也可以通过与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等进行合作,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活动,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技能;设立教师发展基金,支持他们进行非遗工艺美术教学研究和创新。社会各界应该更加重视艺术教育,支持学校和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资源。
4.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寻找机遇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非遗工艺美术教育可以借助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找到新的发展机会。目前,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各个领域,教师可以利用媒介平台发扬非遗工艺美术。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微信、自媒体账号等,将非遗工艺美术推广给更广大的群体,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教师还可以借鉴现代设计理念,让非遗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更好地融合。例如,将传统艺术元素融入现代家居、服饰等设计中,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五、结束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未来的非遗工艺美术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使传统工艺美术能够适应信息化、网络化、高科技的教育环境;以国际化的视野和策略推广和发展非遗工艺美术教育,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使本民族的传统艺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可,将非遗工艺美术教育与全球先进的审美教育接轨,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登上世界的最高舞台。
参考文献:
[1]孙境泽,徐昌斌.民族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3,40(6):106-110.
[2]张毅.民间工艺作为学校美育资源的数字化开发路径探索[J].黄山学院学报,2023,25(6):133-136.
[3]张娟.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工艺美术资源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中),2024(3):93-95.
[4]王丹谊.传承非遗,涵养美育:新文科背景下北京联合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美育教学实践探索[J].天工,2023(26):62-65.
[5]闫川.非遗视域下广灵剪纸艺术的传承创新研究[J].绿色包装,2023(8):167-171.
[6]王晓琳.大学与非遗:中央美术学院“非遗研培计划”教育培训体系构建与探索[J].美术研究,2022(4):4-7.
[7]王月月.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与高校工艺美术教育融合发展策略研究[J].非遗传承研究,2023(2):16-20.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