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语言运用 提升思维品质

2024-12-05 00:00:00黄萌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1期

[摘 要]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学价值,是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小虾》一文时,教师可借助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概括段落大意、赏析生动语句、学习细致表达。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受到思想的启迪,而且能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的表达艺术,体验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运用;概括能力;思维品质;探究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12-03

《小虾》是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教学《小虾》一文,教师可通过搭建支架解疑难、留心观察促发现、习得方法写清楚等策略,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特点,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为后续习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打下坚实基础。

一、借助关键语句,概括段落大意

【片段1】复习回顾,交流分享

师: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借助关键语句概括这段话的大意。(出示学习要求)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要求。

学习要求:默读第三自然段;画一画,用横线画出关键句;想一想,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师:清楚了吗?下面开始吧。(学生自由批注交流)

生1:我画的是“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因为这一句是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我们之前学过,一般来说,中心句在段首,也有可能在段末或段中。

师:这个同学的学习特别扎实,想到我们以前学习过的中心句。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知道了可以借助关键语句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有的中心句可以直接摘录作为段落大意(板贴“直接摘录”)。还有补充的吗?

生2:我的想法跟他不一样,我画的是“小虾的搏斗很激烈”。我觉得第一句“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不够具体,小虾活动怎样有趣,讲得不够清楚。

师:你说的也很有道理啊!我就喜欢在课堂上听见同学们不一样的声音,这样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你们觉得第一句话“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能够完整地概括第三段的内容吗?

生3:不能。

师:所以有些段落的概括需要加工提炼。只是知道一句关键语句,对了解这段话的大意还不够。还记得前面学的《花钟》吗?第二自然段的大意是“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和昆虫的活动密切相关”。有时,我们需要将一段话的信息合并完善,才能概括段落大意。(板贴“合并完善”)

【片段2】分层梳理,化零为整

师:那我们该添加点什么东西,才能比较完整地概括第三自然段的意思呢?不着急,老师送你们一个锦囊妙计。看,老师给这一段的四句话标上了序号(出示在黑板上)。你能分别概括这四句话写了什么吗?

生4:第一句总写缸里小虾的有趣;第二句写的是缸里小虾闲游的情况;第三句写小虾生气的样子;最后一句写小虾的搏斗很激烈。

师:概括得很棒!我们已经知道第三自然段每句话具体写了什么。你能结合每句话的意思,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吗?

生5:缸里的小虾无论是闲游时、生气时,还是搏斗时,都很有趣。

师:你们同意吗?

生:(全体)同意。

师:掌声送给爱思考的他!看来,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你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

【思考一】紧扣关键语句,把握段落大意,由习到用。

学生对关键语句这个语文要素并不陌生。因为,已学过的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而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由“理解”到“概括”,难度升级,这体现了学习目标的螺旋式上升。教学时,教师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概括,而应该将学生的阅读经历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内容,唤醒学生对关键语句的认知。

教师通过学习活动一,引导学生分享画出的关键句,初步感知第三自然段描写小虾有趣的内容。三年级的学生在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时,往往只能根据关键句子来回答,显得抽象、不具体。课堂上,教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先对第三自然段进行分层梳理,再用一句完整的话进行概括,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这一段的大意。

二、赏析生动语句,积累表达经验

【片段3】聚焦场景,品味词句

师:缸里的小虾闲游时、生气时、打斗时都很有趣,不仅源于作者的留心观察,更是因为细致生动的表达。请你选择第三自然段的第二、第三、第五句中的任何一句话,画出关键词,体会作者细致生动的描写。

(学生自由圈点批注)

师:时间到。喜欢第二句话的同学举手!请一个同学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细致生动的表达。

生1:我从关键词“荡来荡去”感受到小虾游动时非常悠闲,无忧无虑,就像在荡秋千一样,作者写得特别细致生动。

师:你的想象力很丰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荡来荡去”这个词,感受到小虾的悠闲。我们能将这个词改为“游来游去”吗?

生2:不能,“游来游去”显得太普通了,无法看出小虾悠闲自在的样子。

师:是的,作者观察得多仔细,描写得多生动呀!小虾闲游的样子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呢!还有同学喜欢第二个句子吗?

生3:我关注到了“紧贴住缸壁”这个词。“紧贴”说明小虾是把身子绷得紧紧的,很有力量,严丝合缝地贴在缸壁,可能在躲避阳光。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关注到小虾这么细微的动作。

生4:我还想补充,作者用了“紧贴”而不是“贴着”,说明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用词很精准。

师:这个同学运用了换词法,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准,为你点赞!同学们,让我们通过变化的声音和恰当的手势,把小虾闲游时的样子读出来吧。

(学生根据教师的手势齐读第二句,“荡来荡去”读得慢一些,“互相追逐”读得急促一些)

师:老师觉得“荡来荡去”“互相追逐”“紧贴住缸壁”这三个动词用得特别好,已经摘抄在黑板上啦!同学们,在今后的阅读与写作中,也要学会摘抄积累好词,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里。我们再看第三个句子。

生5:我找到的关键词是“蹦”和“舞动”。这两个动作都体现出小虾充满灵性,作者描写得很细致。“舞动”是人的动作,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虾生气时挥钳子的动作写得很可爱!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读出了一只充满活力的小虾。

生6:我找到了“一张一张”“一翘一翘”和“一突一突”这三个表示动作的叠词。从“一张一张”中,我看出小虾生气时钳子是不停地动的,就像这样。(学生伸出两根手指,不停张合)

师:这个同学很会学习!通过模拟动作,感受小虾生气时钳子不停挥动的样子。

生7:我还想补充。这里的“一翘一翘”“一突一突”,让我仿佛看到小虾气得吹胡子瞪眼的样子。

师:说得太好了!同样是写小虾,名家和我们不同。请大家对比这两句话,你能看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出示两个句子)

①腿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

②腿末端那副钳子张着,胡须也翘着,连眼珠子也突着。

生8:第一句的动词叠用凸显了生气时小虾的动作是连续不停的,充满活力又有趣;而第二句则用“张着”“翘着”和“突着”,显得小虾比较死板,没有活力。

师:你真会发现!这就是动词叠用的妙处,可以让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动。老师也把这三个词写在黑板上。在今后的习作中,请同学们也运用这样的动词哦!作者为什么能把小虾闲游、生气、搏斗的样子写得很有趣、很生动呢?

生9:因为他留心观察。

师:是的,只有留心观察,才会有新的发现,这值得我们学习。

生10:作者借助“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从多个方面写了小虾,写了它闲游时、生气时和搏斗时的样子都很有趣,写得非常具体。

师:是呀,从多个方面描写事物,才会更加立体鲜活,才能让事物跃然纸上。

【片段4】由段到篇,积累金句

师:同学们,除了第三自然段,文中还有很多描写细致生动的金句,值得大家摘抄积累。默读课文,找一找,用波浪线画下来,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圈点批注,交流分享)

生:我画的是“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这一句,它的关键词有“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从句中能看出,长大的虾外形是晶莹剔透的,非常好看……

思考二:结合生动语句,积累表达经验,提升思维品质。

在语文学习中,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理解的层面,要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意义。在体悟小虾有趣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洞察作者是怎样将小虾的特点描写出来的。教师要求学生选择第三自然段描写最精彩的一句,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感悟小虾的有趣与活泼。教师不仅指导学生读好句子,而且引导学生沉潜文中,聚焦细节,品味语言,积累好词好句,为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通过抓住描写小虾动作的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读文,用心体会,感悟小虾的有趣可爱;通过圈画动词、比较句子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抓住小虾的动作变化,把它生气时的有趣生动细致地写下来。特别是对“一 × 一 ×”式的叠词的学习,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描写的细致生动,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让他们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大量贮存语言信息,积累语言材料。

在《小虾》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圈画关键语句,理解感悟,并进行分享,掌握作者细致表达的方法。这样,使学生在解构中更细致地品味了表达之美,对文本产生了敏锐的感知。在后面的教学中,教师还将引导学生总结文章写法、进行读写结合,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运用,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在描绘事物特点时,不能局限在观察层面,要激活自己的思维,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形象。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