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中地区石窟艺术风格

2024-12-05 00:00:00邱嘉艺
天工 2024年32期

[摘 要]中国石窟开凿在唐代达到了高峰。长期以来,蜀地与中原地区都是通过金牛道与米仓道建立联系。巴中地区作为米仓道的必经之路,成了中原石窟艺术传入巴蜀的前站,且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巴中石窟艺术风格。

[关 键 词]石窟艺术;巴中石窟;佛帐龛;天龙八部;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32-0013-03 文献著录格式:邱嘉艺.浅析巴中地区石窟艺术风格[J].天工,2024(32):13-15.

一、巴中石窟概况

(一)巴中石窟与米仓道

自古以来,唯有金牛道与米仓道连通蜀地与中原。金牛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开通,而米仓古道则开通较晚,始于秦末,兴于汉代。米仓道不是单一的道路,而是指穿越米仓山的一系列古道的总称,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从陕西南郑经南江到达巴中的这条古道。当年唐僖宗入蜀避难走的也是这条路,在唐宋时期尤其发达。而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南下后,主道进入长安,另外有一条岔路沿米仓道进入巴中,河西走廊上往来不绝的各色商贾,使得巴中石窟区别于同为入蜀门户的广元,拥有独特的敦煌基因。

(二)巴中现存石窟概况

巴中石窟始凿于南北朝,盛于唐代,后经历代增凿,形成如今规模的石窟群。现存石窟59处,造像8000余尊,其中隋唐时期的佛教造像占多数。围绕着巴中市区分布着东龛、南龛、西龛、北龛,水宁镇则保存着极其完好的水宁寺石窟,兴文镇沙溪石窟、恩阳镇千佛崖也是巴中的代表性石窟。

二、巴中南龛石窟

(一)南龛石窟概况

南龛石窟位于巴中城南1公里的南龛坡上,为巴中石窟群中规模最大的石窟。它始建于隋代,盛于唐代,后世不断增凿,直至民国,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石窟群。南龛现存176龛,绝大多数分布在大佛洞,密如蜂巢,造像共2700余尊,经幢1座,造像碑17则,严武奏表碑1副。巴中南龛为唐代被贬来此地担任巴州刺史的严武所修葺,此人曾随唐玄宗入蜀避难,后将南龛寺修葺完毕后,于公元760年请求唐肃宗赐名,唐肃宗赐名为“光福寺”。

(二)南龛石窟艺术风格

南龛造像内容以佛教为主,雕凿时间主要在盛唐时期。南龛造像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南龛有许多精致的佛帐形龛。以103号窟为例,此窟主尊为释迦牟尼,面容丰满,形象写实,衣饰配色以朱红为主,间或蓝绿色,衣褶线条简练流畅,佛像头戴精致的镂空花冠,身后则为红黑色火焰纹身光。103号窟为单层佛帐龛,模仿屋檐结构的龛楣层层排列着几何纹、忍冬纹、莲纹、宝珠纹,精雕细琢,用绿、红、蓝、白等矿物颜料上色,具有极强的装饰性,充分凸显了盛唐气韵。

其次,南龛造像受到了敦煌艺术风格的影响。南龛第83龛为菩提瑞像题材,菩提瑞像最初是由唐朝使臣王玄策从印度带回中国,于盛唐年间从两京传入巴蜀。但其却是独特的双头瑞像,此形式不见于当时的两京,甚至在与巴中同为入蜀门户的广元也未曾出现。双头瑞像其实是西域流行的题材,在敦煌莫高窟和克孜尔石窟保存有关于此内容的壁画,但石刻双头瑞像迄今仅见于巴中。此龛内双头瑞像的目光看向相反方向,两侧的弟子也呼应主尊看向两侧,从正面看,形成了两组微妙的视觉平行线。配色上,主尊的圆领云肩使用了少量的蓝绿色,肩部饰宝珠纹,两侧弟子的袈裟则是大面积地使用了蓝绿色,达到了用色上的对比与统一。南龛的另一个西域风格实例则是第94龛毗沙门天王,此龛开凿于会昌六年(846年),天王身着明光甲,胯下有唐代横刀,手托宝塔,脚踩地天。此天王造像是对西域传入的天王形象进行了演变。

最后,南龛造像有明显的世俗化风格。以第116龛为例,阿弥陀佛与五十菩萨像占据主要空间,但在右侧龛柱位置有一站立天王,有双层圆形头光,内圈为石青色矿物质颜料,并细致地勾勒了放射形光芒。天王五官写实、表情亲切,帛带从双肩穿过腰自然垂下,上半身着胸甲,下半身着战裙,最世俗化的元素则是此天王脚穿草鞋,故而得名“草鞋天王”。20世纪80年代,草鞋是大巴山区平民经常穿的一种用稻草编制的鞋子,天王在佛教中没有固定形象,匠人可以自由地雕凿。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想象,保留了天王本身的固有特征,又融入了本土的穿着习惯,具有生活化与世俗化的特征。

三、水宁寺石窟

(一)水宁寺石窟概况

水宁寺石窟,位于距巴中城东约37公里的水宁寺镇,坐落在古遂宁郡、始宁县故地水宁河两岸的始宁山、龙骨山麓。此地为米仓道的必经之路。整个水宁寺石窟范围包括水宁寺摩崖造像、佛龛子、二郎庙及千佛崖,其中水宁寺摩崖造像保存最为精美且完好。水宁寺摩崖造像始建于隋,多数雕凿于盛唐时期。共存有11龛,目前能近距离平视观赏的为1—9龛,10龛和11龛位于高处的崖壁,且无栈道,难以窥见。

(二)水宁寺摩崖造像艺术风格

虽然巴中南龛一直盛名在外,水宁寺鲜为人知,但水宁寺造像实为巴中现存石窟中雕刻最为精美、最具艺术价值的。水宁寺摩崖造像运用了大量的飞天元素。飞天在许多石窟造像和壁画中,常与佛祖和菩萨一起出现。

1.1号龛:药师三尊(双重龛)

此龛主供药师三尊,三尊五官十分柔和,并无高高在上的感觉。配色整体以乳白色、石青色、豆绿色为主,部分装饰如臂钏、头冠、璎珞为描金。主尊药师佛左手托钵、右手持锡杖,锡杖保存完好程度令人惊叹,身着石青色袈裟,站立于莲台之上。两侧日光和月光菩萨胁侍左右,手持各自法器,披帛自然下垂贴合皮肤,呈现出“曹衣出水”的风格,装饰性的项圈、璎珞、臂钏也都雕刻精细、线条流畅。

此龛为双重龛,第一重龛的两侧出现了一组飞天,横跨了整个佛龛,1号龛的飞天体态较为丰腴,有盛唐风格,身体姿态极为舒展,踏云而来,衣带飞舞,灵动非常。尤其是右侧飞天,面部及衣饰充满异域风格,回身看向另一侧的飞天,角度极大,但肢体语言处理得自然流畅。第二重龛龛楣装饰有莲花纹及忍冬纹,龛柱两侧各有一力士,头部饰有青绿色头光,面部表情夸张,整体身躯呈现出唐代典型的S形造型,力士肌肉分明,下身着裙裳,腿部与脚部的青筋毕现。

2.2号龛:释迦说法(佛帐形龛)

此龛内容为佛祖说法,主尊为释迦牟尼身着红褐色袈裟,样式为褒衣博带,结跏趺坐于黄白色莲台之上,两侧则是伽叶和阿难两大弟子,可惜阿难的头部被毁,但伽叶保存相对完好,其双手合十于胸前,头部微微仰起,面带微笑,聆听佛祖讲经,似乎有所顿悟。

两大弟子头顶上方各有一飞天,此飞天与常见的飞天形象完全不同,既不婀娜多姿,也不修长飘逸,而是呈现孩童般的头身比例,五官较为集中,两侧脸部留白较多,梳着孩童双髻,身躯短小圆润,着黄红色长裙,腿部向上曲起,呈现出C形姿态。此飞天的飘带也比常见的宽许多,白绿两色相间,尾部似鱼尾形。这组飞天与此龛其他塑像相比,显得十分生动。

3.8号龛

水宁寺摩崖造像与巴蜀地区其他代表性石窟一样,也出现了天龙八部这一颇具地方特色的元素,以8号龛为例。

此龛为唐代常见的石窟主题: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龛形为单层佛帐龛,龛楣模仿屋檐结构,细细雕刻出了几何纹、忍冬纹、莲纹、宝珠纹。主尊身披红褐色袈裟外衣,内为石青色裳裙,头光周围饰有菩提树叶,莲座下方蹲坐一只狮子。两侧弟子着石青色袈裟,领口为红褐色,与主尊在色彩上呼应。二菩萨头戴宝冠,紧随二弟子旁侧。靠近龛门位置则为二天王,右侧天王身穿明光甲,手持宝剑,怒目圆睁,左侧天王虽身体比例与左侧接近,但面部轮廓具有胡人特征,右手残缺,根据手部动作推测可能原先手持金刚杵,面部表情沉静,视线微微向下。

此龛从内部到龛柱密集地雕凿了部分天龙八部。天龙八部“非人”,是佛教中的八种护法神,因“天众”及“龙众”极为重要,故称天龙八部。常见的天龙八部一般会雕凿得面部狰狞,而水宁寺此龛的天龙八部则完全不同,左上角为女相阿修罗,虽然依然是三头六臂的非人形象,却没有阿修罗的邪魅气息,面部十分柔和,脸部丰腴,身着鹅黄色广袖长裙,俨然一副唐代仕女形象。旁边的魔睺罗伽也非常见的人身蛇头,而是张嘴大笑的憨厚中年男性形象,脖颈处缠绕一条蟒蛇。佛帐下方有两位与2号龛类似的飞天,在此龛中略有不同,面部向外,整个身躯由佛龛深处向外延伸,既能与观者产生视线交流,又起到了引导观者看向两侧天龙八部及力士的作用。8号龛虽塑像众多,但主次分明,层层推进,充满节奏与韵律感,是水宁寺摩崖造像中艺术水平非常高的一龛。

水宁寺摩崖造像虽为常见佛教题材,但工匠在保留人物固有特征的前提下,加入了自身的艺术创作,并结合了当地特色,充满了趣味性与艺术性。在配色上也做到了高度统一,主尊及重要人物头光均为青绿色,主色调基本保持在黄、红、白、青范围内。不同佛龛之间虽主题不同,但因色调统一,形成了一幅统一和谐的景象。

四、巴中北龛石窟

(一)巴中北龛石窟概况

巴中北龛石窟位于巴中市城北约1公里的北龛村苏山南麓,现存造像共计34龛348尊,始凿于隋代,盛于唐,清代时在此基础上增建了窟檐。开凿题材主要有药师三尊、弥勒佛、释迦牟尼佛、二佛并坐等,现存许多造像缺失了佛头。

(二)巴中北龛石窟艺术风格

巴中地区佛帐龛形制的龛窟并不少见,但北龛7号龛却是少见的三重龛。第一重龛内主佛已不存在,内壁雕凿有巴蜀地区常见的天龙八部形象,均身体比例修长,站立于莲瓣之上,分为前后两层雕凿,后一层巧妙利用前部遮挡关系,仅雕凿出了上半身,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层次感。靠近主佛位置还残存有胁侍菩萨的头光,在常规的圆形头光外圈镂雕出了繁复精致的对称花纹。第一重龛最精彩的莫过于位于龛顶的一组飞天,共四尊,仅在本身的红砂岩上以浅浮雕形式呈现,未施彩,飞天形象偏男性,构图以对称形式呈现。下方两尊飞天身体向上弯曲,做起舞姿态,目光向上望去,戴项圈,着群裳。上方两尊飞天则是以相反的方向后仰向下,踏云而来,与下方飞天形成视线上的交流,身上的飘带随风舞动。此部分虽只有简单的四尊飞天,但却生动地诠释了“满壁风动,天衣飞扬”。第一重龛龛楣部分还雕凿了千佛及忍冬纹,龛柱两侧力士虽头部残损,但身躯部分雕刻精细,衣褶线条处理十分流畅,毫无凝滞之感。

第二重龛顶部为佛帐形式,模拟屋檐建筑,雕刻出了宝珠纹、莲花纹等,上方端坐了一排圆雕千佛,着蓝绿色袈裟,造型相似。两侧龛柱各雕刻有一条蟠龙,头部残损,身躯雄壮有力,鳞片及毛发均表现细致,龛柱雕刻有连珠纹及花卉纹饰。

第三重龛顶部因水流冲刷,漫漶不清,此重龛内壁雕刻有诸多人物,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浅浮雕力士,力士右手叉腰,左手高高扬起,整个肢体动作及目光均朝向龛外。第二层为一独立浅龛,内部也可分为小三层,顶部为七佛主题,采用了圆雕形式,七佛以释迦牟尼为中心,两侧各站立着三位佛陀,身躯均微微向内倾斜,形成统一的角度,目光亦看向主佛释迦牟尼。中部为弥勒菩萨,着石青色袈裟,站立于覆莲之上。底部为两位供养人形象,均作唐代男性常服装扮,头戴幞头,着圆领袍,脚穿长筒靴,其中一位半跪于地毯之上,手持贡品,做供奉状,另一人则在其后站立,身体微躬作揖。这两位虽仅为供养人,但工匠却将人物比例、衣饰细节、面部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第三重龛最底部则是一浅浮雕背对人物骑骆驼的形象,是唐朝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实例。

五、巴中西龛石窟

(一)巴中西龛石窟概况

西龛石窟位于巴中市区以西2公里的西华山中,现存91龛2118尊像,西龛石窟包括佛爷湾、龙日寺、流杯池三处。石窟始建于隋代,目前留存下来的多为唐代作品。西龛石窟整体为佛教造像艺术,开龛题材主要包括释迦牟尼佛、弥勒佛等。

(二)巴中西龛石窟艺术风格

西龛石窟造像虽保存状况不甚理想,但依然不缺乏独特的艺术性。以流杯池区的第53号龛为例,与一般佛龛不同,此龛着重表现了天宫楼阁的场景,龛两侧各有一楼阁,高约2米,非常有层次地雕刻出了三层楼阁。虽为石刻作品,但依然严谨地雕凿出了唐代木构古建筑的木椽、斗拱、出檐等,斗拱甚至采用了镂空雕刻技法,楼阁之间用细密的线条雕刻出了菩萨、仙人与飞天。

六、结束语

巴中在历史上是米仓道的必经之路,西域文化也在此传播,这样独特的历史因素为巴中带来了非常丰富的艺术因子。巴中石窟在中原地区佛教艺术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当地特色,使得造像呈现出世俗化、生活化的特点,且经过工匠的艺术再创作,呈现出超高的艺术性与审美性。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