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精神回归的中国当代艺术

2024-12-05 00:00:00路瑞
天工 2024年32期

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界定是十分复杂的,这归根于其发展语境的特殊性。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将“现代”作为思想标签,对西方艺术观念进行了一些模仿。但是,二者之间存在一种时间差序。其时,西方的当代艺术已发展至后现代主义范式,强调对多种元素的拼贴、挪用以及对经典的解构。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深入,艺术也被裹挟其中。“当代艺术”从一个纯时间性的概念,走向此在与价值反思共存的语境性概念,更多地呈现出多元、共时、包容与对话的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上文化自觉与艺术自觉的道路,也走上从文化游牧到精神回归的道路。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精神回归是指对中国传统精神的创新性诠释与文化再生产,也是对全球化席卷的在地化回应。其是通过两条路径完成的,第一条路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再创造。中国当代艺术能够从模仿西方艺术观念中走出来,不仅基于艺术上的自觉,更是源于中华文化精神的独立性。内涵丰富、根基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可供当代艺术深入挖掘的文化因子。其中既有传统技艺的美学表达,也有文化、历史的价值沉淀。从众多的当代艺术创作中,都能够看到对传统文化的符号再造。例如吕胜中剪纸艺术中的“小红人”元素,朱乐耕环境陶艺中的“青花”“红绿彩”元素,谭盾《地图》《水乐》中的民族元素等。第二条路径是当代艺术创作下沉到大众的体验与参与之中。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充满“灵气”,是因为其扎根于本土文化,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后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大众对生活的艺术化追求,伴随而来的是众多的文化艺术空间的兴起以及艺术乡建的案例。例如北京的798艺术区、景德镇的陶溪川文创街区以及贵州遵义的羊磴艺术合作社等。这两条路径分别是当代艺术在城市和乡村空间的实践,不同程度上为民众提供了艺术体验,并改变着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可以说,只有服务于民众日常生活的艺术,才能够有持久的生命力。

综上,笔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虽始于对传统技法、审美的反叛,但是其持续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以及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又都来自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挖掘与重构,这也是一种中国传统精神的回归。

路 瑞,女,1986年生,山西襄汾人,艺术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