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维导图在中考历史选择题中的应用

2024-12-04 00:00:00许瑛瑜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4年11期

思维导图是一种极有效的学习工具。综观2024年全国各地的历史中考题,有不少试题以思维导图为命题形式,考查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历史学习能力和思维方法等。

一、运用思维导图构建历史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通过点、线、面及立体的层次结构,将某一板块或一本书的知识串联起来,理关系,找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回顾所学内容。

例1.(2024·武汉)下图是小历同学根据课堂学习内容绘制的思维导图。依此判断,他学习的是( )

A.江南地区的开发B.北方各族的内迁

C.黄河流域的统一D.中外文化的交流

解析:思维导图中描述的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A项正确;北方各族内迁的地域是黄河流域,与江南地区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黄河流域,排除C项;题干描述的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不是文化方面的内容,更不是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排除D项。本题选A。

例2.(2024·菏泽)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整合信息。下图是小明绘制的思维导图,“?”处应是( )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根据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强化皇权。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处应是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C项正确。宋太祖没有废丞相,排除A项;元朝没有废除丞相,排除B项;锦衣卫是在明朝设立的,排除D项。本题选C。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导图往往用树状图或网状图形式来构建知识网络,因此思维导图常常围绕某一中心进行发散,知识点层层打开。这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结构和历史思维体系。

例2.(2024·德阳)根据图中的信息推断,图中所示的中枢权力机构出现在(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皇帝之下设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因此,图示内容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出现于隋唐时期,B项正确。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没有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排除A项;两宋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没有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排除C项;明朝废除了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清朝设立了军机处,排除D项。本题选B。

例4.(2024·遂宁)202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85周年,某同学在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由此可知,他认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 )

A.国家利益B.文化冲突C.宗教矛盾D.种族歧视

解析:由图中所示可知,无论是主导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和国家地位,还是新兴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最终都引发冲突与战争。归根结底,冲突与战争都是因为国家利益,因此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文化冲突、宗教矛盾、种族歧视,可排除B、C、D项。本题选A。

三、运用思维导图养成正确时空观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把对事物与特定时间、空间之间的联系进行整合,把重大历史事件从宏观上进行串联。

例3.(2024·盐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它们合作的一场军事行动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了全国。这场行动发生在( )

A.A段B.B段C.C段D.D段

解析: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但蒋介石、汪精卫等背叛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故“这场行动”是指北伐战争,发生在A段,A项正确。B段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段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D段主要是解放战争时期,B段、C段、D段的时间均不符合题意,均可排除。本题选A。

对于历史事件的复习,我们可以采用制作时间轴或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梳理历史时空线索,培养时空观念,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4.(2024·凉山州)线索图示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事件发展过程。观察下面的线索图,能从图中提取到的有效信息有( )

①中央红军出发时间 ②遵义会议是转折点 ③长征中的重大事件 ④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

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

解析:根据时间轴中的“出发”“1934年10月”等信息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①符合题意;根据图中“转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等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②符合题意;根据图中“强渡乌江”“遵义会议”“会师吴起镇”等信息可知,③符合题意;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时间是1936年10月,图中没有显示,④不符合题意。本题选D。

四、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内在逻辑关系

初中历史知识点繁多,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内在联系,将知识点有层次、有条理地展示出来。

例5.(2024·临夏州)绘制示意图梳理知识以更好地实现同类知识的对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禅让制度B.郡县制度C.行省制度D.厂卫制度

解析:材料展现了不同朝代的管理制度。元朝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C项正确。禅让制度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排除A项;郡县制度是秦朝管理地方的制度,排除B项;厂卫制度始于明朝,属于特务机构,排除D项。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