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习用语文”正是根据这一课程特点提出的教学理念,目的是建构高品质的课堂。“习用语文”具有靶向性、整体观、最优化、成就感等特点,内容包括语料积累、语理掌握、语用迁移和语感习得四个层级。在“习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制订精准的学习目标,基于学情设计进阶活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促使学生内化语言、形成语感。“习用语文”强调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习用语文;高品质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31-0006-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而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在于高品质的课堂。如何构建高品质课堂呢?我们根据语文新课标要求、教材编写意图、教师教学追求、学生发展需求四个方面重新建构课堂,用“习用语文”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使之具有靶向性、整体观、最优化、成就感四个特质,从而实现课堂的高品质,达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习用语文”的内涵特质
(一)“习用语文”的内涵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学习的本质要求。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不仅能掌握语文知识、积累语言,而且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必备品格。“习用语文”主张将学习语文和运用语文有机结合,彼此融通,不断复沓,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提升语言运用素养、增强思维能力、发展审美创造,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习用语文”的特质
语文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理想的“习用语文”课堂应具备四个特质:靶向性、整体观、最优化、成就感。
1.靶向性
靶向性,是说课堂教学目标要清晰,犹如箭靶的靶心一样。语文新课标视域下的课堂应具有三个层面的目标:从宏观层面来说,是课程的育人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指向立德树人、学科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从中观层面来说,是教材的教学目标,包括语文要素的达成、学段要求的落实、文本特质的把握;从微观层面来说,是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的达成。
2.整体观
“习用语文”是基于单元教学整体的一种理念,是围绕学段教学要求、单元语文要素、课文的文本特质通盘考虑学习内容、制订学习目标等的教学活动。因此,落实到每一课时中,体现一课一得、一个板块一得,得得相连。课时与课时、板块与板块之间,呈现进阶式结构,讲究“教—学—评”的一体化,从而实现单元整体目标。
3.最优化
高品质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习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科逻辑、生活逻辑,更要考虑学习逻辑,要基于学情,让学习运用语言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发生。“习用语文”的过程要围绕学生的学习难点、盲点,进行动态调整,让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有挑战困难的勇气。学习运用语言的结果是实现语文知识、方法、能力的掌握、巩固、发展,也就是读得懂、学得透、用得出。
4.成就感
有成就感的课堂,要求教师甘当助学者的角色,让学生站在学习舞台的中央;要求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真实性的任务,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产生愉悦感、满足感;要求教师有差异化教学意识,关注全体学生,给各个层次的学生以学习的信心与成长的空间,力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高品质课堂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要求教师甘当配角、做好导演,让每个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二、“习用语文”内容层级
“习用语文”的内容分为四个层级:一是语料积累;二是语理掌握;三是语用迁移;四是语感习得。
(一)语料积累
语料积累,是指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识记、储备丰富多样的语言材料,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这是语言运用的基础。没有足够数量、相当质量并且结构化的语料,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就会失去基础,成为无本之木、空中楼阁。学习、练习是语料积累的主要路径,运用能使语料积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语理掌握
语理掌握,是指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受并发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并逐渐融入个体的语言图式中。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在“习用语文”过程中,学生读懂了文本的言外之意,发现了文本的表达秘妙,实现了言意兼得、言意共生的目标。
(三)语用迁移
语用迁移,是指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能够使用积累的语料、掌握的语理去解决问题、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样能够不断增强学生运用语言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创造力。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四)语感习得
有了语料积累和语理掌握的基础,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不断地运用语言解决问题,强化语言直觉和感受,积淀语言的感性图式,优化语言的生成品质,从而实现语感的习得。语感习得后,在进行听或读等输入型实践活动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变得敏锐,能抓住关键处进行思考、体验;在进行说或写等输出型实践活动时,学生能有章法、有滋味地进行表达。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料积累是基础,语理掌握是前提,语用迁移是关键,语感习得是目标,它们彼此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融通。
三、“习用语文”实施路径
现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具体阐述“习用语文”的实施路径。这一单元的课文包括《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习作是“神奇的探险之旅”。
(一)明确目标,精准学习
单元阅读教学有三类目标:一是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达成单元重点目标;二是达成体现每篇课文特点的个性化学习目标;三是落实学段的常规性目标。教师要明确三类目标,精准施教,引导学生精准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地达成目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重点目标之一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自相矛盾》一文时,学生要还原楚人的思维过程,知晓“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懂得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要有关联思维;学习《田忌赛马》一文时,学生要还原孙膑的思维过程,懂得孙膑安排马出场顺序是通盘考虑的结果,要有整体思维;学习《跳水》一文时,学生要发现危机是怎么产生的,要有因果思维;完成“神奇的探险之旅”的写作,是对关联思维、整体思维、因果思维的检验。整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经历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得到深化。个性化学习目标因课而异:《自相矛盾》要落实文言文学习目标要求;《田忌赛马》是历史故事,学生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讲田忌赛马的故事;《跳水》是小说,学生要体会“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艺术。学段的常规性目标,主要指向字词的音形义的掌握,朗读、默读、背诵、讲述能力要求的落实,搜集、整理、分享资料等方法的运用。
(二)基于学情,进阶练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的。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读”占鳌头,实现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感情的进阶。笔者在教《自相矛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读正确不难,难的是断句。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物莫能陷也”,学生朗读时断句错误。于是,笔者讲清学理,应该在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之间停顿。掌握语理后,学生反复练习,就能读顺句子,读好全篇。
(三)创设情境,熟练运用
“创设情境,熟练运用”是核心素养导向下“习用语文”的重点,也是语文新课标理念落地的关键。笔者在《自相矛盾》的教学中,创设了情境任务,让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交流,最终形成带得走的素养。
在学生读正确、读通顺并背诵《自相矛盾》之后,笔者设计了三个情境任务。
情境任务一:穿越到古代,做一名智慧的小商人,帮助楚人卖矛和盾。
虽说任务很有挑战性,但通过深入思考、与同伴交流,学生既给出了化解矛盾的策略——不把话说满,又给出了避免矛盾的方法——让“物莫能陷也”的矛与“于物无不陷也”的盾,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方、同样的人的前面。例如,在南京卖盾,在南通卖矛;今天卖矛,隔一段时间卖盾;丈夫卖矛,妻子卖盾;将矛卖给张三,将盾卖给李四等。这叫帮古人解难题。
情境任务二:小红和小明是同桌,最近经常闹矛盾,说话做事针锋相对。请你给班主任出出主意,化解他们的矛盾。
完成这个情境任务,旨在提示学生学习《自相矛盾》,不仅要读懂一个故事,认识两个人物,明白一个道理,还得学会运用学到思维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学生现学现用,指出应该做两个人的工作,让他们说话做事留有余地;同时,指出可以让他们不做同桌,做到“矛”和“盾”不同“地”而立。
情境任务三:近年来,美国经常挑衅中国,你看(播放“学bcVZpTeROdKVcOo5tYwvXw==习强国”平台中的微视频:美国既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又说要保障台湾地区有“自卫能力”)。请你做智慧的小小外交官,指出美国说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指出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十分可笑……这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这样的情境任务,让学生运用懂得的道理,帮古人解难题、帮班主任出主意、做小小外交官回击荒谬言论,从而实现学会、会学、会用的转变,形成带得走的能力。
(四)培养语感,内化习得
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文本内容是昨天的故事,而课堂上通过文本和生活的双向奔赴,引导学生汲取智慧,而智慧的价值又体现在未来的生活运用中。阅读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将人物思维可视化,在加深理解的同时,进行同化顺应,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语感,内化知识,形成能力。教学《自相矛盾》一文,应让学生知道不能只考虑事物的一个方面,要将事物的两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联系起来考虑;教学《田忌赛马》一文,要让学生知道考虑问题不能只顾眼前,而要关注长远,不能只顾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当学生清晰、真切、深入地了解这些,并积淀为语感时,阅读课堂就能实现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的目标。
总而言之,“习用语文”能够实现语文新课标、教科书、教师、学生之间的对话,而靶向性、整体观、最优化和成就感既是教师设计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又是实践高品质课堂的一种必然追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