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野下的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

2024-12-05 00:00罗辉
中国民商 2024年10期

摘要: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是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灵魂。本文基于工匠精神视角,围绕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包括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工匠精神培育缺失、校企合作深度不够等,并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深化校企合作等对策,以期为新时代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明确,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亟需将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支撑制造业发展的电气类专业,更应培养具备精湛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然而,当前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在工匠精神引领下全面改革创新。

一、工匠精神视野下培养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意义

(一)促进电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工匠精神的视野下培养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是促进电气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工匠精神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素养,与电气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高度契合。电气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支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熟练实践技能、严谨专业态度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队伍。秉持工匠精神培养电气类专业人才,有利于提升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优质人力资源支撑,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最终实现电气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电气类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以工匠精神为指引,培养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提升这一群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工匠精神所倡导的专业化、精细化、创新性等价值理念,与当前电气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相一致。通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培养善于创新的思维模式,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市场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也为行业输送了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增强了行业整体的人才竞争优势。

二、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

当前,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与行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一方面,部分院校的课程设置更偏重理论教学,实践训练环节相对薄弱,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实务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电气行业技术更新速度较快,而院校课程内容调整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进前沿技术发展,致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行业需求不完全匹配。此外,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入的交流合作,未能充分了解行业人才需求动态,难以实现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种种因素导致电气类专业人才在步入职场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再学习和适应才能胜任工作,这既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也影响了行业发展效率。

(二)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问题相对突出。目前,部分院校的实训条件建设相对滞后,实验实训设备不足或老旧,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实际工作场景结合不紧密,缺乏真实的工程案例和项目驱动,导致学生所学实践技能与职业环境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够健全,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师资方面,部分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难以有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种种因素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在理论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达到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制约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工匠精神”培养机制缺失

在当前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一问题日益凸显。部分院校对“工匠精神”内涵认识不足,未能将其有效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也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系统培养。教学内容侧重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而对诚信、责任、创新等职业精神的渗透不够。学校的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考察,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工匠素质”。同时,教师自身“工匠精神”理念有待加强,部分教师未能通过言传身教积极影响学生。校企合作层次不够深入,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在人才培养中没能得到充分体现。在缺乏全方位“工匠精神”培育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和创新意识,难以完全适应未来职业发展需要。

(四)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在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果还有待提升。当前,部分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更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实质性的互动与协同。合作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实习和就业推荐等方面,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计、师资交流等深层次合作上涉及不足。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不够系统,对学校教学的反馈不够及时,难以形成良性互动。师资互聘共享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限,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校企资源共享不足,优质企业的技术、项目、设备等资源没有充分融入教学过程。此外,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合作往往依赖个人关系和短期项目,可持续性不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三、工匠精神视野下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技能培养

为了培养符合工匠精神要求的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和强化技能培养是关键举措。首先,学校应根据电气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重新梳理和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合理划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占比。通过开设项目实践、案例分析、综合实训等实践性课程,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课程内容应紧跟行业前沿动态,及时更新和优化,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等,确保学生掌握最新、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再次,注重将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设置独立的职业素质培训模块,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行为和创新意识。如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能工巧匠评选”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工匠精神”。同时,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考评体系,将操作技能、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素养等纳入考核范围,引导学生重视技能训练和职业化发展。此外,鼓励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及时更新知识和技能,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课程体系优化和技能培养强化,使人才培养更加契合工匠精神要求,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操能力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操能力,是培养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学校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和软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应紧密结合行业实际,开发设计与企业生产实际相一致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感受职业氛围,掌握实用技能。如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故障诊断、现场操作等实战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态度。可以通过实践过程考核、成果展示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专注程度、创新意识等,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学校还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可以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传授企业先进经验和职业技能。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发实训项目等方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贴近实际的实践学习平台。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工匠精神的沃土,通过加强实践锻炼,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精湛的职业技能和优秀的职业素养,成长为电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构建工匠精神培养机制,塑造职业素养

构建工匠精神培养机制,塑造学生良好职业素养,是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学校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践行“专注、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价值理念。例如,在电气设备维修课程中,教师可以用故障诊断的案例,阐释“精准、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重要性。在实训实践中,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严谨、踏实、负责”的职业操守的可贵。学校还可开设“工匠精神与职业发展”等选修课,帮助学生系统认识和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工匠精神宣讲会”“优秀校友工匠事迹报告会”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学生。组织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能力、锤炼意志的舞台。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加强职业行为和职业规范教育,引导学生养成守时、守信、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建立健全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将工匠精神培育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强化考核的导向作用。此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营造全员参与、全过程育人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形成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育人合力,助力学生成长为新时代“大国工匠”。

(四)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

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是电气类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学校应主动寻求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等方式,搭建常态化的沟通交流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方可以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课堂,开设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践课程,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企业工程师、技术人员可以进入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传授先进的生产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学校教师也可以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更新行业知识和技能。校企合作要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机制。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建工匠精神培育基地,开展职业素养训练营、师徒结对等活动,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合作企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岗位,在生产实践中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要及时收集企业对实习实训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还要建立人才供需对接机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设置,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企业评价为主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价值追求,内涵丰富、意蕴深远,是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精神原动力。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中,要树立质量意识、能力本位,努力构建政校行企多方协同、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格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设计、实践项目实施等各环节,突出实践育人、项目育人,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如此才能培养出爱岗敬业、斗志昂扬,肯钻研、勇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中彰显职教担当,书写大国工匠的荣光。

参考文献:

[1]张良力,徐万万,陈赟.OBE理念下电气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08):71-74.

[2]张懿.面向电气类专业的基于Python与人工智能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04):62-64+73.

[3]赵成,张苏新.智能制造类专业“课证岗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例[J].中国集成电路,2023,32(11):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