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素养导向,创新作业设计

2024-12-04 00:00柳玥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4年11期

【摘 要】“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升语文作业的设计质量就成为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有效的语文作业应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打破旧有模式,巧妙运用“三单”;紧扣语文要素,设计实践性、趣味性、分层性作业,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核心素养

一直以来,作业都是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它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双减”政策对作业提出了进一步要求,要求全面减少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说明在“双减”背景下,作业不仅是一个巩固知识、提高成绩的工具,它更应发挥为学生减压增效的作用,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新思考新时期作业的价值功能,设计精简高效的语文作业,让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一、打破旧有模式,巧妙运用“三单”

在传统教学中,作业的功能是检测、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且作业往往指课后作业,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重复机械,常以大量重复的训练和抄写为主。这样的作业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难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新时期作业应跳出“机械重复”的怪圈,要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作业不应仅仅是在课后对学生学习的检测,更应该覆盖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要关注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是否有真正地学习。因此,在布置语文作业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课前预习单、随堂练习单和课后巩固单,通过“三单”督促学生学习,助力学生素养的真正提升。

(一)搭设支架,促进深入学习

“预习”是指学生事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的内容。传统的预习作业往往就是读一读课文、画一画词语、查一查不懂的生字词。这样的预习作业缺少挑战和乐趣,难以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预习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正式开启之前的活动,应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并为后续的学习搭设支架,一张有效的“课前预习单”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设计了如下课前预习单(图1):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故事,图1预习单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童话故事,明确童话的体裁,唤醒了他们原有的认知经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何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就成为预习单的重点。三个小问题围绕课文和课后练习题展开,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第二大题的第1小题,让学生查找安徒生的资料,训练了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认真预习的学生也会借此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作好铺垫。第3小题借助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梳理了小女孩擦亮火柴的次数和看到的景象。这一题训练了学生自主提取信息的能力,并用圈画、标注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

因此,有效的预习作业绝不是单纯的读读写写。教师在备课时,就可以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思考哪些重要问题可以前置,把问题放到预习单中,以学习支架形式部分呈现出来,让重要的学习内容提前呈现,促进后续的深入学习。

(二)随堂练习,力求当堂掌握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其实就是在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教师应适当留白,将作业融入课堂。有效的随堂练习也有助于学习过程的进一步开展。下面以《纸的发明》一课为例。

《纸的发明》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课后的两道练习题也精准地指向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如图2“随堂练习单”立足于课后练习题,运用了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关键信息,明确纸的发明过程,也使语文要素在作业中真正落地。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这其实与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本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板块中,有让学生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的要求,这其实也是训练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也可以设计如下练习(图3)。

(三)及时巩固,拓展作业外延

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及时地巩固和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常规的字词巩固作业,教师也要通过课后作业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在作业实践中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小练笔”作业就有利于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第2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丰富的语言描写了荷花不同的样子,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仿照课文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通过作业反馈,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写法,并准确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写出了植物的不同姿态。

二、紧扣语文要素,丰富作业内容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单元结构体系是“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组合,“语文要素”体现在各单元导语页或课后练习题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技能和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因此,新时期的语文作业要立足于核心素养,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为了更好地发挥作业应有的作用,教师应适当调整作业设计思路,丰富作业内容,做到“增质”不“增量”。

(一)联系生活,设计综合实践作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单一的书面作业无法很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适当地布置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该单元的单元导语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语文要素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教师便可以围绕“传统节日”这个大主题来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图4)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器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建立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师只要基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将教材与生活有机结合,设计出各种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作业,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延伸广度,设计趣味性作业

传统的语文作业离不开重复机械地听、说、读、写,这样的作业做得多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丧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性作业,不断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语文学习的新鲜感。

以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呈现了一幅幅秋天的画卷,“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理解词语的方法,这一语文要素旨在巩固已学方法的同时,着力引导学生尝试发现、梳理、运用、总结更多理解词语的方法。单纯地读读记记有些枯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来理解词语,比一比谁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围绕“秋天”这个大主题,教师可以设计三项大活动—“画画,秋天的颜色”“听听,秋天的声音”“品品,秋天的味道”。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教师把课堂延伸到大自然中,通过一系列趣味性作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真切地感受秋天。这些趣味性活动,其实也为本单D0xA2du3uSH2E92YFsbwMWkrcmK/YsA03vEORVrvE0s=元另一个语文要素“学习写日记”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三)关注差异,设计分层作业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学生的生活环境、能力水平和知识基础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以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分层作业:

A.完成练习单上的内容(练习生字词)。

B.结合课文《赵州桥》,请你画一画赵州桥的简图,填写有关赵州桥的资料卡。

C.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请你向游客介绍赵州桥。

这三类作业指向学生不同的能力发展。其中A是必做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其他两项不同形式的作业,这样,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这三项作业有重叠部分,但绝不是单纯机械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针对性和梯度。设计分层作业,给了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在对作业进行评价时,教师也要多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挑战更高层次的作业,不断实现能力突破。

作业是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提高作业的设计质量,通过作业帮助学生减负增效,让作业发挥其真正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在语文道路上茁壮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月芬.作业设计能力:未被重视的质量提升途径[J].人民教育,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