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的抗战

2024-12-04 00:00:00苏庆华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4年11期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教材中针对正面战场的抗战重点讲解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

一、台儿庄战役

时间:1938年3月。

地点:台儿庄。

人物:李宗仁。

结果:歼敌1万余人,日军被迫撤退。

影响: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例1.1936年,李宗仁发表了一篇文章,表达了“本宁愿全国化为焦土亦不屈服之决心,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的决心。下列战役中,能体现李宗仁“用大刀阔斧来答复侵略者”的抗战志向与决心的是( )

A.平型关大捷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D.武汉会战

解析:本题考查了台儿庄战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出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材料中,提及李宗仁。李宗仁是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C项符合题意。本题选C。

二、武汉会战

时间:1938年6—10月

地点:武汉。

持续时间:4个多月。

兵力:日军投入40多万兵力,中国军队共部署约100万人参战。

战役:万家岭战役。

结果:1938年10月中国军队撤出武汉。

影响: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例2.1938年,在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抗日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正面战场取得重大战果

解析:本题考查了武汉会战的相关知识。阅读题目,由“1938年”“武汉”等信息,可知描述的情境为武汉会战。由抗日救亡报刊数量增加,以及高涨的救亡活动可以判断出当时民众的爱国热情高涨,C项符合题意。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A项不符合题意;1944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行战略反攻阶段,B项与题意不符;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时间:1941年12月。

兵力: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

结果:中国军队与日军发生激烈战斗,最终取得胜利。

影响: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例3.1942年1月,中国军队取得第三次长沙会战胜利。英国《泰晤士报》评价称:“12月7日以来,同盟国唯一决定性之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美国也迅速实施援华方案,美英等国自动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这表明中国( )

A.已经扭转抗日战争局势

B.提升了敌后战场的地位

C.坚持抗战赢得国际尊重

D.实现了与英美协同作战

解析:第三次长沙会战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根据《泰晤士报》的评价和英美等国的表现可以看到,中国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的尊重,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已经扭转抗日战争的局势,A项不符合题意;第三次长沙会战属于正面战场,B项不符合题意;第三次长沙会战是中国军队独立完成的,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例4.《中国抗日战争史》认为,这场战役的大溃退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战略指导失误,加之国民党政府长期执行避战、观战政策,致使河南、湖南、广西大片国土被占,这是其军事上的溃败。这场大溃败是指( )

A.第三次长沙会战B.淞沪会战

C.豫湘桂战役D.武汉会战

解析:根据描述判断历史事件是初中历史常见的考法。解答该类问题,可以从题干入手,也可以从所给的选项入手进行推理。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了胜利,与题干中的“溃败”不符,A项错误;淞沪会战,发生在上海,与题干中给出的地理位置不符,B项错误;根据战役发生的地点以及结果,C项符合题意;武汉会战发生在武汉,D项错误。故本题选C。

中国军民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军民敢于抵御外敌、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精神。学习《正面战场的抗战》时,还要注意教材中的“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栏目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