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混合”项目化阅读活动的建构与应用

2024-12-05 00:00:00胡久慧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1期

[摘 要]语文新课标理念下的“双线混合”项目化阅读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实现学习空间的拓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项目化阅读模式,开发与应用“双线混合”项目化阅读平台,落实“教—学—评”一体化,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双线混合”;项目化阅读;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70-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同时,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组织与呈现,任务群要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项目化学习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语文新课标还强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在信息时代下,探索“双线混合”的项目化阅读教学,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与研究,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谈一谈“双线混合”项目化阅读活动建构与应用的思考。

一、 “双线混合”项目化阅读模式建构

“双线混合”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语文学习。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项目化学习的模式并非一成不变。在信息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日益发挥出特有的优势。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建构契合语文新课标理念和现实学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双线混合”项目化阅读教学模式。

(一)备项:项目来源和问题情境

1.项目来源

夏雪梅指出,项目化学习的重点是学习目标。项目的选题和目标的确定,应遵循语文新课标理念,并着眼于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主题,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展开语文实践活动。

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民风民俗主题单元,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4篇课文,以及习作“家乡的风俗”和《语文园地》等内容。该单元内容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旨在让学生充分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传统习俗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单元语文要素为“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纵观统编语文教材叙事类文本的语文要素,呈现梯度上升、前后勾连的特点。现将各学段的相关单元要素梳理如下(见表1)。

观照本单元语文要素在统编教材中的定位,阅读要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是对之前已学过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等内容的延伸。习作要素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表达需要确定习作的重点内容,体现了从阅读到表达的有序过渡。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写一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完成习作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实地体验、资料查阅、采访调查、编订成册等实践活动。纵观单元教材内容和语文要素,可将它归属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语文新课标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应紧扣‘实用性’特点,结合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加强对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指导,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和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基于此,教师以“民俗民风”这一概念为核心,开展“品民俗风情 颂传统文化”的项目化阅读活动,综合实施单元教学。

2.项目目标

(1)通过阅读描写祖国各地民风民俗的文章,了解民俗现象,对各地民俗产生初步印象与感受,提升阅读能力。

(2)通过阅读交流、日常生活、观察体验、资料查阅等多种途径,发现民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热爱之情。

(3)通过“双线混合”式学习,拓展阅读、开阔视野,加深对民风民俗的理解,丰富阅读积累,深化文化体验。

(4)通过解说、朗诵、绘画、手工、表演、电子小报等多种形式,介绍家乡或祖国各地的民风民俗,创造性地分享自己的体验与感受,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问题情境

(1)本质问题

祖国各地有着怎样的民风民俗?

(2)驱动性问题

学校将组织六年级全体师生开展“品民俗风情 颂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活动,届时需要布置民风民俗微展馆,并招募民风民俗宣讲员。作为参与招募活动的小宣讲员,你准备选择哪一种民俗或文创产品进行介绍呢?

(二)入项:项目实施

1.明确项目产品,指导分组学习

项目化学习倡导“以终为始”的理念,逆向设计学习活动。教师可通过“祖国各地有着怎样的民风民俗”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共同思考讨论,确定项目活动的最终产品呈现形式(见表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各自意向或特长,自由分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

2.分解子任务,制订具体计划

项目的实施,应基于立德树人的目标,根据学生学业质量的要求,立足学情,并适当拓展到教材和课堂之外,实现“语文+”学习,真正达成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要求。根据项目核心目标,梳理分解形成子任务(见图1),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具体方案与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实现“做中学”,逐步达成项目目标。

(三)出项:成果展示与评价总结

信息技术手段将现实空间、网络空间相互连接,教师可以通过班级交流会、校园文化节、微展馆布置、宣讲员招募会、班级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方式,将学生的项目学习成果进行实时或阶段性的展示。教师还可以联合学校、社会等主体展开多元评价,并结合实际进展情况,对教与学的方法及时进行调整,不断优化项目化学习效果。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回顾梳理、提炼经验,反思存在的问题,思考今后改进的方向,为项目化阅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蓄积能量。

二、“双线混合”项目化阅读平台建设与应用

语文新课标指出:“把握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趋势,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变革中的价值与功能。”项目化阅读通过“双线混合”平台的搭建,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优势,有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构建线上线下融合阅读场域,拓宽语文学习空间

实施项目化阅读活动,能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场域、拓展语文学习空间。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可以为学生的纸质阅读提供必要补充和支持,为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在“品民俗风情 颂传统文化”项目活动中,由于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生在教材和生活中搜集的民风民俗资源相对有限,此时就可以通过课外资料、网络资源等进行有效的补充。在线下,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以及调查采访等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在线上,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如图文资料、视频短片等。教师还可通过智慧课堂、希沃白板、班级微信群等平台向学生推送优秀文章和《民俗中国》《中国民俗大观》等纪录片,以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线上线下阅读系统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注入新鲜能量。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化阅读,能够拓展学习时空,深化阅读体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多层面的阅读共同体。

(二)建设跨媒介阅读资源平台,实现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整合多种媒介的学习内容,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阅读项目活动在对接教室、校园等现实空间的同时,还应积极建设跨媒介阅读资源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活动过程和学习成果,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笔者参与的课题研究团队,在实践探索中积极建设跨媒介阅读资源平台,开通了“项目化阅读课程”的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目前推出了“我是朗读者”“我是悦读者”“悦读悦研”“乐行乐享”等特色栏目。这些栏目,可以展示学生诵读、推荐好书等,能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展示教师的项目案例,分享研究经验,交流心得与收获。跨媒介阅读资源平台为师生搭建起学习与交流的线上空间,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了师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多元互动。

(三)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语文新课标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项目活动进程中,学生积极探索拍摄、录制、剪辑、配音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在“品民俗风情 颂传统文化”项目活动中,学生进行了图文编辑、PPT汇报、音视频和微电影的录制或剪辑、线上解说词发布、电子小报制作、民俗作品集编印推送等活动。在成果展示阶段,教师可以将绘画、习作、手抄报等实物产品和形式丰富的线上阅读产品互为补充,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拓展项目活动的学习深度。

三、基于“双线混合”项目,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注重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是项目化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多方位展示阅读成果,使学生产生更持久的学习动力。项目化阅读活动经历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以终为始”的产品呈现,体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在“品民俗风情 颂传统文化”的项目活动中,通过班级读书交流会、编辑民俗主题黑板报、布置校园民风民俗微展馆、竞选小宣讲员、文化节展演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在评价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性表现,给予实时的评价。教师还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鼓励学生尝试将图像、音频、视频等作品上传到班级和学校网络平台,进行展示交流,并通过阅读打卡、在线表格填写、智慧课堂抢答、线上投票、视频号点赞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评价,实现增值评价。在项目总结阶段,评选“最佳解说词”“最佳宣讲员”“金牌团队”等奖项,拓展终结性评价维度;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立体化的评价反馈,呈现评价新样态,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成就感。

总之,项目式学习赋予了学生学习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双线混合”的项目化阅读活动,创新了教与学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深度学习、真实学习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夏雪梅,崔春华,吴宇玉.预见“新学习”: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优秀案例集:第一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吴忠豪,薛法根,何必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

[4] 苏西·博斯,约翰·拉尔默.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M].周华杰,陆颖,唐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5]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六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责编 韦 雄)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双线混合’式教学在项目化阅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AH20221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