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新课标视域下的习作单元教学,注重学生习作能力整体性与系统性的发展和提升。为此,教师应从单元整体出发,统筹安排单元学习内容;准确解读语文要素,细化分解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习得写作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开展习作评价活动,让学生明确习作方向,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8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充分体现出从习得方法到运用方法的编排特点,践行由习作训练走向习作实践的理念。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在语文新课标视域下开展习作单元教学。
一、注重关联贯通,凸显整体价值
习作单元内容的编排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各个学习板块的关联融通,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形成有机整体,凸显习作单元的整体教学价值。
(一)理清单元内容结构
统编语文教材的习作单元,由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以及习作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语文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基于本单元的“双线”目标要求,教师要注重统整各板块学习内容,重视开发与利用习作资源,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教师结合单元内容特点,从教材、生活、习作三个方面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整合主要是把课文、语文园地等板块的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读、写、说活动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其次,教师要借助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习作灵感。最后,教师利用课文、习作例文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把事情经过写清楚。在整个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习作例文”“交流平台”的教学顺序。
(二)把握教材整体关联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本单元的内容,还要依据本册教材所提出的习作要求进行整体规划,以充分发挥出单元整体教学的价值。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从四年级上册整个习作要求来看,第一单元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求学生把推荐的地方介绍清楚,把推荐的理由写充分;第六单元习作“记一次游戏”,要求学生依据提示把游戏过程写清楚,还可以写自己当时的心情;第八单元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要求学生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时的感受。四年级上册的习作出现了四次“写清楚”的要求。因此,在本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写清楚”在习作教学中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明白“写清楚”在本学期习作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从整个教材体系出发,逐个罗列学生要达到不同层次的“写清楚”的要求,体现出层次性,注重习作要求的前后关联,真正把本单元的习作训练目标落到实处。
二、依托语文要素,指向核心素养
教学前,教师要认真解读单元语文要素,注重分解与细化学习目标,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有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一)解读教材,明确要素
统编语文教材的习作单元直接指向习作表达。教师要想精准实施教学,就要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认真解读,找到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关键点:“什么是写清楚?”“写清楚的目标要求是什么?”“课文中是采用什么方法把事情写清楚的?”……这样,才能把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麻雀》《爬天都峰》两篇精读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其中,《麻雀》一文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展开叙述。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还要让学生了解到作者是怎样把老麻雀和猎狗搏斗的过程写清楚的。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阅读视角走向写作视角,让语文要素目标在课堂得到落实。
(二)基于要素,细化分解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以落实表达要素为出发点,站在单元整体的视角,对单元内容进行分解,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同时,教师要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精读课文、习作例文以及单元习作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麻雀》《爬天都峰》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分析文本内容。教师可通过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是如何表现老麻雀的无畏、猎狗的攻击与退缩,感受作者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明白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教材中的“初试身手”板块,能促进学生及时内化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自己的生活观察所得,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在教学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借助课文旁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再说说自己的感受与体会。最后,教师梳理、总结、回顾单元语文要素要求与学生习得的表达方法,提炼出最佳的习作思路,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聚焦单元课文,引导迁移运用
习作单元教学要让学生在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中习得表达方法,并能迁移运用,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借助单元课文,习得表达方法
习作单元中的课文,一般由精读课文与习作例文两部分组成。教学时,教师要以精读课文为依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品析感受,帮助学生感悟作者写作的技巧,为学生习作奠定基础。在教学《麻雀》这篇精读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分析文本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清楚的。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可让学生学习作者开篇用一句话就把时间、地点、人物交代清楚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文中老麻雀保护小麻雀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一连串准确的动词,清晰、准确地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画面上,也可以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词句。比如,“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这句话,教师可带领学生重点品读:“这是一种怎样的风?什么样的风可以说是猛烈的风?你是如何理解‘摇撼’一词的意思的?”这样学习,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在课文中的作用。
(二)结合习作要求,梳理习作思路
习作内容是根据单元习作要素进行编排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习作要求帮助学生梳理出本次习作的基本思路,让学生更加明确习作的目标和方向。在本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习作经验,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以“爷爷戒烟了”这个习作话题为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习作指导:“爷爷为什么要戒烟呢?是不想吸了,还是不敢吸了?爷爷是怎么戒烟的?他一下子就戒烟成功吗?他戒烟的经过是怎样的?从哪些方面可以感受到爷爷戒烟成功了?”经过教师的指导,有一个学生按照“决定戒烟—决心动摇—戒烟成功”的顺序,把爷爷戒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清楚、具体地写了下来,并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描写,突出爷爷戒烟的决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学生的习作正是运用了在《麻雀》一文中学到的方法,有顺序、有条理、具体地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实现对习作经验的迁移运用,提升了自身的习作能力。在本单元习作教学中,教师依据学生选取的习作话题,让学生先理清写作思路,做好构思,再顺着写作思路去写作,帮助学生明确了写作方向,提高了习作教学的质量。
(三)注重以读促改,积累习作经验
习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习作技巧,学会习作了。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要让学生围绕习作要求,读一读自己的文章,帮助学生发现和修改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从而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仍以“爷爷戒烟了”这一习作话题为例,在完成习作后,教师先让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作文,检查习作是否有句子不通顺或者错别字的情况、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修辞的运用是否妥帖等;再要求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和布局方面进行修改,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是否恰当;最后要求学生从文章表达是否清晰、得当等方面进行修改。学生经过这几个环节的修改之后,积累了习作的经验,习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实施多元评价,提升习作能力
评价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设计评价量表,落实习作目标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自身的绝对权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欣赏等活动,实现以评促思,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生活万花筒”,为了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事情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清楚,了解评价习作的方法,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见表1),以促进习作目标的落实。这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把自己习得的表达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表 1 “生活万花筒”习作评价表
[评价内容 星级 自评 互评 师评 1.关注到不同身份的人 2.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清楚 3.运用合适的连接词,将想到的与看到的、听到的进行融合 4.其他方面
]
(二)体现评价主体,促进能力提升
在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让学生认识到习作的意义,体验到习作的快乐。如教学本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时,教师除了制订明确的评价标准,还可以通过“征集令”的形式,评选出本次“最佳习作”或“写作小能手”,并通过班级的“习作展示园”“班级习作公众号”等平台展示学生的优秀习作。这样,能让学生在评价的驱动下真正提升自己的习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应从单元编排特点出发,整体观照单元内容,统筹设计单元教学活动,注重学生对习作知识的迁移运用。同时,教师要重视开展习作评价活动,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读写能力,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霞.学习任务群视域下习作单元的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24(5):106.
[2] 段潋.指向关键能力培养的习作单元教学策略[J].七彩语文,2024(16):64-67.
[3] 陈新佳.任务群视域下习作单元教学策略探析:以三下第五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4(10):62-64,70.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