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历史,抑或探究历史,须先了解其在过去“有什么”,而后分析其缘何这样或那样,由此再推导其该有怎样的影响等,层层揭开历史的“面纱”,不断深化历史认识。这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基本取向,也是初中历史问题设计或考查学生的基本维度。下面,笔者结合2024年各地的中考历史选择题,试从历史“有什么”“为什么”和“会怎样”三个维度,对历史选择题的基本设问路径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答历史选择题和优化历史学习方法。
一、了解“有什么”:知其然
历史,就如同在过去特定时空内所发生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共同组成的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学习历史,要学会由表及里地解读“画卷”中究竟画了些什么,即了解历史“有什么”,知其然。这样,就有了选择题设问的第一条路径。关于历史“有什么”的问题,可分为表层(浅层)事实问题和里层(深层)概念问题。
1.表层(浅层)事实问题。
历史“有什么”中的表层(浅层)事实问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发展或人物活动的某个内容或方面作出直接的、具体的历史事实判定,属于选择题中最简单和最直观的问题。
例1.(2024·河南)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
A.政治革命的诉求B.组建新军的愿望
C.教育救国的主张D.发展实业的决心
本题以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呼吁”为情境,考查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有什么,属于表层(浅层)事实问题类型。本题以“这表达了维新派”作为设问句,其中用“这”代指“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学生读此若能明白“自强”与“兴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便能直接指向C项“教育救国的主张”,其余三项则为与“这”无密切关联的干扰项。
2.里层(深层)概念问题。
历史“有什么”中的里层(深层)概念问题,重在考查学生透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作出间接的、抽象的历史概念解读。相对于表层(浅层)事实问题,里层(深层)概念问题则属于选择题中难度稍大的问题。
例2.(2024·福建)史书记载,“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契丹儿童便念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这反映出当时的( )
A.重文轻武B.宋辽和战
C.政权更迭D.民族交融
本题以契丹小孩用民族俗语学习中原诗文的历史现象为情境,考查这一历史现象所隐藏的本质,属于里层(深层)问题类型,不易直接作出判断。解答此题,学生需要结合当时契丹社会、民族的发展状况,再结合契丹小孩学习的现象,方可作出正确判断。本题以“这反映出当时的”作为设问句,解答此题,要明确其中“这”代指前文史书记载的契丹小儿读书现象,动词“反映”意味着要透过此现象才能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本质。本题唯有D项“民族交融”符合题意,其余三项作为干扰项与情境材料表述的事实不符。
二、分析“为什么”:知其所以然
学习历史,不能止于了解历史“画卷”有什么而不前,还需分析历史“画卷”出于何原因、目的或条件等而作,即对历史“为什么”进行分析。换言之,学习历史除“知其然”外,还要“知其所以然”,深化历史认识。因此,选择题设问的第二条路径是关于“为什么”的历史问题。“为什么”的历史问题,分为内部(主观)动机问题和外部(客观)动机问题。
1.内部(主观)动机问题。
历史“为什么”中的内部(主观)动机问题,侧重于考查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紧密关联的历史内部因素。
例3.(2024·陕西)苏联从1928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1940年,短短12年间,苏联整个工业增长了5.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6.9%,其中重工业增长9倍,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1.2%,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占70%以上。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B.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C.实施新经济政策D.优先发展重工业
本题以1928—1940年苏联工业发展状况为情境,考查苏联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状况,属于内部(主观)动机问题类型。本题以“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作为设问句,其中用“这一结果”代指苏联当时工业发展产值比重、增长率和重工业发展状况,用“原因”一词表明考查角度。若从事物发展的内因分析,导致出现“这一结果”的唯有D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表述才是合理的,其余三项中的A项“同美国开展军备竞赛”属于外因范畴,B、C两项虽为内因范畴,而事实上发生于1928年以前,不是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
2.外部(客观)动机问题。
历史“为什么”中的外部(客观)动机问题,侧重于考查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紧密关联的历史外部因素。
例4.(2024·广东)欧洲的海图绘制机构早期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地,15世纪末逐渐向新兴的大西洋沿岸国家及其殖民地转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B.丝绸之路开通
C.三角贸易形成D.欧洲大学兴起
本题以15世纪前后欧洲海图绘制机构的地理位置的转移为情境,考查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历史现象,属于外部(客观)动机问题类型。本题设问句为“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其中“这一转变”代指15世纪末欧洲海图绘制机构由此前“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地”移至“大西洋沿岸国家及其殖民地”,用“原因”一词指明问题的考查方向。若从事物发展的外因分析,尤其是“新兴的大西洋沿岸国家”对海图绘制的需求更为迫切,故转变的主要原因唯有A项“新航路的开辟”才符合当时历史实情,而其余三个选项历史事实与材料本身不相关。
三、推导“会怎样”:知其所以必然
学习历史,亦是对历史现在、过去和未来的整体性、长时段的学习,除了解历史“画卷”有什么,和分析历史“画卷”缘何而作之外,还应就历史“画卷”会对未来社会、历史产生怎样的作用、意义、影响等进行合乎逻辑的推导或预判,即“知其所以必然”。因此,选择题设问的第三条路径是关于“会怎样”的历史问题。“会怎样”的历史问题,分为短期(浅近)影响问题和长期(深远)影响问题。
1.短期(浅近)影响问题。
历史“会怎样”中的短期(浅近)影响问题,侧重于考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会对当时相关联的历史事物产生的较为直接和明显的影响。
例5.(2024·湖南)1995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的《绿皮书》指出:“当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占其贸易总额的60%时,使用统一货币就十分必要。”据此推断,欧元的产生( )
A.取代了美元的国际地位B.象征着欧洲联合成一个国家
C.标志着欧洲联盟的诞生D.适应了欧盟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题以1995年欧盟委员会公布的《绿皮书》内容为情境,考查欧元的产生对欧盟经济会起怎样的影响,强调新事物对当时历史的作用,属于短期(浅近)影响问题类型。本题设问句为“据此推断,欧元的产生”,其中“据此”代指材料引文内容,用动词“推断”来表明问题的考查方向。如何才能推导出D项呢?欧盟成员国间贸易额迅速增长时,“使用统一货币(欧元)就十分必要”,这是材料本意,此其一。同时,成员国间贸易额增长情况,是欧盟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此其二。由此,便可推断出欧元的产生对欧盟经济发展同样“十分必要”。其余三项的推断不符合历史事实。首先,欧元的产生对当时,乃至今日,都无法取代美元的国际地位;其次,欧元的出现确实便利了成员国间金融、经济发展需求,却不能把使用欧元的成员国联合看成一个国家;最后,欧盟的正式诞生是以1993年正式生效的《欧洲联盟条约》为标志,而非欧元的诞生。
2.长期(深远)影响问题。
历史“会怎样”中的长期(深远)影响问题,侧重于考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发生之后在较长时段或时期内所产生间接和深远的影响。
例6.(2024·湖北)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武汉设立汉阳铁厂。该厂设立10个分厂,配置了多种炼铁及轧制铁轨的设备,雇佣工人3 000多名。此外,他在武汉还创办了湖北织布局、湖北自强学堂等。这对武汉产生的影响是( )
A.促进了海防的建设B.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C.淘汰了传统的兵器D.延缓民用企业发展
本题以洋务运动时期张之洞在武汉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自强学堂等为情境,考查这对武汉历史发展的影响,属于长期(深远)影响问题类型。本题的设问句为“这对武汉产生的影响是”,其中,“这”代指张之洞在武汉创办近代企业、学堂等活动,用“影响”表明问题的考查方向。从历史长远发展角度看,张之洞在武汉利用近代西方科技和思想创办铁厂、织布局和学堂等实业,必将促进武汉经济、教育等近代化发展,即“推动了(武汉)近代化进程”。材料未提供有关海防建设内容,无确凿史实支撑A项推论;材料未提及创办有关近代武器生产情况,即使有也不足以推断出C项结论;材料只说张之洞创办铁厂、织布局等,虽然属于官办性质,却缺乏阻碍民用企业发展的实证,无法推导出D项影响。
总之,系统梳理和科学认识初中历史选择题设问的三条基本路径,不仅有助于正确提升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能力,而且有利于准确把握历史学习的方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