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红色革命类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特殊,与当下学生的真实生活、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阅读与感知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基于此,教师要利用系统思维,从“确立主题,创设真实情境”“系统规划,设置进阶任务”“调整方式,搭建活动平台”三方面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系统思维;单篇课文;红色革命类文本;教学定位;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64-03
红色革命类文本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但由于这类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比较特殊,与当下学生的真实生活、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阅读与感知文本的过程中只能从字面意思上梳理情节发展、关注人物言行,而难以对这些人物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基于此,教师可以系统思维开展单篇课文教学,运用层级化策略深化学生对革命人物的精神内涵的理解,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统整把握:确立主题,创设真实情境
(一)丰富资料背景:确立学习主题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红色革命类文本,横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多个历史时期。但由于小学没有开设历史课,学生缺乏对这段历史的基本认知,导致这一类文本无法有效激活学生的认知境脉。基于此,教师要以系统思维将原本零散、割裂的知识序列化、统整化,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聚焦文本中的红色人物并搭建与其对话的通道。
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为例,本文描写了毛泽东在听闻儿子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时,作为父亲的爱子之情及作为国家领袖的伟人胸怀。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从纵向视角聚焦抗美援朝,通过拓展资料帮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背景及毛泽东作出决定的重要意义,并相机了解志愿军的英勇事迹及其作出的巨大牺牲;另一方面要从横向视角借助文学和影视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父子在革命战争岁月中的聚少离多的情况,体会他们的父子情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立体化的认知境脉,才能依托单元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理解毛泽东在听到儿子牺牲消息之后的真实反应,真正体悟到他作出最终决定的意义。
基于此,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的学习主题确定为“课文中的别样英雄”。这不仅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革命英雄和劳动模范的事迹,尝试用多种媒介方式记录、展示、讲述他们的故事,表达自己的崇敬之情”相契合,还通过“别样”这一关键词丰富了学生对革命先辈的认知,使他们感受到革命先辈在另一个维度体现出的伟大精神。
(二)激活系统背景:创设真实情境
语文新课标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这里的“真实”和“富有意义”都源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强调情境创设要契合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的内在需要,便于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体验来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如本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联各种背景,找准文本与当下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思维状态等,以系统思维创设情境:学校广播站开设了专题栏目“不能忘却的英雄”,请你以讲故事的方式为全校学生讲述革命英雄的感人壮举。
这一情境聚焦“英雄”,讲故事的方式与语文要素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关注有着密切联系,既契合了学生的兴趣点,又指向了教材的训练点,有助于学生形成鲜明的主体意识、学科意识及实践意识。
二、整体布局:系统规划,设置进阶任务
语文新课标以学习任务群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不同的文本归属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教师要设置指向同一目标且具有鲜明进阶性的系列任务,将核心素养融通并巧妙地浸润其中,驱动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依循“课文中的别样英雄”这一主题,结合讲故事这一方式设计了以下三个彼此关联的学习任务。
【任务一】基于时代背景,构建认知境脉
孙绍振先生认为,单纯割裂地看待文本是不足取的,必须将作品投射到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中,浸润在所衍生的艺术背景中。因此,教师要从近代史入手,引导学生聚焦并窥探文本中的故事、人物及情感,在深入阅读、体悟人物内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
本文中毛泽东有两个迥异的身份:作为父亲,他与儿子毛岸英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聚少离多,因此心怀愧疚,在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更是悲从中来;作为国家领袖,他不能仅仅从个人的角度考量问题,而要心怀千千万万个志愿军战士,不搞特权、严于律己,因此他最终选择将儿子视作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永久埋葬在朝鲜。这一理解基于毛泽东与毛岸英的生平经历,以及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填补经验空白,通过拓展与文本内容息息相关的各种资料构建鲜活而明了的认知境脉,为后续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
【任务二】依托语文要素,感受人物内心
以系统思维开展教学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对单篇文本的关注。因为单点是构建整体的基础,没有对单点的精准把握,所谓整体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
任务二的核心在于依托单元语文要素,紧扣文中描写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节文字,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原始经验,唤醒学生的认知,使学生既知其然——言行细节,更知其所以然——内心活动,将资料内容转化为自身内在体认的情感境脉,最终能够感受人物内心、体会人物品质,为讲故事这一任务提供强烈、鲜明的情感保障。
【任务三】拓展阅读范畴,了解英雄群体
语文新课标倡导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基于系统思维的单篇教学不能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局限在固有的教材文本中,而要基于文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逻辑,在把握教材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拓展,帮助学生从个体走向群体。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挑战性问题促进学生阅读思维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拔节,引领学生的目光从此时此刻、此人此事逐渐转移到彼时彼刻、彼人彼事上,依托扩大的阅读范畴形成丰富的感性认知,在红色革命类文本中英雄人物及其壮举的影响下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深入践行:调整方式,搭建活动平台
语文新课标倡导学科实践理念,即让学生以“做”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教学,助力学生高效学习。
(一)纵横立体交错,设计梳理与吸收活动
基于任务一的要求定位,教师要避免将现有资料直接灌输给学生,而要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完成对资料的吸收与内化。
首先,组织学生以时间为轴梳理毛泽东的生平经历,重点关注他与儿子毛岸英之间的聚散离合,通过制作人物年谱、父子交往大事记等对人物形成整体了解,对父子情深进行初步体悟。其次,聚焦抗美援朝,开展资料收集与整理活动,针对毛泽东那句“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借助文字资料、名家名作及影视作品等了解他们在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壮举,感受毛泽东作为革命领袖的博大胸怀。这两个层面的活动为学生紧扣言行细节、体会人物内心开辟了双重渠道。
(二)深读丰富细节,设计品味与体验活动
首先,借助资料,品味细节。有了前期资料的浸润与支撑,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品味文本细节的过程中主动关联所收集的资料。比如,针对文中“他(毛主席)若有所思地说道:‘……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这段话,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毛泽东强忍悲痛和思念,决定把儿子葬在朝鲜这一举动中折射出的伟大胸怀,教师组织学生尝试借助资料想象毛泽东当时的心理活动,并播放电影《长津湖》中的片段,借助画面与音乐的双重冲击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
其次,关联生活,丰富细节。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具有鲜明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真实生活中蓄积的情感经验,以亲身体察的方式感受人物的外显表现,继而探寻他们真实的内心世界。比如,毛泽东在刚刚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自己生病时父母的表现,通过挖掘共性来想象毛泽东内心的悲痛。源自生活的体验能打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意识,帮助学生全方位感知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立体的红色人物形象。
(三)拓展阅读资源,设计习得与讲述活动
在深入研读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把相关的作品或类似的人物综合起来,形成类群化文本资源,让学生在类群文本及人物群像的辅助下积累丰富的认知经验,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特点,掌握阅读红色革命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尝试在班级中成立“课文中的别样英雄”故事宣讲团:“或许他们很少亲自上战场,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中国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保障。请你依照情节轨迹,重点描述人物在这一过程中的言行细节,并将其真实的内心活动融入讲述内容中。”这样呈现人物群像,能进一步影响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语言、情感和思维融为一体。
由于红色革命类文本的特殊性,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阅读时遇到的真实障碍,运用系统思维,以广阔的历史背景构建学生内在的认知境脉与情感境脉,将教材文本中的人和事置于立体坐标中,将学生的认知思维置于特定的空间生活中,通过设置进阶任务和搭建活动平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居利峰,费洁.任务导向:指向学生的言语实践:《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23(3):32-35.
[2] 张学伟.青山有路“情”为径,红魂生根“语”作藤:以《青山处处埋忠骨》为例谈红色经典教学[J].江西教育,2023(46):36-39.
[3] 李毅,王小毅.《青山处处埋忠骨》(五下)教学设计及评析[J].小学语文教学,2024(7):30-32.
(责编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