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单元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目标指引。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机械落实语文要素,导致教材文本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教师要读懂教材设置单元语文要素的意图,对单元整组课文在内容、序列上的不同进行思考,设计课堂教学;同时,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灵活落实语文要素,张扬自己的教学个性。这样教学,不仅符合教材的编排要求,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而且能构建具有时代特点、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语文要素;创意落实;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18-03
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都设置明确的语文要素,分为阅读和习作两个方面。这是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的一大亮点。它有助于一线教师清晰地定位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但是,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观察,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落实语文要素时规矩有余,却个性不足。这和语文课程提出的注重发展性、突出时代性等理念相悖。如何创意地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优化教学,提升课堂品质呢?
一、明确意图,编者为创意落实语文要素留足空间
梳理统编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的单元语文要素内容,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阅读要素和表达要素各有一点,分别用简洁、凝练的一句话表述。这是为什么呢?从一线教师角度来看,似乎觉得编者点到为止,言不尽意,留下实际“怎么教”的难题。他们更倾向于编者把单元语文要素表述得详尽一些、具体一些,便于在教学中落实。
细细思考,编者用如此简洁的语言来表述单元语文要素,有其深意。首先,“要素”,当然是重要的语文元素,自然要用最简洁、清晰、明了的语言加以表述,不能复杂化。其次,从功能角度上看,语文要素对整个单元的语文教学起着导航作用,规定、制约着单元整组课文的教学价值,明确教学的核心目标。至于怎么达成目标?用何种方式达成目标?它没有说。这正是教材编者的一种智慧——只提供大方向,不告诉小细节;只在战略上指引,不在战术上限制。教材编写者深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自由的活动,创新是学习的本质。其三,从接受美学理论来看,单元语文要素表述言简意赅,重在提醒,其本身是一个召唤结构,呼唤教师独立、自由地去解构和实施。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言之教,体现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思想。单元语文要素正是以这样独特的表述方式,期望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释放智慧,张扬个性,进行创意落实。因此,一线教师要明白,单元语文要素是在教学大方向上、在重点要“教什么”上的规定和制约,而在具体“怎么教”上,恰恰给教师的创意实施、张扬个性留足了空间。
二、着眼事实,课文让创意落实语文要素具有个性
语文要素指明单元教学的重点,简洁、明了,凸显“一课一得”的特点,这和王荣生教授关于好课的标准之“聚焦”理念一致。从某种程度上说,语文要素也体现儒家传统的“精一”思想。但是,在不同的课文语境里,单元语文要素有着不一样的内涵诠释和话语表达,实际落实过程中呈现出一课一个方案、一课一种路径的特点。
(一)课文内容的不同
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文之间是“知”与“行”的关系,前者提出单元学习较为抽象的目标,后者以例子的形式将这一目标加以具体化,并通过实践来具体落实。课文内容的不同,决定了单元语文要素在具体落实时有着不同的内涵。因此,同一个语文要素,在不同课文中的诠释和表现就会不一样。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个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老舍的《猫》《母鸡》和丰子恺的《白鹅》。对应不同课文,单元语文要素分别转化为“体会老舍是如何表达对猫(母鸡)的喜爱之情的”“体会丰子恺是如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的”。
显然,不同的课文,作者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教学《猫》这一课,通过细读课文,可以发现老舍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1)语气词。文中大量运用语气词,表现出一种特别真实、自然的亲昵感。(2)“可是”“的确是”“又是”“就是”“要是”等极其口语化的语言反复出现,就像在和读者聊天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猫的喜爱。(3)文中“它”或“它们”开头的句子不断使用,足有18处之多。这样一种独特句式意在凸显作者对猫的赞不绝口,就像介绍一位可亲的孩子或家人一样。(4)语言表达的其他细节,如“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一句中的“印”和“小”“梅花”……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而同样是老舍写的《母鸡》,表达对母鸡的喜爱之情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作者主要采用先抑后扬、前后对比的方法,其他的语言细节也不同。丰子恺的《白鹅》当然有着属于他的独特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单元整组课文时,教师绝不能停留在那些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就能读懂的内容上,要因文而异,进行个性演绎,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二)课文序列的不同
除了关注课文内容上的不同,教师还要关注其在单元中的先后序列。统编语文教材编者在课文序列安排上,有其潜在的目的、教学意图。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王荣生教授把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个类别。这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一线教师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从螺旋上升和相互关联两方面展开思考,认清并尊重不同序列的课文的差异性和层级性,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意教学。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了《古诗三首》,还安排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和《美丽的小兴安岭》三篇课文,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教学时,教师要关注三篇课文编排的序列,理解教材编者这样排序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创意教学。
作为落实“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一语文要素的首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在第5自然段有一个“泡泡”提示:“我发现这段话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根据提示,学生很容易把握这一段的关键语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学习这一自然段,再去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第2自然段,最后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并进行小练笔。这样,可以做到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便于学生掌握语文要素。
《海滨小城》一课则有所不同。表面上看,第4、第5、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明显地作为关键语句,整段都围绕这一句话来写,学生似乎一读就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发现其中的秘密。第4自然段的“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和第5自然段的“小城的公园更美”、第6自然段的“小城的街道也美”具有内在的联系,要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第4自然段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小城的庭院很美”。这一点需要教师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时深入体会,创意施教,而不能忽视。
最后看《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作者分四个自然段来描述,但都没有关键语句。这正是它排在单元末尾的重要原因——是用来实践、运用单元语文要素的。
可见,不同序列的课文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上是充满变数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任务和不同的目的,是不确定的。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使语文教学有了创意的气质。
三、实践运用,教师使创意落实语文要素变成必然
创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创造性地看见、理解它的内涵,并设计和实施教学,否则课堂就没有活力。这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充分关注并进行实践。
(一)坚信课文常读常新
叶圣陶先生心中的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教学中,教师自己要沉入其中,于细微之处品出课文的绝响,这样才能带着学生去品味作者精彩的语言。瓦莱特说:“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无底洞。”这意味着教学一篇经典的课文,它的精彩可能是演绎不尽的。
笔者曾在不同的时间细读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草原》一课,每一次阅读都有新的收获。单以文中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句为例, 第一次阅读,关注到两处比喻,“无边的绿毯”和“白色的大花”,写得真好。隔一段时间再读,关注到这句中的“走”字。按一般表述,当以“跑”字为宜,而老舍却用“走”字,想到下文多次出现的汽车的“走”,佩服作者用字之妙。时隔一年,第三次读此文,又有新的发现,聚焦这一句中的“绣”字,感受到作者描写的细腻与精妙,极具内涵。教学时,结合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引导学生紧扣关键字词、联系句子,展开想象,结果每次教得都不一样。
可见,教师对课文的常读常新,是课堂常教常新的前提。
(二)深知学生需要日新
《礼记·大学》有这样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让学生爱上语文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确保每一节语文课都让学生获得新知。这是教学挑战性原则的一种体现。
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火烧云》一文时,在细读文本、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及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需求的基础上,笔者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试着寻求突围。教学时,先梳理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是从“上来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下去了”三个方面把火烧云写清楚的;再重点教学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把霞光颜色的变化写清楚的。一是从红彤彤和金灿灿两种颜色来写;二是从动物和人两个方面来写;三是从直接地写颜色变化和间接地写人物对话两个方面来写。
这样抓住“写清楚”这一目标展开教学,既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落实了单元语文要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听课教师也感觉清新雅致。关注学情,立足课文,实施创意教学是当下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
(三)要求自我不断出新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语文课。语文教学的难处在于创新,魅力也在于创新。依托单元语文要素实施教学,教师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信每一节课都能创新,都必须创新。正如专家所说,语文教学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同样地,教师要用单元语文要素来指导教学,但不是教单元语文要素。
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片广阔的智慧原野,充满着无限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它天然地兼蓄包容,呼唤和期待一线教师在这里充分地展示个性、才情,用实际行动构建属于自己的课堂。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钱建江老师这样说:“在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在使用统编教材的背景下,就是要遵循教材的内在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来构思课堂,自然而巧妙地贯彻落实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才是对语文学科本位的坚守。”
总之,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要遵守而不死守,要超越而不僭越。教师应当用实际行动和智慧才情演绎精彩的创意教学,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