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时间线串联法掌握历史脉络

2024-12-04 00:00:00蔡威山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4年11期

现代教学观点强调,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核心在于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历史学科作为初中阶段的关键性课程,知识范围广,知识点繁多,知识网络繁杂,学生在复习历史时若能有意识地运用时间线串联法的学习策略,将极大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

一、理清时间线索,构建知识框架

在复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虽然很努力,肯下苦功夫,但由于历史朝代众多、历史事件繁杂,导致他们复习效率低,复习效果不好。在复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他们时常将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记忆混淆,或面临不知如何下手的困境。因此,在复习初中历史时,理清朝代的更替时间,依据时间线索掌握历史的整体演变脉络就显得非常必要。

例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与下册的中国古代史部分的内容时,可以以时间线为依据,将朝代更替梳理清楚,动手画出时间轴,并标注朝代变换情况,为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复习和记忆理清脉络。同时,可以结合“历史朝代歌”等,将各朝代变换时间与顺序理清、记牢。“历史朝代歌”如下: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再如,复习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史时,可以按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与科技等几个板块分别进行时间线索的梳理。梳理时间线搭建知识框架时,可以标注历史事件作为时间轴上的节点。

二、细化历史事件,串联知识网络

历史事件是复习的核心部分,也是各种测试考查的重点,因此理清时间线索之后,还需要将各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整理进知识框架之中,借助时间框架串联起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在复习时,随着复习的深入,学生可以随时把复习到的知识填入知识框架中的合适位置,将知识点联系起来,把知识编成知识网络。

例如,针对八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的中国近代史部分,学生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几次侵华战争的背景、地点、内容、战后条约以及历史影响等重要的知识点一一整理进知识框架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将重要的“点”串联起来。比如,香港地区被英国占领,由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8年强租新界这四个“点”构成。

三、横向对比分析,加深知识理解

统编初中历史教材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划分在了不同教材之中,但中外历史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因此在复习初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要根据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历史事件的纵向排列,还要横向比较中外同时代、同性质历史事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东西方历史的对比中加深对世界发展的理解。

例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以把同一时间段中西方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进行记忆和思考,如中国1840年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对比之下中国的落后成为必然。同时,学生也可以将历史上中西方不同时间段中类似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对比中国奴隶社会制度的瓦解和西方奴隶社会的终结;对比中国的近代化之路与西方的近代化之路。

总之,复习初中历史需要学生学会以时间线串联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的方法,依托重要历史节点梳理时间线,把重要历史节点作为“点”,时间线为“线”,再以“线”为核心理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并向外拓展至“面”,最终实现完整且系统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此基础上,通过中西方相同时期历史演变方向的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把知识记忆得更加牢固。总体而言,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保持勤奋刻苦的同时,灵活运用复习策略,让复习过程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