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2024-12-05 00:00:00崔敏慧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1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而大单元教学以单元群组教学为前提,以真实生活情境为路径,用大任务统整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是学习任务群的一种具象表达。在学习任务群背景下,教师应聚焦语文大单元教学,明确其核心概念与内涵,从统整教材、选择适切的学习主题出发,构建大单元主题任务框架,创设真实而有效的情境,制订动态多元的评价量规,落实学习任务群要求,推动语文教学的优化与改革。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39-04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授学科知识的重任,还肩负着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重任。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没有形成体系,使得学生的知识获取呈碎片化,再加上教学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学习效果不理想。大单元教学的提出,是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延伸,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通过具体的学习实践,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此,探究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策略,就是探索从“学”出发的教学策略,是真正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研究方向。

一、概念、内涵及关系

(一)学习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强调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设计一系列内在逻辑紧密相连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应具有情境性,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还应具备实践性和综合性,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简而言之,语文新课标提倡通过构建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大单元教学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与传统的单元教学有所不同。大单元教学的“大”,即一个完整的学习单位,可以是一个单元的统整教学,也可以是“跨”单元,甚至“跨”年级教材的整合。它强调教师要有高站位和大格局,有教学视野和全局观念。这意味着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单一地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教师应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真实性的大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积累的语文知识来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能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任务群和大单元教学的关系

学习任务群以情境为基础,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资源展开学习实践。大单元教学以学习单元为载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了解。两者在特点上都指向系统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碎片化学习的局限。从从属关系上看,学习任务群包括大单元任务群组教学、单篇任务群组教学。换言之,大单元教学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因此,大单元教学需要遵循学习任务群理念,创设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开展丰富多元的实践活动,制订动态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一)研读教材,确定单元主题

开展大单元教学的前提是对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三个层面六个学习任务群的类型和功能进行清晰地梳理。学习任务群理念强调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根基,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线索,旨在通过明确的学习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学习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统编语文教材巧妙地运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方式,为教师理解教材、把握教学方向提供了指引。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编排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和语文要素,精心设计学习任务群,开展大单元主题教学。

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聚焦“家国情怀”这一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和《延安,我把你追寻》。从古代戍边战士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到现代个人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信念,这些课文共同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在家国大义面前的崇高精神;从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到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坚决罢演的民族气节,再到延安精神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些课文生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家国情怀的深刻含义,还能够感受到不同时期人们在面对家国大义时所展现出的不同风采和精神风貌。本单元讲述的故事主题鲜明,选取的诗歌感情充沛。教师可直接用“坚定爱国信念,厚植家国情怀”作为大单元教学主题,以单元课文为主要学习资源,链接生活资源(身边的革命先辈事迹)或贯通学过的革命人物的故事,设计三大学习任务:讲革命先辈的故事,当红色基地小导游,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写一封信。其中,任务一、二要注意把握好主要任务和主要事件,任务三要引导学生借助书信来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爱戴之情以及立志报国的思想。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在整体感知、朗读背诵、联想想象、讲述表达中感受到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体会到人物精神的崇高。

(二)突出重点,构建框架任务

在确定了单元主题和单元目标后,教师将大单元学习主题转变为驱动性学习任务,有针对性地创设学习情境,搭建丰富的学习框架,以“学习主题—驱动性任务—实践活动”这一基本框架支撑大单元教学。和单篇教学相比,大单元教学容量大、体系性强,这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针对单元主题和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多层次、多维度地开发教学资源,突出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开展大单元统整教学。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通过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秋季的理解与感悟。在这一单元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并掌握写日记的技巧。结合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将“秋的日记”设定为单元学习主题,设计由四个任务、六个活动组成的学习任务群,将识字写字、文本阅读、课外阅读、习作、语文园地等多个内容有机融入“秋的日记”这一主题情境。根据单元学习主题,我们构建大单元学习任务框架:读一读,秋叶在跳舞;听一听,秋的声音;说一说,秋的情谊;写一写,秋的日记。这样,将听、说、读、写融于大单元教学中,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体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触发内心的情感,促使学生积极地寻找秋天的踪迹,探索自然的奥秘,细心观察生活的点滴,并用文字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其中,六个活动分别是制作秋叶卡片,在卡片上写上秋叶的名字、形状和颜色;课文句式仿写,用几句话写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以“我珍藏的秋叶”为主题,举行班级“缤纷落叶展”,用几句话描绘自己珍藏的秋叶;收集秋天的声音,课堂上播放各种秋的声音,通过想象,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朗诵古代诗歌,开展主题为“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朗诵活动;结合语文园地的内容,开展秋日成语接龙活动,对成语进行整理归类。

纵观这个大单元教学案例,基于金秋的真实情境,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聚焦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落实了单元要素的学习。在秋叶、秋声、秋情、秋思这几个实践任务中,教师将写日记的技巧进行逐步分解,并巧妙地融入每一个任务当中。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从机械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他们开始用心去观察、去倾听、去感受,从而发现秋日里那些独特而美妙的奥秘,体验到秋天独特的韵味,并将所见与所学结合起来,在观察中阅读,在阅读中表达,轻松掌握了重点、化解了难点。这样的教学润物无声,在充分尊重学情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知识的统整性学习。

(三)嵌入情境,开展深度学习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中应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作为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体现,语文大单元教学也需要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学习以及深入学习。教师应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语文知识的魅力和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实现课堂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融、文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融,助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围绕“自然之美”的人文主题,精心挑选了四篇富有画面感和情感的文章——《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和《繁星》。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我们遵循“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指导原则,确定单元整组学习主题为“绘内心图景”,创设三个真实的学习情境。一是“寻找最美语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认识本单元字词,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二是“跟着课本去旅行”。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在朗读中感受自然之美。三是“我的旅行手账”。学生将具有画面感的文字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进行创意表达,习得“文转画”的阅读能力。四是生成“足迹串串”。学生尝试带着读者意识,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作为旅行目的地。

在这个大单元主题教学中,学习任务都是以“旅行”为主题开展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本分析。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再是单一地积累字词,不再是单纯地模仿句子,而是立足情境,感受海宁盐官、云南洱海、江上秋晚、夜空繁星的自然之美。真实又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这样的学习不仅限于记忆和理解这些基础层面的思维活动,还进一步拓展到分析、评价、创造等更为高阶的思维模式。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探索知识,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实现深度学习和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

(四)科学评价,制订评价量规

“教—学—评”一体化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只有三者保持一致,才能保证教学效率。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更是如此。教师需要转变观念,避免传统教学中评价单一的现象,从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等多角度切入,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自我成长的空间,实现自我教育。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我们根据单元课文特点确定大单元学习主题为“带上‘妙想’去研学”,创设学习任务:散文里的妙想之旅、古诗里的妙想之旅。 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阅读文本,展开学习,在“内蒙古草原”打卡,偶遇“一树丁香”;在“古诗里的妙想之旅”中,模拟“漫步建德江畔”“参观望湖楼”“路过黄沙道”“做客故人庄”的场景。在一路游览风景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自然风物之美。为了给学生明确的学习方向,教师制订以下评价量规(见表1)。

表1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活动评价表

[学习活动 评价标准 自评 互评

散文里的妙想之旅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会写其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品析语言想象文中描绘的画面,借助资料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古诗里的妙想之旅 1.能正确认读四首古诗中的生字词,会写其中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能借助注释等方法,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借助资料,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根据评价表进行自评和互评,实现了以评促学、以评导学。另外,教师从过程性评价的角度,制订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表(见表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表2 学生学习能力评价表

[学习活动 独立思考 小组互助 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

散文里的妙想之旅 ★★★ ★★★ ★★★ 学习任务二:

古诗里的妙想之旅 ★★★ ★★★ ★★★ ]

表2从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养成的角度对课堂评价进行了量化,意在帮助学生经由这一课的学习,掌握课堂思考、合作、展示交流的方法。

综上所述,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是知识全面内化的一种有效方式,是不断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单元教学主题,构建系列任务框架,并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最终使学生形成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邵侠.构建“学力为本”的语文大单元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9):33-35.

[2] 初淑香,张灿.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阅读大单元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2022(9):7-9.

[3] 许海燕.语文要素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策略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23(7):64-6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