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助学·延学:素养本位下“三单”的设计与践行

2024-12-05 00:00:00庄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1期

[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阶段性特征。“三单”的设计与规划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相应的抓手,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定位,设定精准目标;紧扣目标走向,设置学单支架;彰显支架效能,设计“三单”活动,在文以载道、和谐统一的教学之境中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养本位;预习单;助学单;延学单;支架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67-03

学习单是推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从语文课程的阶段性特征入手,将学习单分成预学单、助学单与延学单三类,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以保障课程学习的高效。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与思考。

一、基于教材定位,设定精准目标

(一)解构要素内涵,把握基本方向

统编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统摄整个单元,明确了单元文本的内涵特征及语用训练的重点方向,是解读和厘定单元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不是人物描写及形象体悟类语文要素的首次出现,而是对前面内容的巩固与升级。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三篇课文及综合性学习都编选了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从不同维度对单元内涵进行了揭示。

具体而言,《十六年前的回忆》强调从外貌、神态和言行方面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借助资料了解“白色恐怖”的历史背景;《为人民服务》强调通过资料查找和细致阅读聚焦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了解革命人物的感人事迹,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强调通过迁移运用学到的方法和拓展资料自主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最后的综合性学习则重在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强烈而深厚的情感。

如此,既有整个单元的目标定位,又有单篇课文和单个板块的方向厘定,为“三单”的设置和践行提供了抓手。

(二)精准定位目标,研制适切内容

“三单”的设计和落实不是随心所欲的,而要基于单元整体和具体文本的目标定位,对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依照捕前、捕时、庭审及被害的顺序行文。教师可以确定三个层面的教学内容:首先,内容层面。依托时间节点,关注课文前后一共写了与李大钊有关的哪些事情。其次,人物品质层面。聚焦课文中外貌、神态、言行等描写,体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其三,表达方法层面。重点对比课文的开头与结尾,探寻二者的内在联系,辨析这样写的好处。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类说理文。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课后思考题入手,明确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其一,确定说理文的中心观点及围绕观点讲了哪些内容;其二,洞察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的论述;其三,聚焦典型语句,感受说理文遣词造句的严谨与妥帖;其四,结合多种资料及当下生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

对于略读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教师在教学时要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认知空间,引导学生依循叙事性文本的基本结构,以“炸暗堡”为中心,按照为什么要炸、怎样炸、结果如何的逻辑顺序展开阅读,同时结合“导读提示”,明确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依照事情发展顺序学习课文,辨析关键词句,感受其中蕴藏的人物品质;洞察作者如此描写人物言行和神态细节的用意,辨析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表达作用。

上述内容研制依循单元整体目标定位,同时契合文本特色,为设计“三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紧扣目标走向,设置学习支架

(一)预学单:彰显“这一类”文本的预习特质

六年级学生已经蓄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因此强化预学成为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由于本单元课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距较远,他们在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是人物言行时会有较大障碍。因此,在这一类文本的预学单中,除了常规的朗读课文、自学字词,教师还要设置“查找资料”的专题任务。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课文和综合性学习中涉及的具体人物,如李大钊、张思德、董存瑞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相关的革命事迹,在丰富资料的支撑下开启文本学习。这样的预学单既包括常规性文本的基本框架和学习板块,又聚焦革命类文本的教学内容,发挥了预学单的支架效能,起到了较好的助学效果。

(二)助学单:凸显“这一项”教学的训练指向

语文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放任不管,而是要求教师提供必要的引导和辅助。助学单就是一种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架。

以《为人民服务》一课第2自然段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作者的论述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先梳理语段的内在层次,再品味引用论证、对比论证及事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基于此,教师在助学单中设置了以下“助练”支架——“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有个叫 的说过:‘ 。’ 而死,就 ; 而死,就 。 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 ”。这样将原本的内容抽取出来,只剩下鲜明的句式,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在模仿练习中洞察作者的思维,进而巧妙地迁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最终达到预设目标。

(三)延学单:助力“这一批”学生的有效生长

所谓延学,就是从更广阔的视角捕捉教材文本的后续价值,引导学生展开延续性、拓展性学习。这样的学习发生在课堂之外,脱离了教师的掌控,故以学习单的形式进行辅助,能使延学更具实用价值。

以《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为例,虽然在预学与助学阶段,教师已经引导学生围绕语文要素收集了大量的课外资料,但收集这些资料基本是为了迎合课堂教学需要。事实上,学生对这一经典文本仍然存在疑惑。基于此,教师这样设置本课的延学单:1.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局势,李大钊为什么不离开北京?继续寻找资料,并尝试概括罗列;2.结合课文内容及收集的资料,以李大钊的身份写一段临刑陈词,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3.根据李大钊的具体事迹、历史贡献,尝试给他写一段“感动历史”颁奖词。这样的延学单如同一个将线头扎在课文中的风筝,以教材为根本,体现了鲜明的聚焦性、层级性和多元性,让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在课后拓展中实现有效生长。

三、彰显支架效能,设计“三单”活动

(一)基于资料收集的学习进阶

教师在设计“三单”时,要聚焦红色革命类文本与学生实际之间的差异,利用资料搭建认知阶梯,助力学生的认知进阶。

首先,预学单要让学生明确自主收集资料的方向。教师在设计预学单时要给予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在预学中明确自己的认知需求,自主收集感兴趣和最需要的资料,提升预习的效能。如在预习《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很多学生对李大钊这个人物相对陌生,于是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李大钊是什么人?敌人为什么对他如此重视?李大钊为什么明知有危险还不离开北京?他的肩膀上究竟承担着怎样的责任?敌人为什么不直接将李大钊处死,还要进行庭审?……仅仅凭借课文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是无法真正解决这些问题的。教师可以在预学单中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大胆质疑,并根据这些疑问自主收集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其次,助学单要顺应学习需要,引导学生补充拓展资料。文本阅读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随着问题的解决,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补充资料,并为学生提供发表阅读感受的机会。如《为人民服务》一课教学中,学生虽在预习时收集了张思德的生平资料,但多停留在笼统概括的层面。针对课文中“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这一定论,还需要解决“张思德是为何而死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基于此,教师先播放电影《张思德》的片段剪辑,重点播放他牺牲的一幕,引导学生凭借直观、具体的事例了解张思德其人;再利用助学单,引导学生用“张思德,我想对你说……”这一句式表达自己观看视频后的感受。这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毛泽东用张思德的事例来论证“死的意义有不同”这一分论点的精准性、典型性,另一方面为学生解读“为人民服务”的丰富内涵提供了全新的维度。

最后,延学单要引导学生迁移学习方法、综合运用资料。这一阶段,教师要使学习单从原本的内化吸收向迁移运用的维度转变,强化课程育人的效能。比如,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后,教师在延学单中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描写革命先辈壮烈牺牲的文本,并开展故事宣讲、诗歌朗诵等言语实践活动,将红色革命文化深深镌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二)关注言语表达的素养提升

基于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属性,教师在“三单”设计中要充分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和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促进学生素养的发展。

如教学略读课文《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时,首先,在预学单中,教师要求学生依托四年级“批注”单元掌握的学习方法及本单元课文学习中蓄积的阅读经验,聚焦课文中描写人物细节的语言文字进行批注,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达出来。其次,在助学单中,教师继续聚焦语文要素,设置小组合作板块,组织学生将预学单中的批注内容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并交流阅读经验,形成小组合作成果。然后,教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展示与汇报,以审美视角捕捉并提炼人物的精神品质,促进内在认知的不断完善。最后,为了多维度延展语文要素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要求学生自主成立表演团队,并在延学单中提供明确的角色分工和剧本格式。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剧本改写及表演实践,对文中描写的董存瑞的外貌、神态及言行细节展开新一轮感知,既明晰了作者如此表达的价值,又以具身体验的方式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对课堂教学中提炼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切而感性的体悟,实现了与红色革命人物深入、直接的对话。

“三单”的设计与规划既要依循语文新课标理念,契合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又要契合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定位,借助积极的学科实践,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相应的抓手,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在文以载道、和谐统一的教学之境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心燕.聚焦要素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J].教师,2024(4):18-20.

[2] 许林宁.小学语文要素落实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24(3):12-14.

(责编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