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语文教材的思维训练内容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特点,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通过概括归纳、联想想象、唤醒还原、比较类推、适当补白等途径,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展开语文实践活动,理解语言运用规律,发展思维能力。这样,不仅能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而且能让语文课堂具有思维的含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能力;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24-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将“思维能力”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并解释它的内涵,指出它的特点,提出培养的目标。这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思维能力培养指明了方向。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以概括归纳培养思维
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些常规性的教学程序,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初读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用比较精练的语言把课文内容表述出来,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收获,用条理化的语言说出来,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燕子》的第一自然段时,教师要求学生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一般能抓住“羽毛”“翅膀”“尾巴”描述小燕子的外形,再从“可爱的”“活泼的”等语言中体会出小燕子的可爱。两相结合,学生就能概括出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燕子的外形很可爱。在这样的概括中,学生获取的信息直接源自文本,思维的参与度不够高。为此,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羽毛、翅膀、尾巴是鸟类共同的外形特点,活泼、可爱也是许多鸟儿的共同特性,因此可加上一个词语来强调燕子的外形。哪个词合适呢?”学生经过仔细研读与讨论,抓住了燕子“剪刀似的”的尾巴这一外形上的独特之处,并以“独特”替换原来概括的“可爱”一词。这种指向事物独特性的概括,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以联想想象培养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是常见的教学方法。统编语文教材在多个单元中安排了以联想想象为内容的语文要素,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等。这些语文要素,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理解文章描绘的画面,获得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惠崇春江晚景》一诗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作者又不是鸭,如何知道鸭对‘春江水暖’的感受呢?”教师让学生想象,当鸭子游在暖和的江水里会有怎样的表现。有的学生说,鸭子喜欢钻进水底去捕捉鱼虾;有的学生说,鸭子在水面扑扇着翅膀响亮地叫唤,表达着自由快乐;还有的学生说,鸭子停在江岸边的时间少了,在江水里游戏的时间多了。这样的联想想象,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以唤醒还原培养思维
阅读文本时,往往会遇到一些远离当下生活的场景、内容,造成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产生思维盲区。课堂上,教师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还原文本所描绘的生活场景,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与作者展开对话,进而理解和把握文本表达的丰富内涵。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1927年春天父亲从被捕到遇害的过程。无论是所发生的事情还是文章的写作背景,都与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很大差距,造成学生对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产生距离感。如“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一句,“局势越来越严峻”是指什么呢?“父亲的工作”是什么?他为什么“越来越紧张”?类似的表达,学生阅读起来像谜一样。因此,教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首先,借助资料搜集,弄清楚课文主要人物李大钊的身份。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北方地区的工作,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北洋政府通缉而躲进了东交民巷的俄国兵营中,也就是课文中李大钊所住的地方。这样,学生理解了李大钊当时日夜忙碌的原因:既要开展革命工作又要躲避敌人的抓捕。其次,搜集当时的背景资料。1927年革命处于低潮时期,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形成了白色恐怖。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随时会遭到敌人杀害,李大钊日夜奔波就是为了保存更多的革命力量。这样,还原当时的社会环境,深入探索人物行为思想的原因,使学生从思维盲区中突围。
四、以比较类推培养思维
与想象一样,比较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不同阅读对象或同一阅读对象中的不同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比较、类推活动,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从中探索共同规律,获得独特感受,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编排了《桂花雨》和《落花生》等课文。无论是桂花还是花生,都是作者寄托美好感情的对象。但是,在具体表达中,作者的表达不同:桂花树“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而花生则“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样的表达显然有贬低的意味,单独看不容易发现作者的用意。教学时,教师把二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就发现这是作者在采用对比的表达方法,把表达对象的外表与本质进行对比,强调桂花、花生在外表上十分普通,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本质特点。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进行这样的对比?”学生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明白这是为了更好地抒发感情。这样,学生理解了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五、以适当补白培养思维
留白是文本表达中的普遍现象。作者借助留白,使文章显得疏密相间、张弛有度。学生在阅读中,要通过适当补白来感知作者所省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活动中,要抓住文本中具有思维张力的留白,组织学生结合文本语境进行思考,完成补白,使学生发现留白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山行》,诗人杜牧描绘了秋天在山里寻访遇到的美丽景色。诗的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诗人只写了秋天的山的大背景和山路的特点,而路上的景色一个字都没有写,这就是留白。对此,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结合季节特点和生活实际,进行有效补白,即上山的路途中,诗人杜牧看到了哪些美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不写一路上看到的景色呢?”原来,诗人是把笔墨留着写更迷人的红于二月花的枫林霜叶。通过补白与思考,学生完成了对诗人写与不写的探究,悄然走入了诗人描绘的意境中。
六、以重组优化培养思维
重组文本内容是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从中感知逻辑性更强的文本结构。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荷花》一课,编者在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小练笔,是针对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开放时的不同样子设计的。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这一段中的三个“有的”进行思考,比较荷花开放的三种状态,看看能不能对三个句子进行重新排列。学生经过认真研读发现:可以按照花开的自然顺序,先写花骨朵儿,次写展开两三片花瓣的,最后写全展开的,这样体现一定的观察顺序;还可以逆向排列,先写吸引人的全展开的荷花,次写展开两三片花瓣的,最后写还是花骨朵儿的,这样写体现的是另一种观察顺序。这样重组原文句子后,学生懂得了描写一种植物开花的情形,最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使表达有条理。在仿写中,学生写出了花开放的多种状态,体现了仿中有创的特点,改变了以往在仿写中形成的定式思维。
七、以揣摩推敲培养思维
在阅读活动中,对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往往采用替换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读读、比比进行揣摩推敲,体会文本表达上的巧妙。在这一阅读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要选择文本中的重点或关键词句进行替换,这样才能显示出学习的意义,让学生经历思维过程,体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雷雨》一文,在描写雷雨前的环境中有一句“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摇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其中的“垂”字用得很精准、独到,值得学生仔细揣摩品析。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替换的方法,选择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词语进行替换。有的学生选择“落”字,有的学生选择“滑”字,有的学生选择“溜”字,有的学生选择“跳”字,还有的学生选择“飞”字等。这些词语,如果形容其他动物从高处快速地下到低处,就很适宜,但是对蜘蛛就不一定适合。蜘蛛会利用自身吐丝的优势,迅速从网上落下来,由于是在瞬间就完成的动作,具有从天而降的特点,看上去就成了“垂”下来,又直又快,显得很独特。这样,让学生经历语言理解、体验的过程,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八、以认知冲突培养思维
阅读活动中,学生受自身知识、水平所限,对文本的表达不理解,这就是认知冲突。产生冲突时,有些学生容易选择回避的方法,导致对文本的理解出现“夹生”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遇到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去思考,从正反两个方面去理解,从而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七律·长征》时,在日常影视剧观看或相关文本的阅读中,学生了解到红军长征经历了千难万险,前有雪山、草地的艰险,后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无数红军战士倒在了敌人的枪林弹雨中。但是,在诗中,面对这样的艰险,作者竟然用“只等闲”来形容;与敌人开展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作者用“云崖暖”来表达,令人不愿回想的过雪山的经历,作者用的是“更喜”来体现。这些与学生的认知产生了严重冲突,使学生认为毛泽东主席所写的内容与长征事实之间存在矛盾。对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写作的时间,理解毛泽东主席是站在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角度来表达的,凸显的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这样抓住引发认知冲突和矛盾的关键点,引导学生理解,能够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
总之,在阅读学习实践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结合文本语言表达特点,有机融入思维实践,以达到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与水平,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陈德兵.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23(34):12-17.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