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要素的设置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在“习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单元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的《花钟》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单元导语,理解语文要素的目标;同时,设置留心观察、独特发现、迁移拓展等板块,引导学生知晓何为“花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以及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样教学,能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价值,使学生在“习用语文”课堂上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建构语言,获得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语文要素 ;关键语句;概括段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15-03
【设计理念】
以语文要素贯穿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是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之一。《花钟》的教学设计紧扣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通过多层次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通过逐步提升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不断内化学到的方法,经历从“习”到“用”的有效转化,最终使方法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工具,达成逐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核心的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芬、芳”等12个字,读准二类字的字音。
2.能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大意。
3.朗读课文,能体会第一自然段用不同的说法描绘鲜花开放的情景,并积累词句,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走进单元,明确学习任务
1.出示第四单元导读页中的人文主题。指名读。
师:是呀,如此奇妙的自然,怎样才能有新的发现呢?(板书:留心观察)
2.出示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指名学生读。
师:这两句话是我们本单元学习的主要目标。对第一个语文要素,我们其实并不陌生,因为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我们学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今天它再一次来到大家面前,不过要求有所提高,要求“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板书:借助关键语句概括),由“理解”上升到“概括”。除此之外,本单元我们还要学会“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这是习作要素,你发现了事物的变化,还要把它写清楚(板书:写清楚)。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这一单元第一篇课文的学习,齐读课题《花钟》。
二、留心观察,感受花钟的特点
1.出示“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从文中找出“什么是花钟”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3)与同伴交流,说说你对课文中的“花钟”的认识。
学生根据“学习活动一”的任务,朗读课文,画出句子,交流讨论。
2.发挥想象,感受花开的美好。
3.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词语读音。
出示:“芬芳”“娇嫩”“淡雅”三个词语。
指名读、齐读。
师:这三个词都与花有关,花的味道闻起来是芬芳的,花儿摸上去是娇嫩的,看上去是淡雅的。
出示:“修建”“组成”“ 一天之内”。
指名读。
师:“组”是平舌音,“内”是鼻音 ,“修建”笔画较多,大家可要观察仔细哦!
(2)课文朗读。
出示第二自然段,标粗其中的生字词——“干燥”“灼伤”“适宜”“花蕾”“昆虫”“吻合”。
师:这一段生字词最多,读好它们,读通全文就不在话下了。
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教师相机正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认识“什么是花钟”。
预设:“一位植物学家曾有意把不同时间开放的花种在一起,把花圃修建得像钟面一样,组成花的‘时钟’”。
师:这些花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神奇的花钟。文中哪一段写到了这些花?为什么能组成神奇的花钟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三、品味表达之妙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1.出示“学习活动二”。
学习活动二
(1)轻声读课文,圈出花的名称,想一想它们为什么能组成“花钟”。
(2)默读课文,说说你的发现,体会作者如何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的。
预设:
(1)第一自然段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了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花儿开放的不同姿态。
(2)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的在一句话的开头,有的在一句话的中间;有的在时间后面有“左右”二字,有的没有。
(3)文中哪些语言描写可以体现作者的留心观察?
(4)作者在描写花儿开放的不同姿态时,表达方法是不一样的:有的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有的没有,语言朴素。这样不同的表达形式,显得错落有致。
(5)不同花儿开放能表示不同的时间,所以这些花儿能组成“花钟”。
2.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1.回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五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出示《花钟》第一自然段,学生画出关键语句,尝试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
预设:“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师:《花钟》第一自然段的关键语句在段落中间位置。与《富饶的西沙群岛》相比,关键语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在阅读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同学们,这样的关键语句,我们只要留心观察,就能找到。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
学习活动三
默读第二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找一找:找出能提示这段话大意的关键语句,画上横线。
(2)圈一圈:再读画了横线的句子,圈出其中的关键词。
(3)连一连:将这些关键词连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预设:
(1)找到的关键语句有“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有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
(2)圈画的关键词是“植物开花的时间”“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
(3)连成的句子是:“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有关”。
五、当堂习用,检测评价
1.学习活动四。出示短文,要求学生尝试概括大意。
人的记忆力是靠什么来增强的呢?增强记忆力离不开长期的锻炼。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为自己设计了一套锻炼记忆力的体操,他每天起床后要求自己强记外语单词。日久天长,坚持不懈,他的记忆力变得非常好。他不仅精通文学、历史、自然科学,还熟练地掌握了五种外语。增强记忆力,要靠科学的记忆方法。有个单位新装了上千部电话,要求话务员在两个月内背下这些号码,如果靠死记硬背,很难完成任务。可话务员用谐音背记、推算背记、跳跃背记等方法,仅半个月就完成了任务。
2.小结: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也像增强记忆力一样,需要长期的锻炼和科学的方法。
【总评】
一、启发学习之思,初试概括
教学伊始,教师就先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观察、理解生字新词,再以“什么是花钟”启发学生思考。在留心观察中,学生发现“一位植物学家……组成花的‘时钟’”这一句话既是第三自然段的关键语句,也能概括第三自然段的段意。“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便在学生的第一次“习用”探究中“萌芽”。
二、练习留心观察,再试概括
知识的理解要以实践作为基础。作者的用词精准以及表达之妙应该由学生自主去观察、发现、总结,掌握其特点和规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自主读、转换读、迁移运用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自然段用词的变化。揭示花钟背后的秘密后,教师立足语文学科性质,以《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片段,唤醒学生记忆,以旧启新。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花钟》第一自然段能够概括段落大意的关键语句,并用直接摘录的方法概括段意。这样,“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便在学生的第二次“习用”探究中“展叶”。
三、磨砺思维能力,三练概括
学生的思考有了深度,“习”与“用”才能落到实处。《花钟》第二自然段的段意不再是摘录关键语句便能概括出来的,而要通过提取关键语句中的信息进行整合才能完成。这意味着只有经历深度思考才能找到关键语句并进行概括。教学中,教师依据学情,为学生提供支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准确概括段意。“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在学生第三次“习用”实践中“开花”。
四、迁移课堂所学,习用方法
“习用语文”课堂将研究的着眼点落在语言文字的“习”和“用”上,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在重视探究的同时,也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本单元的篇章页有这样一段话:“看,花儿在悄悄绽放。听,蜜蜂在窃窃私语……自然界如此奇妙,留心观察,会有新的发现。”它不但提示单元的人文主题,而且适合用来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文本的语言文字,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学会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大自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这一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是以情境为基础的,在四次自主探索实践中实现了由“习”到“用”的目标。在“学习活动一”中,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讨论、探究,找到“什么是花钟”的句子;“学习活动二”的难度有所提升,学生在寻找关键语句时会经历“思”与“辨”的过程;“学习活动三”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关键语句进行辨析,从中提取信息来进行概括。“学习活动四”让学生在掌握概括方法后独立自主地进行迁移运用。这样,让语文要素在学生第四次“习用”实践中“结果”。四次学习活动,始终以语文要素为轴心,从学到用、环环相扣、逐层进阶,体现了目标的一致性和纵深性原则。这样的教学实施过程,有策略、有方法,层次清晰,灵活多变,创新发展。妙也!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