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乐趣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自主训练的兴趣培养

2024-12-04 00:00:00符超翔
体育风尚 2024年14期

摘要:体育运动对学生成长具有显著作用,不仅能促进身心健康,还能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然而,当前学生普遍缺乏运动兴趣,原因包括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和学生对体育认知的不足。在体育教学中,应强调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帮助他们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收获丰富体验。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生成长;运动兴趣;教学方法;团队合作与沟通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体教融合背景下海南高校体育教学中自主学习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Hnjgzc2023-93。

一、引言

运动兴趣是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力,当他们对某项运动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更加愿意主动参与,会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是被动地应付或逃避,这种主动性不仅有助于运动技能的迅速提高,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持续运动和自主探索的好习惯。除此之外,真正的兴趣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运动中的挫折,面对技能的瓶颈或失败的体验,兴趣可以作为情感的缓冲,使他们更容易维持积极的态度,从而更快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并进行自我调整。

正因如此,兴趣之于学生而言是尤其关键的驱动力量,在体育教学中强调运动兴趣的培养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主观意愿,产生自主运动的自觉,使其通过由兴趣引导的自主训练,与其他有类似兴趣的同伴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最终收获身心双层面的丰富体验。

二、体育运动之于当代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分析

(一)实现青年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阶段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在电子产品所制造的虚拟世界中释放压力,但过度沉迷游戏不但会使身体健康出现诸多潜在风险,也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对青少年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此背景下,体育运动就能够成为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帮助青少年保持身体活跃,强化身体机能,规律地运动也可以促进心肺功能,增强骨骼和肌肉强度,有效预防青春期常见的驼背、近视问题[1]。与此同时,当孩子们沉浸于体育活动时,他们的大脑就会释放内啡肽,一种可以帮助他们放松、减轻压力和焦虑感的化学物质,一扫消极情绪,使他们更容易走出学业和人际关系中的挫折,形成更加坚韧的品质。

(二)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体育运动的种类十分丰富,慢跑、跳绳等单人运动能够满足个人的锻炼需求,诸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团队运动则能够在满足运动需求的基础上,为孩子们的沟通互动提供绝佳的机遇。这类团队运动往往要求每位队员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紧密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比赛中胜出,适当的竞争环境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竞争意识与拼搏精神,在胜负欲、体验感的驱动之下,他们的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将会取得成长,这份经验也将支撑他们掌握与不同背景、性格的人共事的技巧,让他们更容易适应并克服未来职业生涯中的诸多挑战[2]。需要注意的是,在团队合作的表层活动之下,团队运动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结识同龄伙伴的机会,真正地为他们的青春活力与纯洁友情找到一个好的归宿。

(三)提升青少年的自我管理能力

体育运动为青少年搭建了一个真实且直接的平台,允许他们深刻体验成功与失败,无悔地释放青春的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在场上勇敢尝试,尽管有时会面临失败,但这从未阻止他们再次站起来并持续努力。这样的经历极大地提升了青年们的韧性与勇气,使他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使面临巨大的困难和压力,也绝不能轻言放弃。这种精神也终将被带出运动场,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成为他们面对生活各种挑战时的动力。

与此同时,每一次与队友的互动、每一场的决策都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譬如:一名学生在打篮球时可能会发现自己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尤为出色;抑或在团队协作中,发现自己有领导的天赋,这种“发现”也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勇敢、更加自信、更加乐观,为其成长带来关键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也会教会他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无论面对球场上的失败还是生活中的冲突,他们都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化挫折为动力,以更冷静的方法加以应对[3]。

三、当代学生缺乏运动兴趣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传统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

从现实情况来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运动技能和动作技巧的传授,对学生真实收获的运动体验与个人兴趣缺乏关注。在这种情况之下,体育课堂变成了重复运动动作的“训练场”,失去了发掘学生运动潜能的功能,自然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试想当一位热爱足球的学生,因其某个动作的规范性并未达到教师的要求而被批评,他对足球的兴趣还会如过去那般浓厚吗?过多的负面评价只会压制学生的天性,使他们逐步丧失对运动的热爱,再者,这种过分强调“标准化”的教学方法本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体育运动真正的乐趣消磨殆尽[4]。至于评价体系,传统的评分标准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最终体育考核的成绩上,这也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很可能被教师所忽视,当自己的努力与热情得不到肯定时,学生自然也就会选择放弃,对体育运动心生抵触情绪。

(二)学生自身对体育的认知不足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电子产品似乎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的“童年伴侣”,他们生长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夹缝”之中,电子产品为他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他们自然难以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从而逐渐丧失了对真实运动的兴趣和激情。许多学生宁愿终日沉浸于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体验那里的冒险与成就,也不愿意走出大门哪怕一步,去体验现实运动带来的激情与满足[5]。与此同时,现阶段过分追求学习成绩的畸形教育环境,也使得体育在许多学生和家长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即便课业压力日益增大,学生和家长仍然会认为,相较于伏案学习,体育运动更像是一种“消遣”,而非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内容。总体来看,正是由于学生本就对体育运动缺乏认知,不能够理解与运动所带来的快乐,才会更青睐于选择“成本更低”的电子游戏。

(三)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

除了学生主体与校方教育的问题以外,来自家庭的观念和态度在学生运动兴趣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倘若家长本身对体育运动就存在极大的意见,抑或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对运动呈现出轻视的态度,就很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体育的态度[6]。比如:有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在运动中受伤,就会限制他们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再者部分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课业成绩,宁愿将孩子“关起来”整日做题,也不愿意为孩子提供进行运动的机会,种种错误做法都会致使学生对体育运动丧失兴趣。

从宏观背景来看,在当代社会环境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演进,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在户外自由运动的空间,城市中分布相对密集的小区或街道,往往缺乏足够的开放空间,倘若学生们对游泳、排球、保龄球等场地要求较高的运动感兴趣,现实环境也不支持其自由活动,这也就使许多学生从小就与体育运动渐行渐远,体育运动也逐渐淡出了他们的生活。

四、体育运动兴趣激发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自主训练的现实策略

(一)了解学生的兴趣,落实差异化教学策略

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的学习兴趣、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因而以兴趣为动力的体育教学就要抓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点,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所在和运动技能水平,最终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这也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与学生交流,抑或通过问卷、面谈或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活动,掌握采用何种训练方式才能使他们保持兴趣。

从组织形式来看,有些学生更喜欢团队运动,而有些学生则对独立的技能训练更为感兴趣,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教师才能设计出更贴近学生之间差异的训练计划,使他们在体育课堂上收获更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7]。

从运动类别来看,有些学生喜欢篮球,有些学生则对羽毛球情有独钟,在发现学生对羽毛球有浓厚兴趣后,教师不仅可以组织专项技能训练,还可以引入羽毛球的历史、名将技巧点评、国际大赛赛事分析等一系列具有趣味性的内容,一改传统体育课堂的严肃氛围,真正地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并真正喜欢上羽毛球运动。

(二)强调独立探索,打造自主训练环境

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是他们自主学习和创新思考的基石,尤其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这一能力至关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导师,更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教师不能选择单纯的、独立的示范、指导等传统教学方式,与之相反的是,应当采用更具启发意义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真正能够规划自己的训练。这种教学策略不但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们明白,每个问题都有多种解决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开展学习的最终目标。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逐步掌握运动技能,更学到了与人合作、思考问题、实践探索和分析总结的方法与技巧,使这些技能能够在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8]。正因如此,以运动兴趣为先导的自主训练策略的难点就在于,将僵化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结果”,转化为能够真正满足学生实际所需、兴趣所在的“过程”,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参与,削弱考评、指导等机制为其带来的心理压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他们的兴趣转化为开展自主训练的动力。

(三)优化正向反馈,提升自主训练效能

能力训练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此处的能力不仅包含了对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因而教师就要削弱自己的主导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的体验提供帮助。在此过程中,正向的鼓励对于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他们在自主训练中遇到困难时,来自老师的肯定或鼓励,往往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使其重新振作,对后续的训练报以更加强烈的热情。当学生在运动中有所突破时,倘若得到教师的认可,他们的自信心也会随之提升,学生也会更加愿意挑战更高难度的训练。

跳绳训练为例,跳绳不仅是一项常见运动,还是一种提升学生肢体协调性、节奏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自主与兴趣的大前提下,跳绳运动能够成为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处于交界处的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训练成果,更为同学之间的技巧交流、经验分享和情感互动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同伴的视频,掌握新的技巧,也可以在评论中分享自己的心得,形成互相鼓励、相互帮助的友好氛围,将体育运动所培养的友爱精神转换为自主训练的动力。

总而言之,当代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相互独立的“教”和“学”,而是强调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激励的合作过程,以兴趣、自主为前提所设计的各种训练任务,所安排的各项活动,就会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正向情绪价值,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自我蜕变,成为对体育有兴趣、身体健康、意志坚定、乐观积极的新青年。

五、结语

正所谓“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我国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针对当代学生沉迷电子游戏,忽视体育锻炼的普遍现象,现阶段体育教育工作应当积极探索改革措施,以学生们的兴趣化作运动教育的核心驱动力,了解学生的兴趣,落实差异化教学策略;强调独立探索,打造自主训练环境;优化正向反馈,提升自主训练效能,打造趣味课堂调动他们的运动积极性,实现学生运动训练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梁宏志.初中体育教学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培养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2(29):37-39.

[2]王建莉.开展花样跳绳活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J].体育画报,2022(14):199-200,202.

[3]白胜超,姚辉波,郝霖霖,等.社会分层视域下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学校因素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5):49-56.

[4]弓剑.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高校体育篮球教学策略——评《高校篮球运动开展研究与教学创新》[J].皮革科学与工程,2022,32(5):后插2-后插3.

[5]杨炳炎.创新能力培育为导向的初中"定向越野"特色课程研究[J].体育师友,2022,45(4):64-67.

[6]鄢力.农村小学中年级段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培养[J].电脑爱好者(普及版),2021(4):470.

[7]王玉华.建设体育拓展课程——校园定向运动对发展中小学生体育运动兴趣的探析[J].文渊(小学版),2021(9):3499-3500.

[8]孙谦.浅谈小学体育运动兴趣培养和习惯养成的方法探究[J].网羽世界,2021(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