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课程,知识内容多且重难点较为集中,繁重的背诵任务容易使得复习的过程变得枯燥无味、效率低下。因此,历史学科的复习更加强调高效复习策略的灵活运用。下面笔者结合具体实例谈谈初中历史复习中找寻时间线索和构建故事框架的复习策略,为学生的复习过程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以期提高学生复习阶段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
一、找寻时间线索,理清知识脉络
初中历史学科的复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大量记忆和理解的过程。初中历史主干知识的时间脉络是串联初中历史知识内容的重要线索。在复习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时间线来整理和记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政治制度等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历史主干知识脉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例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这一单元时,由于朝代更替和历史事件众多,此时便可以以时间线索为核心,理清各朝代的变换,如下图所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对各历史朝代的特征、政治制度的变换、重要历史人物、制度改革的内容与意义等依次进行梳理,构建知识框架。此外,还可以依据时间线索,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意义”“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异同”等重点问题进行依次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搭建故事框架,形成联想记忆
由于历史学科的内容通常涉及较为繁杂的朝代、人物、地点或故事,单纯地直接记忆容易出现记忆混淆的现象。如果在复习过程中,将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编成有趣的故事框架,将会让记忆的过程变得有趣。
例如,在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三至第五单元的过程中,可以以一位或几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为框架编一个故事,进而加强对各个历史事件的理解与记忆。比如,教材记述李大钊的事迹较多,因此可以以李大钊先生的事迹为基点联想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意义等内容。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1919年,李大钊积极参与五四运动;李大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准备了思想条件;1920年,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三、查漏补缺,夯实知识基础
掌握了寻找时间线索与搭建故事框架的复习策略之后,需要再跨单元对知识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理清线索,查漏补缺,强化知识运用,以此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初中历史各单元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复习时,可以先关注教材中各单元包含的课题名称,然后弄清每个单元包含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历史事件反映的时代特征,充分运用教材目录构建跨章节、跨单元的知识框架,弄清这一历史时期存在的主要史实以及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和相关联系,用更高更广的视野对单元知识点进行归类整合,准确定位教材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某一历史现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发现历史规律。例如,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等内容时,就通常需要跨越多个单元。
总之,在复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寻找时间线索、构建故事框架的复习策略,把握好复习的重难点,理清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脉络,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和区别,最终有效提升复习阶段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