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建筑作为乡村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历史变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浙东地区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风格简洁大方,形式多样,每一处建筑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感。传统建筑的建造和保护涉及许多传统工艺和技术;布局和结构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通过研究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对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促进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对弘扬乡村精神文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 键 词]浙东地区;传统建筑;乡村精神文化;传承;建筑材料;工艺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2-0016-03
文献著录格式:杨赪,李玟莹.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对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研究[J].天工,2024(32):16-18.
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对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研究(NZ24004Z);2024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筑(竹)梦空间——乡村和美共富的助力者”(2024R465C003)。
乡村精神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使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浙东地区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将探讨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在乡村精神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剖析传统建筑如何成为乡村精神文化的载体,以及其在历史变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深入研究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可以更好地理解乡村精神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研究引起社会各界对乡村精神文化的关注,增强了乡村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浙东地区传统建筑概况
(一)建筑类型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具有多种类型和特点,不仅体现了丰富的地域文化,也展示了当地人民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尊重。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有庙宇、传统民居、桥梁、亭台等。其中,庙宇是人们祭祀和礼拜的场所。传统民居则是当地居民的居住空间,兼具实用性和美学性。桥梁和亭台则是连接和休憩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和休息空间。宁海的戏台,如三连贯藻井戏台,构造华美,展现了地方民俗文化和艺术的繁荣。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的建造需要严格的工序和精湛的技艺。这些传统工艺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先人智慧的继承和发扬。通过传承传统工艺,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恒价值。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乡村风貌的一部分,更是乡村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比如,浙江宁波庆安会馆的门楣以丰富的人物故事砖雕装饰,生动描绘了过往的历史。
总的来说,浙东地区传统建筑以丰富多样的类型和特点,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建筑材料与工艺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与营造工艺是该地区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传统建筑的建造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砖瓦、石材和竹子等,这些材料在浙东地区的自然环境中丰富且易得,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木材是浙东地区传统建筑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浙东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各种优质木材如松木、榉木等供应充足,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结构和装饰中。木材质地坚实,具有良好的承重和抗震性能,同时木质结构也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适合长期居住。如,浙东地区传统建筑注重木质结构的运用。古代营建工匠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资源,打造出优雅简洁的建筑形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砖瓦在浙东地区传统建筑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砖瓦作为建筑的主要墙体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还能有效调节室内温度。浙东地区的砖瓦多采用当地黏土烧制而成,色泽自然,质地坚实耐用。在建筑工艺上,砖瓦的铺设多采用传统的砌筑技术,精细而工整,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
石材在浙东地区传统建筑中常被用于建筑的基础和装饰。浙东地区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各种石材品种繁多,如青石、花岗岩等,被广泛运用于建筑的墙体、地面和雕刻等方面。石材质地坚硬耐用,不仅赋予建筑稳固的结构,还能增强建筑的美感和雕刻的艺术价值。
竹子作为浙东地区传统建筑的特色材料之一,常被用于建筑的梁柱、围栏和装饰。浙东地区竹林茂密,竹子纤细柔韧,具有轻便耐用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建筑的建造过程中。竹制品在传统建筑中常被用于园林建筑和庭院装饰,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中丰富多样的建筑材料,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珍视和利用,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对建筑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工艺精湛,凝聚了工匠的智慧,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三)因地制宜
浙东地区以丘陵山地、平原水乡与滨海岛屿三种地形为主,有着不同的资源条件与生活习性,经过长期的建筑营造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布局特色。乡村聚落中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建筑是核心,是居民集会、娱乐、交易、交流交往甚至是祭祀、朝拜等重要活动进行的场所,对居民有着聚拢的心理效应。住宅也以其为中心,围绕公共空间进行扩展式布局。比如,丘陵山地地区较为封闭,开放性不够,有寺庙、宗祠、戏台等公共建筑,同时还会有类似广场这样便于集会的场所;在平原水乡地区,除了寺庙、宗祠、戏台这样的建筑,还会有桥梁、码头等附属的公共场所。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的布局注重宜人宜居,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浙东民居建筑有吴越民居的特点,以堂室与庭院制式为主,同时也带有自身的特点。宁波、绍兴一带的民居拥有许多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特色形式。比如,宁波地区的大墙门住宅形式,体现了中西合流的文化印记,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顺应了潮流;绍兴一带的宋氏大屋将佛教文化、禅语思想蕴含其中。在建筑内部的空间设置、结构布局等方面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比如,建筑中轴线上居中布置的厅堂,是浙东建筑中最为重要的接待空间,厅堂一般不封闭,做成开放式的空间,面向院落或者天井,这是为了建筑能获得足够的光照与通风,避免因气候影响造成室内阴暗潮湿与闷热。厅堂还承担了会客、生活、起居、生产的作用。这种对生活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乡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精神文化的内涵
(一)传统文化与乡村精神
传统文化深深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传统文化作为乡村精神文化的基石,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这些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通过民间传说、习俗、建筑等形式代代相传,成为当地乡村精神文化的历史见证,激励着人们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浙东地区人口密集,用地紧凑,使得建筑间距较近,为了防火,设计了封火墙。封火墙位于山墙,逐渐形成阶梯造型,称为“马头墙”。历史悠久的前童古镇的民居马头墙呈对称状,且以堆塑的“鱼化龙”造型装饰墙尖,具有极佳的美学效果。家族等级越高,层次也就越多,展示了乡村民居的特色。
传统文化与乡村精神文化密不可分,相互交融、相互滋养。受地形地势、材料供应、交通运输、经济财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传统建筑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情合理地进行建筑布局,反映了浙东地区人民朴素的营造智慧。
(二)建筑与乡土情怀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与乡土情怀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分析建筑如何体现乡土情怀及其在乡村精神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当地人民对家园的深厚情感。这种乡土情怀在建筑风格、结构和装饰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建筑的布局常常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根据自然地貌进行整体建造和布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同时,建筑中常融入当地的文化符号和民间传说,如雕刻、壁画等,展现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珍视。
传统建筑承载着当地人的乡土情怀。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乡土记忆和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建筑的结构、材料和装饰风格,人们能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积淀。例如,在浙东地区的传统民居中,常常可以看到当地特色的木雕、砖雕等装饰,这些装饰不仅美观,更承载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
传统建筑与乡土情怀的结合也体现在建筑的功能与当地生活方式的契合上。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结构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关系。例如,庭院式建筑体现了家庭和睦、邻里互助的传统观念;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划分符合当地气候特点。这种建筑与乡土情怀的紧密结合,不仅使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全,更增强了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对建筑与乡土情怀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乡村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三、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对乡村精神文化的传承作用
传统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是乡村精神文化的历史见证。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历史悠久。这些建筑不仅是建筑物,更是历史的活化石,见证了乡村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建筑的风格、结构、装饰等元素,展现出当地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传统。
在传统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修缮过程中,涉及许多古老的建筑技艺,如木刻、砖雕、瓦作等,这些技艺代代相传,传承了古代智慧,体现了人们对建筑的热爱和珍视。在传统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上,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理解。浙东地区传统建筑的布局通常注重中心轴线和对称性,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筑的布局和结构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更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浙东地区传统建筑在传统建筑美学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浙东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建筑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保护和传承传统建筑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更松求吉.玉树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8):162-165.
[2]王明朗玥,贠思汀,王葆华.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峪口村为例[J].艺术科技,2023(9):206-209.
[3]赵霞.乡村振兴视阈下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2,39(6):98-102.
[4]陈喆,牛欢,闫亚飞.乡村振兴战略下传统射箭运动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藏族五彩神箭为例[J].武术研究,2023,8(1):126-129.
[5]李海燕,张东强.基于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的云南潞江镇传统村落振兴路径研究[J].重庆建筑,2023,22(4):12-16.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