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促进还是就业抑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与企业劳动雇佣

2024-12-04 00:00于连超耿弘基杨浩祥王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4年9期

摘要 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是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和更深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该研究以ISO 14001环境标准为准绳,创新性地构建了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评价体系,并运用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了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效应。研究发现:①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显著促进了企业劳动雇佣,表现为“就业促进效应”。②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是通过经营风险机制和资源获取机制实现的,其中经营风险机制表现为降低了企业环境处罚、企业环境税收等政策风险,供应商集中度、客户集中度等供应链风险;资源获取机制表现为提高了企业政府补助、企业信贷融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等资源获取。③边界条件分析发现,当产权性质为非国有、行业竞争激烈以及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显著。④拓展性分析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显著优化了企业劳动力结构,表现出企业劳动力学历结构和岗位结构明显改善;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具有市场溢出效应,表现出市场类型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企业劳动雇佣均明显增加。该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①政府层面,加快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推进国内和国际环境标准的协同联动,改善劳动力市场。②企业层面,积极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扩大劳动力规模,优化劳动力结构。③劳动者层面,优化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新形势下的择业就业观,提升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国际环境标准;ISO 14001;劳动雇佣;劳动力规模;劳动力结构;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 X322;F272. 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4)09-0102-11 DOI:10. 12062/cpre. 20231222

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制度型开放,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均指出,要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就环境领域而言,中国正在积极推进环境标准的制度型开放,旨在构建共治化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在新一轮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推进环境标准的制度型开放的重要途径在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首次发布ISO 14001环境标准,并于200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2015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就国内而言,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引入先进的环境体系,释放环境红利和经济红利[1-2]。对国际来说,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降低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沟通成本、环境协调成本等环境壁垒,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中获得竞争优势。同时,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3]。而就业是社会安定的压舱石,是家庭幸福的稳定器,是个人价值的转换器。因此,迫切需要以ISO 14001环境标准为依托,构建一个实质性的对接分析框架,探讨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效应,为中国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和更深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路径指引。

1 文献综述

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本质上属于一种自愿型环境规制,利用受到国际社会认可的环境标准推动污染减排。命令型环境规制依靠环境执法推动,经济型环境规制依靠成本收益驱动,而自愿型环境规制依靠社会组织带动。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体现出国内与国际环境标准的互联互通,能够激发微观企业污染减排的主观能动性,降低地方政府环境监管的制度性成本。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有效性研究。学者们以ISO 14001环境标准为依托,探讨了对接国家环境标准的有效性,如环境绩效[4]、技术创新[1]、生产效率[5]、审计费用[6]、对外投资[7]以及绿色转型[2]等。但这些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视角忽视了劳动雇佣这一重要的就业因素,而劳动雇佣作为宏观就业的微观表现,不仅关系到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微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二是研究内容仅关注了形式化对接,但这种对接方式可能诱发环境机会主义行为,且无法打开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黑箱。因此,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对接分析框架,探讨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效应,以期明晰其概念、理论及有效性边界。

第二,环境规制与劳动雇佣的关系研究。“双重红利假说”认为,环境规制会产生积极的就业效应,而“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是消极的。在以上两种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发现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劳动雇佣的影响存在差异,如生态环境处罚会抑制企业劳动雇佣[8],而环境税[9]、碳排放权交易[10]能促进企业劳动雇佣。但这些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研究视角仅关注了命令型和经济型环境规制,忽视了自愿型环境规制;二是理论争议层面,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会产生差异化的就业效应,命令型环境规制会产生就业抑制效应,经济型环境规制会产生就业促进效应,而对于自愿型环境规制的就业效应,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探讨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这一自愿型环境规制如何影响劳动雇佣,以期明晰“双重红利假说”和“污染避难所假说”的适用性及有效性边界。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是指使用国际通行的环境标准规范企业环境管理,其主要优势可以概括为:一是发展方式层面,对接国际环境标准需要企业践行系统化、全局化的环境管理模式,从环境战略、环境目标、环境支持、环境运行、环境评价和环境改进等方面开展“先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的闭环环境管理,由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发展方式。二是交易成本层面,商业交易过程中存在环境交易成本,表现为上下游企业存在环保诉求,要求企业履行更多的环境责任,而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向上下游企业传递环境责任履行的积极信号,降低环境交易成本。三是竞争力层面,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获取国际和国内的双重认可,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国内市场竞争中获取绝对优势,还有利于企业降低在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提高国际环境竞争力。根据“双重红利假说”,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从以下两个方面促进企业劳动雇佣。

第一,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从而促使企业有意愿扩大生产性投资以促进企业劳动雇佣。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对企业经营风险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在政策层面和供应链层面。①就政策层面而言,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有助于企业满足现行的环境法律法规要求,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环保合规性,降低政策层面经营风险,表现为环境处罚和环境税收两个方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推进,政府不断提高对环境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和征税力度。环境处罚会导致企业面临强制关停、停业整顿和高额罚款等经营风险[11],这不仅会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还会使企业付出高昂的成本代价。环境税收作为一种内化环境成本的重要方式[12],当环境税收成本大于环境治理成本时,理性的企业会积极进行环境治理,而不是被动缴纳环境税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帮助企业细化环境管理流程,及时发现污染排放超标情况,并予以纠正,降低环境处罚概率、环境税收金额等政策层面经营风险,使企业更有意愿扩大劳动雇佣。②就供应链层面来讲,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有助于企业满足上下游企业施加的环保要求,降低供应链层面经营风险,表现为供应商和客户两个方面。随着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健全,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的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供应商层面,为寻求环保理念一致的合作伙伴,供应商会挑选环境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这不仅能降低商业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还能提高双方合作的稳定性,理由在于环境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原材料的需求会不断上升。客户层面,在绿色消费理念的倡导下,消费者倾向于购买和支持环境责任履行较好的企业[13]。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帮助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满足供应链企业施加的环保要求,留住现有上下游企业的同时,吸引新的供应商和客户,降低供应链层面经营风险,激发企业增加劳动雇佣的动力。

第二,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改善企业资源获取,从而促使企业有能力扩大生产性投资以促进企业劳动雇佣。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对企业资源获取的改善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资源、信贷资源和商业信用资源3个方面。①政府资源层面,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政府部门会优先将资源分配给环境友好型的企业,以支持其做大做强[14],而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符合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导向,能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政府资源,提高企业扩大劳动雇佣的能力。②信贷资源层面,当企业环境绩效较差时,意味着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较高,导致金融机构面临较高的信贷风险,促使其缩小贷款规模和要求较高的投资回报率[15],而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改善企业环境绩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信贷融资,使企业更有能力扩大劳动雇佣。③商业信用资源层面,企业信用风险会沿着供应链进行传染[16]。当企业信用风险提高时,供应商会面临货款不能按时收回甚至形成坏账的风险,客户会面临不能按期收到产品的风险,从而促使上下游企业缩减商业信用供给。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降低企业因环境绩效较差带来的信用风险上升,促使供应商给予企业更长的付款期限,客户给予企业更多的预付款项,延展商业信用,使企业更有能力扩大劳动雇佣。

根据“污染避难所假说”,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也可能产生资源挤占和环境成本提高,进而抑制企业劳动雇佣。①资源挤占层面,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不仅需要占用企业大量的人财物资源[4],如购买环保设备、研发绿色技术和聘用绿色人力等,还需要占用企业的注意力资源,将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决策注意力分配出一部分进行环境决策,这些资源占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生产性投资形成“挤出效应”。②环境成本层面,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不仅增加了企业污染性投资的成本,需要投入与之相匹配的环境资源,而且降低了企业污染性投资的收益,难以获取客户的环境认可,降低讨价还价能力,因而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会促使企业出于成本效益的考虑而削减污染性投资。同时,污染性投资与国家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相悖,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17],这也会促使企业降低污染性投资。当产生资源挤占和环境成本提高时,企业会缩减生产性投资和削减污染性投资,减少劳动力需求,从而降低劳动雇佣。

综上所述,提出如下的竞争性假设。

Ha: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促进企业劳动雇佣,表现为“就业促进效应”。

Hb: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会抑制企业劳动雇佣,表现为“就业抑制效应”。

3 研究设计

3.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选取2010—2021 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剔除金融行业、上市异常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得34 342个观测值。数据来源如下:企业劳动雇佣的数据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与否维度数据来自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程度维度数据来自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报告、企业社会(环境)责任报告以及企业年度报告等;控制变量的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中国统计年鉴》。

3. 2 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企业劳动雇佣。参考Liu等[18]、余明桂等[3]的方法,使用年末职工总人数的自然对数作为企业劳动雇佣(Labor)的代理指标。

解释变量: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目前受到世界各国认可的国际环境标准是ISO 14001环境标准,因而将国际环境标准界定为ISO 14001 环境标准,构建以下两个指标。①与否维度(ESIF),侧重关注企业形式化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参考张兆国等[4]、He等[1]的研究方法,设置以下变量: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与否(ESIF),当企业获得了ISO 14001环境标准认证证书且在有效期内时取1,否则取0。②程度维度(ESDG),侧重关注企业实质性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根据ISO 14001环境标准的具体内容,从战略、计划、支持、运行、评价和改进6个层面构建评价体系。其中,战略层面包括环境战略;计划层面包括环境目标;支持层面包括环境资源支持、环境能力支持、环境意识支持和环境信息支持;运行层面包括日常环境管理和环境应急准备与响应;评价层面包括环境合规评价、环境内部审核和环境审计;改进层面包括环境改进措施。赋值规则如下:当对接了相应的国际环境标准子指标时取1,否则取0,并求和加1后取自然对数,以此衡量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程度(ESDG)。信度检验显示,Reliability Coefficient 为0. 818(大于0. 8),说明评价体系可信度较高。效度检验显示,KMO等于0. 840(大于0. 8),表明评价体系效度较高。

控制变量。参考余明桂等[3]、赵振智等[9]等的实证模型,控制基本特征、治理特征和地区因素。①基本特征:企业规模(Size),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财务杠杆(Lev),总负债除以总资产;资产收益率(ROA),净利润除以总资产;产权性质(SOE),国有企业取1,否则取0;固定资产占比(FA),固定资产净额除以总资产。②治理特征:董事会规模(Board),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独立董事占比(ID),独立董事人数除以董事会人数;两职合一(Dual),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人时取1,否则取0;两权分离率(Sep),实际控制人拥有的控制权比例与所有权比例之差。③地区因素:人均生产总值(PCGDP),地区生产总值除以地区人口数量;产业结构(IS),地区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和除以地区生产总值;财政盈余(FB),地区一般预算收入除以地区一般预算支出。为克服极端值的不利影响,对连续变量进行前后1%的缩尾处理。

3. 3 模型设定

构建模型(1)分析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效应。

Labori,t = α0 + α1 ESi,t + δCVsi,t + Year + Indu + Prov + εi,t(1)

其中:i、t 分别为企业、年份,Labor 为企业劳动雇佣,ES 为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包括与否维度(ESIF)和程度维度(ESDG),CVs 为控制变量,Year、Indu、Prov 分别为年份效应、行业效应和省份效应,ε 为随机扰动项。α0为常数项,α1为解释变量系数,δ 为控制变量系数。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 1 描述性统计

别为7. 585、7. 504,表明企业劳动雇佣符合正态分布,且其最大值约为平均值的1. 5倍,最小值约为平均值的3/5,表明企业劳动雇佣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ESIF 的平均值为0. 226,表明约有22. 6%的样本企业形式化对接了国际环境标准。ESDG 的平均值为0. 664,中位数为0. 693,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程度整体偏低。

4. 2 基准回归分析。

表2报告了基准回归结果。列(1)—列(4)显示,ESIF的系数均在1% 水平显著为正,表明与未对接的企业相比,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企业劳动雇佣更多,且这一结论无论是否控制相关因素均成立。当ESIF 增加一个单位时,企业劳动雇佣增加7. 6%。列(5)—列(8)显示,ESDG的系数也均为正且在1%水平显著,表明当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程度越高时,企业劳动雇佣会越多。当ESDG 增加一个单位时,企业劳动雇佣增加9. 2%。结果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促进企业劳动雇佣,表现出就业促进效应,从而印证了研究假设Ha。

4. 3 稳健性检验

为验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进行如下的稳健性检验,以排除内生性问题和其他因素影响。

工具变量法。为缓解遗漏变量问题,选取国际环境标准认证服务机构数量(Agency)作为工具变量,为地区有资质提供国际环境标准认证服务的机构数量加1的自然对数。弱工具变量检验结果显示,当自变量分别为ESIF、ESDG 时,Cragg‑Donald Wald F Statistic 分别为67. 494、121. 772,均显著高于临界值(16. 38),表明Agency 不是弱工具变量。考虑与否维度:Agency 对ESIF 的系数显著为正;ESIF 对Labor 的系数显著为正。考虑程度维度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证实了研究假设Ha。

处理效应模型。为缓解样本自选择问题,使用处理效应模型,根据中位数构建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程度较高变量(ESDGh),并引入外生的Agency。与否维度:Agency对ESIF 的系数显著为正;ESIF 对Labor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使用处理效应模型后,基准回归结果依然成立。程度维度的实证结果也支持研究结论。

控制个体效应。为缓解不随时间变化因素的固有影响,控制个体效应。考虑与否维度:ESIF 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控制个体效应后,研究结论依然不变。程度维度也得到相同结论。

滞后一期模型。为进一步缓解其他内生性问题和观察持续性影响,使用滞后一期模型,生成滞后一期的对接国际环境标准(LESIF、LESDG)。LESIF、LESDG 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研究结论具有持续性影响。

排除替代性解释。由于经济绩效较好的企业更有能力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也更有能力扩大劳动雇佣,因此观察的实证结果可能是企业经济绩效较好带来的。为排除上述可能,构建经济绩效较差变量(EPP),当ROA 小于中位数时取1,否则取0,并生成交互项(ESIF × EPP、ESDG× EPP)。考虑与否维度:ESIF × EPP 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ESIF 的系数在经济绩效较差和较好组均显著为正,且二者没有明显差异,表明与否维度,基准回归结论不会因经济绩效不同而产生差异。考虑程度维度,上述结论依然得到验证,从而排除了经济绩效的替代性假设。

考虑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下简称新《环保法》)外生冲击。为检验新《环保法》外生冲击的影响,构建新《环保法》变量(NEL),当年份为2015年及以后年份时取1,否则取0,并生成交互项(NEL × ESIF、NEL ×ESDG)。考虑与否维度:NEL × ESIF 的系数显著为正;ESIF 的系数仅在新《环保法》实施后显著,表明与否维度,新《环保法》实施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对企业劳动雇佣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考虑程度维度显示,新《环保法》的正向冲击效应依然存在。

使用Change 模型。为更好地识别因果关系,采用Change模型,将所有变量均进行一阶差分处理,观察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影响企业劳动雇佣的增量效应。ΔESIF、ΔESDG 对ΔLabor 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增量对企业劳动雇佣增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再次印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排除疫情影响。为排除疫情影响,剔除2019—2021年样本,发现ESIF、ESDG 的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较高。

以上稳健性检验的结果均支持研究结论,但限于文章篇幅,留存备查。

5 影响机制分析

接国际环境标准能促进企业劳动雇佣,潜在机制在于:一是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如政策风险、供应链风险等,从而使企业有意愿增加劳动雇佣,表现为经营风险机制。二是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有助于企业获取外部资源,如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等,从而使企业有能力增加劳动雇佣,表现为资源获取机制。

5. 1 经营风险机制

构建如下指标检验经营风险机制:一是政策风险层面,参考Zou等[11]的方法,构建环境处罚次数变量(EP),为环境处罚次数加1的自然对数,并参考于连超等[19]的做法,构建环境税收水平变量(ET),为环境税费除以营业收入,并乘以100。二是供应链风险,借鉴Upson等[20]的思路,使用供应商(客户)集中度衡量供应商(客户)风险(SR、CR),为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客户销售)金额占比。当供应商(客户)集中度越高时,表明大供应商(大客户)控制着企业的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这会提高大供应商(大客户)在合同谈判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能力,使企业面临较高的供应链风险。表3和表4结果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通过经营风险机制促进企业劳动雇佣,表现为政策风险和供应链风险降低。

5. 2 资源获取机制

为检验资源获取机制,构建如下指标:一是政府资源层面,参考姚圣等[14]的方法,使用政府补助加1的自然对数衡量政府补助(GS)。二是信贷资源层面,参考Kaplan等[21]的做法,使用KZ指数衡量融资约束(FC)。三是商业信用资源层面,参考潘越等[22]的方法,构建商业信用融资(CCF)变量,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与预收账款之和除以总资产,并乘以100。表5结果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通过资源获取机制促进企业劳动雇佣,表现为政府资源获取、信贷资源获取和商业信用资源获取增加。

6 边界条件分析

结合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影响企业劳动雇佣的内在逻辑,进一步从产权性质、行业竞争和金融生态环境3个方面分析潜在的边界条件。

6. 1 产权性质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安排,会影响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与企业劳动雇佣之间的关系。一是经营风险层面,国有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地方政府,具有天然的政治关联[23],能降低供应链风险,而非国有企业不存在上述优势,故而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更有动力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来降低经营风险,从而增加劳动雇佣。二是资源获取层面,由于国有企业承担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社会责任履行等多重目标,所以地方政府会给予更多的政府补助以支持国有企业发展[24],且国有企业天然存在地方政府这一隐形担保人,能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而非国有企业不存在上述优势,因此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更有动力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来获取外部资源,从而增加劳动雇佣。表6汇报了产权性质结果,表明当产权性质为非国有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显著。

6. 2 行业竞争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供需矛盾升级以及产能过剩问题,行业竞争态势不断恶化,这必将影响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发挥经营风险机制,进而对企业劳动雇佣产生负面影响。一是激烈的行业竞争会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25],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这会促使企业对经营成本的敏感性不断提高。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帮助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凭借绿色管理降低经营成本,通过绿色产品获得消费者认可,从而促进企业劳动雇佣。二是激烈的行业竞争会降低上下游企业的转换成本[22],表现为上下游企业能以较低转换成本更换合作对象。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提高上下游企业的转换成本,通过塑造绿色竞争力提高供应商和客户的忠诚度,降低供应链层面经营风险,从而促进企业劳动雇佣。为探究行业竞争的影响,使用赫芬达尔指数衡量行业竞争,为分年份分行业计算的营业收入占比平方和,并根据中位数构建行业竞争激烈变量(ICI)。表7汇报了行业竞争结果,表明当行业竞争激烈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显著。

6. 3 金融生态环境

在不同的金融生态环境下,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资源获取机制会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影响企业劳动雇佣。一是当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时,企业信贷融资较为困难[26],表现为金融机构会降低信贷供给规模和缩短信贷供给周期,使企业难以获取较多且长期的信贷资金。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降低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使其有能力扩大劳动雇佣。二是当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时,存在信贷融资困难的企业往往会寻求商业信用以进行融资替代[27]。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帮助企业满足供应商和客户的环保诉求,获取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从而促进企业劳动雇佣。为检验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参考魏志华等[28]的研究方法,使用金融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衡量金融生态环境,并根据中位数构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变量(FEEP)。表8汇报了金融生态环境结果,表明当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更显著。

7 拓展性分析

7. 1 劳动力结构

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促进企业增加劳动力规模,那么企业劳动力结构会如何变化?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塑造的绿色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吸引学历高和技术好的人才,优化劳动力结构。为此,构建以下指标:一是劳动力学历结构(Education),是指研究生学历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并乘以100。二是劳动力岗位结构(Position),是指技术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并乘以100。表9 列(1)—列(4)汇报了劳动力结构结果,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不仅优化了企业劳动力学历结构,还优化了企业劳动力岗位结构,从而提高了企业劳动力质量。

7. 2 市场类型

根据市场范围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市场类型分为国内市场与混合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两类。那么,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获得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双重认可吗?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国内市场对国际环境标准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均在不断上升,故而可以预期,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会产生市场溢出效应。为此,根据海外经营业务收入占比的中位数区分海外经营占比较低和较高的企业。表9列(5)—列(8)汇报了市场类型结果,表明无论是国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就业促进效应均成立,表现出市场溢出效应。

8 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以ISO 14001环境标准为准绳,创新性地构建了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评价体系,并运用2010—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探讨了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研究发现,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显著促进了企业劳动雇佣。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对接国际环境标准能通过经营风险机制和资源获取机制促进企业劳动雇佣,其中经营风险机制表现为降低了企业环境处罚、企业环境税收等政策风险,供应商集中度、客户集中度等供应链风险;资源获取机制表现为提高了企业政府补助等政府资源获取,企业信贷融资、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等市场资源获取。异质性分析发现,当产权性质为非国有、行业竞争激烈以及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时,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对企业劳动雇佣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拓展性分析发现,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可以优化企业劳动力结构,表现为企业劳动力学历结构和岗位结构明显改善;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对企业劳动雇佣的促进作用具有市场溢出效应,即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均能促进企业劳动雇佣。

本研究结论为政府部门推进环境领域的制度型对外开放以促就业、微观企业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以做大做强以及劳动者优化择业就业观以顺应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新形势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得到启示如下。

第一,大力推进国际环境标准建设,实施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对外开放,谋划共治化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一是出台指引性政策文件,明晰国际环境标准建设的纲领要求,包括战略制定、目标设定、资源支持、操作执行、结果评价以及改进措施等方面,为企业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提供操作指引。二是出台专门化财政措施,激励企业对接国际环境标准,建立以对接国际环境标准为导向的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措施,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资源挤占,为企业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社会团体,建立国际环境标准建设的政府、协会、院所等多方协同共建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协会推动作用和院所支撑作用,推动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二,充分发挥国际环境标准建设与行业竞争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的协同作用,强化经营风险机制和资源获取机制。一是行业竞争环境层面,塑造绿色导向的行业竞争新格局,改善市场秩序,将绿色理念融入行业竞争环境,打造企业、客户、供应商三者相互依存的绿色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为推进国际环境标准建设进行市场赋能。二是金融生态环境方面,需要有效发挥金融生态环境的资源效应,建立健全绿色导向的金融资源分配机制,充分考虑金融资源对环境保护的潜在影响,优先支持国际环境标准建设的企业不断壮大和持续做强,发挥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资源获取机制,弥补金融生态环境的不足,加速国际环境标准建设进程。

第三,积极主动对接国际环境标准,降低环境交易成本,塑造绿色核心竞争力,扩大劳动力规模,优化劳动力结构,做大国际市场,做强国内市场,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积极主动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打造系统化、全局化的环境标准,降低生产经营过程中与政府部门、上下游企业、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者的环境交易成本,获取各方利益主体的环境认可,创造更高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做大做强,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二是结合不同产权性质特性,非国有企业需要有效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来弥补产权性质的不足,国有企业需要进行市场化改革以更好地发挥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积极作用,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四,持续优化对接国际环境标准新形势下的择业就业观,打造绿色化的高质量劳动力市场。一是目标企业选择层面,除考虑地区发展环境、行业发展前景和企业竞争力等经济因素以外,还要考虑国际环境标准建设等环境因素,紧抓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全球环境共治的新风口,与之共发展、同命运,实现更高的个人价值。二是个人能力提升层面,顺应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新形势,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求变,积极学习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全流程,并将其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打造国际化、绿色化的独特技能,塑造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突出特质。三是价值观共建层面,在对接国际环境标准的价值理念下,企业为个人提供战略导向,个人为企业贡献自身力量,协同推进国际环境标准建设,为社会、经济、环境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HE W L,SHEN R. ISO 14001 certification and corporate technologicalinnovation: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ethics,2019,158(1):97-117.

[2] 吴龙,于千惠,平靓. 中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自愿性环境规制路径:以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作用与局限性为例[J].财贸经济,2023,44(4):140-156.

[3] 余明桂,王空.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挤出效应与企业劳动雇佣[J]. 经济研究,2022,57(2):58-72.

[4] 张兆国,张弛,曹丹婷. 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有效吗?[J]. 南开管理评论,2019,22(4):123-134.

[5] 于连超,董晋亭,张卫国,等. ISO 14001环境认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管理学报,2022,19(9):1280-1287.

[6] 于连超,董晋亭,毕茜.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审计费用:来自我国重污染企业的经验证据[J]. 审计研究,2022(2):117-128.

[7] 于连超,李欣怡,王雷. 环境标准软联通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自国际环境认证的研究视角[J]. 世界经济研究,2023(3):61-73.

[8] 崔广慧,姜英兵. 政府环保处罚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吗: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11):78-88.

[9] 赵振智,程振,吴飞,等. 中国环境保护税法对企业劳动雇佣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1):61-73.

[10] WANG J,WANG Y J,SONG J. The policy evaluation of China's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on firm employment:a channelfrom industrial automation[J]. Energy policy,2023,178:113590.

[11] ZOU H L,ZENG R C,ZENG S X,et al. How do environmental violationevents harm corporate reputation[J]. Business strategy andthe environment,2015,24(8):836-854.

[12] 李香菊,贺娜. 地区竞争下环境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9):73-81.

[13] 周延风,罗文恩,肖文建. 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消费者响应:消费者个人特征和价格信号的调节[J]. 中国工业经济,2007(3):62-69.

[14] 姚圣,周敏. 政策变动背景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权衡:政府补助与违规风险规避[J]. 财贸研究,2017,28(7):99-110.

[15] 唐松,施文,孙安其. 环境污染曝光与公司价值: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金融研究,2019(8):133-150.

[16] 王竹泉,王贞洁,李静. 经营风险与营运资金融资决策[J]. 会计研究,2017(5):60-67.

[17] 姚鹏,尤文浩,孙久文. 水资源“费改税”如何影响高耗水企业过度投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33(6):105-115.

[18] LIU M D,TAN R P,ZHANG B. The costs of‘ blue sky’:environmentalregulation,technology upgrading,and labor demand in Chin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21,150:102610.

[19] 于连超,王雷. 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吗?[J].财贸研究,2023,34(7):84-96.

[20] UPSON J E,WEI C. Supply chain concentration and cost of capital[J]. Accounting & finance,2024,64(1):607-634.

[21] KAPLAN S N,ZINGALES L. Do investment‑cash flow sensitivitiesprovide useful measures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J]. 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1):169-215.

[22] 潘越,谢玉湘,宁博,等. 数智赋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与商业信用融资:来自“智慧法院”视角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22,38(9):194-208.

[23] 李晓庆,王思瑞. 共同机构所有权是否会提升上市企业股票定价效率[J]. 阅江学刊,2024,16(3):121-131.

[24] 孔东民,刘莎莎,王亚男. 市场竞争、产权与政府补贴[J]. 经济研究,2013,48(2):55-67.

[25] 姜付秀,屈耀辉,陆正飞,等. 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 经济研究,2008,43(4):99-110.

[26] 姬新龙,李婉婷. 绿色金融是否影响重污染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J]. 阅江学刊,2023,15(2):112-122.

[27] PETERSEN M A,RAJAN R G. Trade credit:theories and evidence[J].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7,10(3):661-691.

[28] 魏志华,曾爱民,李博. 金融生态环境与企业融资约束: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会计研究,2014(5):73-80.

(责任编辑:王爱萍)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环境监管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环保应对研究:来自设立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视角”(批准号:72302111);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测度与作用机制研究”(批准号:CSTB2022NSCQ-BHX0733);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数据协同视角下丘陵山区农机社会化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批准号:KJQN202200816);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培育项目“对接国际环境高标准与企业劳动雇佣:就业促进还是就业抑制?”(批准号:202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