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安义古村设计元素调查研究

2024-12-05 00:00:00宋刚胜周彦丽
天工 2024年32期

[摘 要]在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学科需要承担起立德树人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基于此,展开安义古村群综合调研,收集蕴含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物质载体,深入挖掘其蕴含的传统智慧,以课程思政视角探索安义古村资源的收集转化,赋予艺术设计学科更多的育人和应用属性。

[关 键 词]思政视域;安义古村;建筑元素;设计元素;资源收集

[中图分类号]J5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2-0091-03

文献著录格式:宋刚胜,周彦丽.课程思政视域下安义古村设计元素调查研究[J].天工,2024(32):91-93.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江西古村落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中课程思政探索研究——以创意类课程为例”(项目编号:JXJG-20-23-7)。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设计学科和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基于设计学科的应用型显征和课程思政的综合要求,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视域,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需要,对安义传统村落群展开综合调研。

一、利用安义古村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分析

安义古村群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由罗田、水南、京台三个村落组成,现存较好的赣式明清建筑100余栋。从专业角度分析,村落中的传统建筑、雕饰纹样和民俗活动可以作为图形创意、图形审美、设计主题的创作来源,历代村民勤劳实干的劳动精神所创造的村落格局、农田景观可以作为作品形态、材料、肌理的素材;古人“天人合一”“物尽其用”的观念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共生”设计理念有共通之处。可以说,将传统村落所蕴含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活动融入设计课程中,不仅能使设计成果“本土化”,还可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二、安义古村综合调查框架拟定

(一)框架拟定

依据课程思政中对工匠精神、劳动教育、传统文化内涵的阐述,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本着“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原则,从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传统文化四个方面,拟定安义古村综合调查框架。

(二)主要调查内容

1.传统村落建筑、建筑装饰及陈设

重点调查和收集安义古村建筑形态、建筑装饰与陈列摆设,很多传统民居的房梁、檐饰、斗拱、柱础、门窗、楹联、三雕(砖、石、木)、匾额等都有精美雕刻,其内容多为人物、神兽、花鸟等图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装饰反映了赣北地区乡土建筑古朴典雅的气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课程难得的素材来源,同时其精湛的绘制工艺蕴含着古代匠人严谨、专一、精益求精的造物态度。

2.传统村落特色民俗风情

重点调查安义古村传统民间习俗、传统节日、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对特色民俗中的人物形象、器物样式进行文字和拍照记录,创建包含图像、色彩谱值信息的设计素材库。

3.传统村落人文历史

重点调查安义古村历史上的名人轶事、赣商故事、宗族规制,通过访谈,查询县志、族谱等文献资料,梳理设计作品叙事性表达的素材。

(三)调查时间

2023年10月1日—7日,课题组成员对安义古村群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展开调研,并将相关资料整理成设计素材库。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调查内容的视觉化转化

(一)传统村落建筑、建筑装饰及陈设的收集与转化

1.传统村落选址、建筑元素提取

安义古村属于典型赣派建筑风格的传统村落,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村落在营建时整体高出良田约3米且沿山势呈弧形布置[1],既不占用农田也避免了水淹的可能。同时,先民将西山山坳的溪水引至村东南,通过街边麻石板覆盖的沟渠贯通整个村落,解决了村落生活洗涤和牲畜饮水的问题,同时村民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和雨水通过天井的下水管道汇入巷道的排水沟渠,最终通过街道的主管道排放到稻田中,集灌溉、排污、防洪等功能于一体,巧妙地将生活用水和生活污水设置成双环形系统。这套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是古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思想的体现。

安义古村的建筑布局以宗祠为中心向四周分散,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围绕天井布置上厅、下厅和厢房,形成四合院或三合院的院落形态,房屋的主从、正偏、内外关系明确,是古代伦理关系的物化体现,正如《黄帝内经》云:“人伦之规模。”士大夫第整体建筑呈轴对称纵向排列的三重院落,形成了中轴对称、主从分明的秩序性空间结构。建筑的每一进都有天井,具有改善通风、采光的功能,能调节房屋的微气候,形成了天然的“空调系统”。天井呈漏斗式形状,风和雨水可以更好地“流淌”到天井内部,为“四水归堂”之意,象征财源汇集、财不外流。在天井的下方通常都有一口巨大的池或井,天井中可以养鱼,旁边再放置一些植物,体现了古人贴合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

古村的另一特色元素就是马头墙,高高耸立的马头墙能有效阻止火势的蔓延,还能阻隔盗贼的进入。马头墙造型呈现阶梯状,似律动的音符呈现出独特的意境之美。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马头墙还被赋予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成为维系家园情结和乡土亲情的纽带。通过拍照整理,对其形象进行组合、重构、简化和提炼,形成了不同形态的马头墙图案素材。

通过对村落历史的调研,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来看待村落选址和建筑布局,将传统人居环境在理想人格培养和促进人文环境和谐方面进行视觉化提炼和转化,以艺术设计学科的手法记录和传达传统村落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传统村落的价值正如《城市文化北京宣言》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理念,尊重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是珍贵的世界文化瑰宝,也是对今天的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基本原则。”[2]

2.传统建筑装饰及陈设元素提取

《国语》载“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传统建筑装饰是附加于构件上的一种艺术处理方式,通过在建筑构件上的雕饰、墙面装饰、门窗雕饰等以体现建筑特色和精神内涵。民居中的装饰纹饰多为对称和均衡样式,装饰纹样以线条、块面构成图案形象,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义理”的影响,装饰纹样具有寓教于形的伦理色彩和审美情趣。

石雕通常用于墙体、柱础、台阶等处,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装饰纹样内容通过谐音、移情、引申等手法,起到寓意吉祥、伦理教化的作用。例如,凤凰图案是先民鸟图腾和太阳崇拜的融合和神化,可以彰显建筑的尊贵气质和非凡地位,同时也是“仁、义、礼、德、信”五种美德的象征图形;莲花谐音“和”“合”,寓意平安、和谐,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彰显了主人的纯净高雅。

木雕装饰多在屋檐、梁枋、斜撑、雀替、隔扇等处,工匠利用木材的天然纹理和色泽,使木雕呈现质朴的自然之美;在手法上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线雕等多种形式,使得木雕图案呈现“虚实相映”“刚柔相济”之美[3]。

砖雕是以砖为载体的一种雕刻样式,传统的砖雕材料与墙体材料同为青砖,具有刚柔并济、质朴清秀的特点,多用于民居外墙、天井、门楼等处的装饰。例如,麒麟形象集多种动物特征于一身,是仁爱祥和的瑞兽。古人以“麟趾”祝贺他人子孙昌盛,并以“麟趾呈祥”作为结婚喜联的横批。

安义古村的彩绘是在白色的墙面上绘以框边墨线、压角纹样和装饰图案,多为单色墨绘,多以卷草、莲花瓣、万字边等组成连续纹样、角隅纹样等,中间绘制山水、花鸟等题材,用以表达吉祥、平安、繁荣等美好愿望。图案风格整体古朴、典雅。

室内陈设是将装饰品、家居品和日常器皿等进行不同位置和多种方式的摆设布置,使其同时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4]。以匾额为例,“克赞平垣”匾额为乾隆御笔,村民黄秀文因经商时讲究诚信,以善行义举赢得了百姓敬重,皇帝钦赐匾额以示赞誉。这些匾额的内容在历史上对个人、社会起到了规范行为和引导的作用,至今仍具有道德规范和思想激励的作用。

(二)传统村落特色民俗元素的收集与转化

古村在漫长的农耕时期形成的祈祷丰收、祭奠先祖等活动延续至今。岁末要举行腊祭,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猎大祭以报功也。”人们将猪、鸡、鱼等供奉给神灵,以表示感谢,同时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希望在外务工的家人财源广进、生意兴隆[5]。村中古戏台距今有250余年历史,在节庆期间会上演《女驸马》《打猪草》等曲目,绵延数百年的锣罄声演绎出古村人对艺术的实践与追求[6]。这些特色活动中典型的造型和色彩,通过直接引用或再现、形象的抽象与简化、图形的结构与重组等方式,转换为设计素材。

(三)传统村落人文历史元素的收集与解读

江西商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江右商帮”,是明清时期商界的一股重要力量。相传古村“士大夫第”的建造者黄秀文在胡椒价格暴跌时替一位年迈的客商保管胡椒货物,其后价格高涨时,他果断抛售货物,为客户赢得了高额利润。这位年迈的客户在临终时顾念黄秀文多年的关照,嘱托儿子将这批货款赠予黄秀文,黄秀文力拒,将银两运至客户老家。客户之子感于黄秀文的诚实,再次相赠[7]。在双方的相互赠予中,体现了赣商的诚实守信。“士大夫第”主人黄秀文、“永昌钱盐庄”的黄怡耀、在长埠开磨坊的黄道源等古村商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道德修养,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兴办学校、扶贫帮困。一些赣商响应政府号召,为经济的恢复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代,赣商精神的内核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江西省委提出的“担当实干”相一致,使赣商精神得以凝练和升华。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这些赣商故事通过情节渲染、角色塑造、场景描绘等手段进行设计表达,使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赣商精神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

四、安义古村综合调研总结与反思

(一)调研存在的问题

首先,传统村落中“三雕”保存较好,需要理解窗框、月梁等部位上的大量纹饰的含义。部分学生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不足,仅注重纹饰造型,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其次,对图形资料的概括、归纳能力有待加强,同时,对传统村落中自然景观、建筑形态的设计转化方法相对单一,拟引入色彩地理学理论、色彩四季理论以指导形象转化方面的色彩提取,将具有地域特色的色彩用色卡记录,方便创作时调取色值。最后,对村落中的历史传说、江右商帮、宗祠文化等资料的搜集不仅需要大量的文献查询和实地访谈,在设计转化中还需运用文化符号与象征理论、叙事性设计理论等知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二)对调研的思考

1.在绘制纹饰中体会工匠精神

安义古村的雕刻纹饰增添了建筑的美感,满足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深层次追求。调研主要从房梁、斗拱、柱础、门窗等雕饰中选取图案,让学生用手绘的方式重新绘制,感受云纹、回纹、缠枝纹等流畅的线条、对称的构图及蕴含的美好寓意;对透雕、高浮雕纹样用3dMax软件数字建模,在制作过程中体会古代劳动者对雕刻纹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所绘制的纹样会收录到传统村落素材资料库。

2.在资料收集中重塑文化自信

在调研之前,部分学生认为农村是落后的,对传统文化,特别是村落文化缺乏自信。在调研中大家认识到,先民择址建村、创建水循环系统,体现了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生存智慧;宗祠文化、家风家训是孝道、和睦、诚信的表达,塑造了村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建筑上的匾额是先人严于律己、乐观向上的写照。通过对安义古村中相关资料的收集与解读,学生用插画、动画等形式进行叙事性表达,有助于增强对村落传统文化的自信。

3.人才培养形成乡村发展的驱动力

安义古村在文化保护方面已初见成效,形成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等特色服务,可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和工作岗位。通过此次考察,学生可以在乡村视觉形象设计、体验场所的空间设计、乡村旅游的网络宣传方面有广阔的发展机会。安义古村作为赣商的发源地,赣商故事也激励着年轻人发扬赣商精神,勇于开创自己的事业。依托村落资源带动人才的流入和地方人才的培养,可以为安义古村的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斐.安义古村群空间结构元素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9.

[2]城市文化北京宣言[J].建筑与文化,2007(8):15.

[3]范紫薇.徽派建筑“木雕纹样”及其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5.

[4]黄修涵.中国传统装饰样式和理念在现代家居陈设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2.

[5]王建军.年节习俗的演变与民族文化的弘扬:以江西安义青湖乡白沙村农村春节文化考察为例[J].农业考古,2006(3):145-151.

[6]黄春岚.浅谈安义古村民俗与木雕艺术的文化意蕴[J].南方文物,2007(3):119-120.

[7]董建华.从安义古村群看传统赣商文化[J].中国集体经济,2018(17):114-115.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