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语言表达,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意见,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之一。新课改的推进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的同时,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语言表达能力。文章尝试运用迭代思维打开培养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的新视角。
【关键词】学生语言表达 个性化语言表达 迭代思维
一、学生语言表达的平面化现象
案例一:一场作文比赛后,教师都能在阅卷中看到了无数相似甚至相同的表达,一遇到悲伤的事就是“伤心欲绝”;一受到表扬心里都是“乐滋滋”;一碰到高兴的事都是“笑得眼泪流出来”;一着急都是“好比热锅上的蚂蚁”……教师们都哭笑不得地调侃:这“多胞胎”的心灵感应真是了不得。
案例二:说到作文选材,写到坚持,80%左右的学生选择写学自行车;写到母爱,90%左右的学生都会写到生病了妈妈照顾自己;写助人为乐的事,很多学生会写捡到钱,或推车子,或让位子;等等。甚至,很多时候,一个命题出来,教师都能猜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教师得不到期待的结果,更没有惊喜。
学生的语言不够精彩,内容空洞,缺乏真情流露;学生的语言让每篇文章无论从身高、体重都像是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像从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这些让人感受到事情的无趣性、内容的单一性的语言表达,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普遍的学生语言表达的模板化现象。
二、迭代思维的含义
迭代思维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简单地讲,迭代思维就是在一次次的否定中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在调整的过程中总结提高、改进提升,不断完善的过程。它与传统创新思维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专注于细微变化的迭代创新。对于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来说,迭代思维给予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的语言不需要尽善尽美,可以有不足,可以不断地在应用中尝试,在尝试中不断地修改,是一个再尝试、再修改的反复过程。
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个性化的策略
(一)基于学生个性表达生发点的不断尝试
1.角色体验中开启个性尝试
维果茨基认为,教育需要借助学生心理的“中介”或“折射”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进入自己向往的角色体验中,必须拥有真实的内心体验。在角色体验中充当好“中介”,在文本重新内化的过程中才会有“折射”效应。学生一旦进入角色体验,就会很自然地打开自己的心扉,在自己的语言储蓄中留下具体的语言素材,储存属于自己的个性特色。
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应如何带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利用“读—演”的形式,对学习内容进行语言内化的创造性的独特处理。如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时,学生充当小天文学家,以“探秘火星”为主题,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展开讨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带着疑问,学生学得既有趣又深入。
2.意外创造中生成个性尝试
教师在课堂上都期望学生的表达都能有亮点,这是学生思维的亮点,同时也是课堂亮点,或者可以说是每位教师都期望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的意外创造点。这些创造点由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意外生成,而教师必须善于抓住这些意外的出现,用最巧妙的方式让这种意外的生成资源推进整个教学进程,让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最自然。
如在讲授《猎人海力布》这一神话故事时,面对复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作了如下处理:首先让学生简单说说这个故事,接着让学生特别关注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最后在学生全面熟悉情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龙王的女儿、乡亲、石头海力布中选择一个角色,以他们的口吻讲述一个片段。因为是从不同的人物角度去体会人物心理,所以这里不同的人物心理给学生在复述时创造性地生成提供了条件。
3.想象激发中焕发个性尝试
想象,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能量巨大的法宝。教师需要课前精心预设和准备,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发挥想象,时而成为学生思考的疏通者,时而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甚至成为学生智慧的引路人。
如《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写下的,他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文章表达了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从而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如何让学生理解苏轼的这份自慰、自解呢?围绕“闲人”二字理解作者的心境就如眼前看到的景色“月色空明”?
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请记住这一时间。你是当官的,正三品,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个时间,月亮肯定到过你家,你记得这一天吗?为什么?
生1:不记得。因为我正忙着处理手下人上交的一些文件。
师:是啊,你不记得!那么你呢?你是做生意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个时间,月亮肯定到过你家,你记得这一天吗?为什么?
生2:不记得。因为我正在家里算账,看看当天的盈利呢。
师:你们都不记得,但有一个人记得那么清楚,他就是—
……
(二)基于学生个性表达反馈的不断推敲
1.不同磨炼个性
创造性的表达,应该成为课堂上的一个语言训练点,也可以是课后的一个写话延伸。这些训练点都应该来源于生活,并融入学生的思考观察中。教师要做的就是用敏锐的洞察力,用发散性思维,去发现各种活动中蕴含的不同刺激点,为学生搭建活动与语言表达的桥梁,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听,“璀璨童声”开始了,学生每人一部手机自由地抓拍选手的瞬间,去揣测,去推测,去想象,用尽自己的气力去描绘自己捕抓的画面。有的学生看到了舞台上选手的光芒:“她是带着光环的,声音赋予了她魔力,一举手一抬足都带着光晕。”有的学生捕捉到了选手的个性:“静静地站立,轻轻地吟唱,不用高声,自成一派。”
2.想象丰满个性
教师应尽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想象力和想象氛围的良好环境。教师可以从一个字、一个词开始训练,或是一个图形,或是借助一首小诗,启发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语言能力全面得到发展。
“夏天是什么?”学生脱口而出:夏天是一点点融化的雪糕,夏天是妈妈辅导作业时的脸;夏天是被爸爸痛打的屁股,夏天是……夏天在学生的心中都是身边的人或物,教师在这些人和物中找到了相似点,这些相似点让人觉得学生叙述的这些画面与夏天是那么吻合。
3.幻想催发个性
幻想能够打开学生另一个缤纷世界。对于未来,学生也会拥有无限的期许。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教师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即侧面思、反面思、局部思、整体思、发散思、聚焦思,最大限度地去拓展具有张力的思维空间,让语言变得精彩纷呈。总之,表达是开放的,是发散的,是鲜活的。
在“二十年后的自己”一文中,学生尽情展现了自己的愿望,事业有成的:二十年后,我已经是个成功有为的律师。尽管忙碌,但我的工作得到那么多人的认可,人生价值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平凡幸福的:二十年后,早上平平凡凡的日子显得那么忙碌,我准备送孩子上学……我们还一起拿起画笔勾勒出自己二十年后的模样,一笔笔地书写,一点点地描绘。
(三)基于学生个性表达绽放点的不断需求
1.“直觉”触发个性
通过一个事件,引发学生不同的思考问题的角度。角度又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语言世界。当然这些“触发”需要学生的敏感性,是需要长期培育与训练的,这些训练就是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开发和提升的过程。在自然中,我们常常要让手长上眼睛,让鼻子拥有画画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停驻于某点,不断地刺激各种感官,用尽方法把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内化进自己的心灵。
冬天里的雪在江南本就稀少,难得一见的大雪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有的学生跑进操场上极速地奔跑,有的学生忍不住伸出手去触摸飘动的雪花,有的学生甚至伸出舌头去尝尝雪的味道……于是,一样的雪在不同的学生眼中有了不一样的形态:雪是那顽皮的精灵,你看它在我周围飞舞着,时而远离时而接近;雪像白糖却没有味道,只有冰凉冰凉的感受,好像夏日吃的冰激凌……
2.“对话”激发个性
“对话”的上场就是为了自我对话的表达、展现。通过“对话”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内心倾诉,展现自己“同”又“不同”的个性语言,与不同的人物对话,与不同时代的人物对话,甚至与不同的年代对话。学生在一次次的“对话”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思想的光辉,激发了言语的智慧。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各有各的性格特点,教师带领学生揣摩不同的人物性格,传达出不同的人物语气,还让学生把目光转向自己周围的人,用匹配人物性格的语言来描述一个劝架的场景:……啊哟哟,就那小个子带着那点儿小生气,还敢往前冲,多多少少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但效果甚微啊!老大一出场完全就不一样了,一声“住手”就让两人愣了神,眼光所到之处也让周围人都住了嘴……
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让学生个性化语言表达经历一个从“1”到“N”的迭代创新,也就是让学生学会围绕一个点不断深入,去发掘,去探索,去赏析,去品味,让学生养成主动与文本与时代进行精神对话的习惯。迭代思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富有自己个性的语言磁场,在这个磁场中,学生获取新的语言信息,融入新的语言材料,逐步提升个性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及前瞻[J].语文建设,2006(3).
[2]吕岩.抓住个性语言 彰显语文魅力[J].江苏教育,2012(10).
[3]潘涌.积极语用:从接受本位到表达本位[J].语文建设,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