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高校不断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工作,既促进了大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又确保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许多高校体育管理不到位,使得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事故接连不断,伤害了学生的身体,也打击了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因此,本文通过介绍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讨论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基本类型,分析造成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而研究降低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率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课堂;运动损伤;预防
一、引言
强健的身体是一个人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保障,只有热爱体育运动,坚持长期锻炼,才能拥有极佳的身体素质。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高校学生,风华正茂,身体机能处于上升状态,一旦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则会终身受益。纵观当前大学生体育课堂活动,运动风险意识薄弱,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频繁出现运动伤病的情形,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运动伤残也在所难免,但是人们可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损伤率。
鉴于此,本文着重探究如何降低大学生体育课堂中的运动损伤率,以便为高校科学地开展体育运动提出有效建议,帮助大学生合理地参与体育运动,做好安全防护,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才竞争十分激烈,社会生活格局呈现多元化,各行业极其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录用,而具备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最受器重。当然,在这“五项”之中,“体”是基础,只有身体健康,其他“四项”才能取得发展。这就要求学生重视体育运动,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深远意义。
(一)德育方面
体育运动具有严格的运动纪律和竞赛规程,可以参与者的规范行为,增强其爱国热情和协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二)智育方面
体育锻炼能使大脑得到放松和发育,让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中益智促学,帮助其在学习文化课方面更上一层楼。
(三)美育方面
观赏性直接体现了“体育之美”,所以大学生可以在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中获得美感,并在体育竞赛中创造美、表现美[1]。
(四)劳育方面
因为体育运动需要投入“体力”,面临各种艰难,并要掌握各种运动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观念。
一句话,体育运动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无可替代,只有学生认真锻炼,持之以恒,必然会获得更大益处,为其全面发展打下强健的身体基础。
三、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基本类型
(一)专项体育运动损伤
体育课堂时间较短,技能训练内容较多,实际操作也比较紧张,再加上严格的技能专项训练,极容易导致参与者的身体受到伤残。
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运动损伤主要包括:急性病变损伤;超负荷运动损伤;过度运动损伤;机械性运动损伤;组织病变损伤;骨架损伤和神经损伤。
在这些运动损伤中,急性病变损伤、组织病变损伤占了总受损害的50%以上,而对抗性强的篮球运动、足球运动等产生的运动损伤率也比较高[2]。简言之,体育运动损伤的轻重与否,都与运动竞技的激烈程度有关,运动的对抗性越激烈,运动损伤的概率就越高。当然,体育教师往往会在课中进行监督,大学生一般不会偷懒,都会使出全身力气,加大了对抗性的动作力度,极易造成动作粗野、冲击速度过大的操作,产生运动损伤的情况比比皆是。
(二)自由体育运动损伤
在学业负担重、就业压力大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采用自由运动的方式来减压,有的人喜欢跑步,有的人喜欢打球,还有的人喜欢参与冒险的登山运动。当然,自由体育运动很少有体育教师的监督,基本是大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的,约束力不强,以至于一些大学生在剧烈的运动中使出全身力气,不考虑安全问题,常常遇到或大或少的损伤,给身体各个部位带来了很多不适和伤残。
大体上讲,自由体育运动损伤主要涉及:关节扭伤;软组织挫伤;肌肉拉伤;皮肤拉伤和关节脱臼。
而较常发生的损伤类型则是关节扭伤[3]。不难发现,自由体育运动带来的损伤也不容忽视,即使没有组织监督,但也受到项目特点的影响,大学生会为兴趣而运动,热情高涨,甚至会乐得忘乎所以,一不小心,就会发生意外。
(三)竞赛体育运动损伤
高校大学生具有好竞技的心理特点,只有学校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很多体育爱好者都乐于参与其中,既为竞技而运动,又为锻炼身体而运动。一般来说,这种由高校组织起来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规模都比较大,不但有校内运动竞赛,又有校、校联合运动竞赛,参与者对集体荣誉非常看重,都会充分发挥个人的竞技能力。
如此一来,这种竞赛活动就带来了一连串的运动损伤,主要包括:关节扭转;肌肉牵扯;骨折和挫伤。
通常情况下,这类竞赛活动必然要决定输赢,双方队员之间竞争尤为激烈,再加上精神压力超乎寻常,难免会出现违法操作动作,促使他们采取危险的行为与对手进行博弈,增加了运动损伤的风险[4]。
四、造成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不到位
高校大学生的数量众多,体育运动组织多样,项目内容丰富多彩,只有做好体育管理工作,才能确保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得以安全开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普遍不重视体育运动的管理,没有从宏观上进行风险防范,导致大学生体育运动不断地出现伤残,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给大学生后期的体育运动带来了负面影响。在管理目标上,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只简单地认为组织了各种体育活动即可,完成教学任务似乎成了他们的终极目标,并没有认真评估大学生在运动中可能会出现的细节内容,未能科学地把控体育运动导致的肢体伤残问题。可见,高校的体育管理不到位,已经成了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突出因素。
(二)学生风险意识差
体育运动主要依靠人的肢体进行活动,而绝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有一定的规则,学生为了达到运动往往而奋不顾身,潜在的风险难以预料。其实,人们在风险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通过个人的警觉进行防控,即风险意识强的大学生一般很少出现运动损伤。纵观当前高校的体育运动伤残事件,要么是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不到位,要么是身体素质差,但更多是忽视了各类体育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对于不同的体育项目,若是大学生没有重视可能会出现风险的运动环节,就不会提高警惕,很容易因盲目操作而严重摔倒。
(三)场地器械不达标
体育运动的活动空间不可随意选择,而要科学规划,既包括各类运动项目必需的场地、器具,又涉及防护栏、标志牌、周围环境布置情况。如果学校没有为大学生提供这些运动条件,就会阻碍各项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更是引发体育运动损伤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目前来看,我国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素质教育也要求学校领导人加强学生的体育教育,校园逐渐充满了浓浓的体育文化,但是硬件设施还远远不够,突出体现为场地器械不达标的现象比比皆是。面对不完善的场地器械,学生没有兴趣参与体育运动,即使参与体育活动,运动风险也无处不在,直接造成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客观因素。
五、降低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率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高校领导的风险认知
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学科,体育课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室内理论课程较少,室外实践课程贯穿着体育教学的始终。室外体育活动是一种高强度的体力运动,大学生务必要拥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还要注重安全防护,以免发生运动损伤,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做好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防控工作。作为高校领导,一定要从宏观上研究大学生体育活动面临的种种风险,积极组织各位教练员进行风险评估,合理地拟定规避运动风险的良好方案。与此同时,+1YUvlqGrnbYTzsvuyKzr0aPixXJyx117+THi8e/FtU=高校领导务必要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参与专项体育风险认知教育活动,确保体育教师、专项教练和大学生把风险牢记于心,尽量安排人员定期检查体育活动范围之内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切断风险源头。
(二)实施科学的体育运动指导
对于不同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身体素质各不相同,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大相径庭,以至于学生的体育运动表现参差不齐,体育运动不达标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这些群体极易产生运动损伤。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防止运动损伤故事,体育教师要合理地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不断实施科学的体育运动指导。
一方面,体育老师必须亲自示范热身技法,指导大学生做好热身活动,运动量一定要根据本次体育运动的强度来安排,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气候,确保大学生的身体发出少量热汗为佳。
另一方面,在大学生进行剧烈运动之后,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各个身体器官也处于比较疲惫的状态,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指导大学生做好放松活动,以便让肌纵得到放松,迅速恢复身体各部位的器官机能[5]。
(三)确保大学生运动的适度性
持续降低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损伤率,一定要控制好大学生的运动强度,不可用力过猛,适宜即可。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损伤往往表现为急性损伤,主要由于参与者的身体对抗较为激烈,加重了体力的负担,特别是技术难度较大的球类运动中较为常见。所以,体育教师或专项教练员务必要坚持“人本理念”,把学生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认真观察大学生在体育场地上的活动情况,评估他们实施动作的力度,一旦超出预期的运动强度,就应及时制止,把运动损伤风险扼杀到萌芽状态。另外,在体育运动结束之后,体育教师和专项教练员都要对不合理的运动现象进行总结,并组织大学生进行动作适度性的解释和说明,明确禁止任何超过运动负荷的行为。
(四)培养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作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大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合理地分析个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从内心掂量自己所承受的运动负荷,有效规避不适宜自己的体育运动。
一方面,在体育课堂上,大学生要是发现运动项目的强度过大,而个人身体正好不舒服,决不硬撑着去挑战竞技性强烈的对抗项目;要是本人的某些身体部位还存在运动损伤,也要量力而行,尽量选择简单的体育项目,以便减少运动量,防止运动损伤的加剧。
另一方面,学校要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生命安全教育培训,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鼓励他们认真学习运动损伤防范知识,严格遵照体育安全规则参与体育活动,避免一切运动损伤的发生[6]。
(五)完善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
高校要提供优质的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大学生才能安全地运动,进而促进大学体育运动事业的蓬勃发展。
其一,高校要建立健全的体育运动器械管理制度,定期保养、检查、维护体育器材,排除一切安全隐患,以免大学生产生恐惧心理而影响运动效果。
其二,高校要及时更新破损的运动场地,修补不完整的场地,引入先进的优质器材,同时更换个人防护性运动用具,确保大学生的健康和卫生。
其三,针对一些标识不清晰的体育场地防护围栏,高校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更换,并且建设新的场地和围栏,从而满足不断出现的新型体育项目运动的需求。
唯有把这些工作做好,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地为大学生的体育运动服务,防范运动损伤事故。
六、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尤其是网络时代久坐于电脑前的莘莘学子更应当加强体育锻炼。与此同时,大学生既要应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又要承受择业的精神痛苦,若是没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很容易走向崩溃的边缘。令人欣慰的是,高校越来越重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坚定地扬帆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校园体育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有效保障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不过,在体育课堂教学优化的同时,高校更要保证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安全,加强体育锻炼中的安全防范,做好预防和治疗大学生体育伤害的工作。作为大学生,无论是在专项运动,还是竞赛运动,都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正确的运动技法参与各类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降低运动损伤率。
参考文献:
[1]杨桂其,史传华,朱小军等.大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11):176+171.DOI:10.16730/j.cnki.61-1019/g8.2018.11.121.
[2]唐嘉,高毅.体育运动损伤成因及皮革防护用品的应用探究[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3,33(05):112.
[3]殷瑞.大学生体育运动与康复训练方法探究——评《大学体育运动与康复训练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09):145.
[4]张生海.对针对性热身操减少青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C]//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西部体育研究——甘肃省体育科学学会2023年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二).[出版者不详],2023:3.DOI:10.26914/c.cnkihy.2023.033429.
[5]肖仕才,崔旭光,张兵兵.高校体操专项研究生的损伤致因及预防策略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为例[C]//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陕西省学生体育协会,西安体育学院.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一).[出版者不详],2023:5.DOI:10.26914/ c.cnkihy.2023.016766.
[6]张凯鲜.关于大学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6):23-24.DOI:10.16655/ j.cnki.2095-2813.2019.2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