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高三复习策略是先复习基础和主干知识,再用专题、微专题深化主干知识,最后采用题海战术。这样的复习策略看似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实则效率不高,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难以应对全新高考题中的复杂情境。“再情境化”就是以某一主题整合情境素材,结合“一镜到底”策略重新编排设计问题,在新情境的问题链中不断建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真题说明
2018年全国高考地理Ⅰ卷第37题为真实的生活实践情境,题干描述了扎龙湿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重点考查水循环的过程与地理意义。因此,在复习水平衡原理与应用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本题作为情境材料,根据教学需要,对情境材料进行取舍并补充新的情境材料,重新设置问题链,也就是再情境化,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二、真题情境再情境化教学过程设计
“探秘扎龙湿地”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材料来源
导入播放视频:湿地之美如诗如画的扎龙湿地激起学生求知欲望。“黑龙江发布”:湿地之美
任务1:描述区域气候特征根据东北地区年均温、年降水量图,描述扎龙湿地所在区域的气候特征。掌握区域定位和气候特征描述方法。教材图片
任务2:分析湿地面积相对稳定的原因材料一:扎龙湿地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419mm,多年年平均蒸发量为1307.7mm,多年来面积保持相对稳定。扎龙湿地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从水平衡角度,分析扎龙湿地面积相对稳定的原因。用真实数字设疑引出主题——水平衡并回顾水平衡原理。网络
过渡:地质历史时期扎龙湿地所处地区的水量关系如何?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材料来源
任务3:
分析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及造成的气候变化材料二: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从历史时期到现在,扎龙湿地的气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从时空演变的角度分阶段分析扎龙湿地形成先后的水量关系。2018年全国高考地理Ⅰ卷第37题
过渡:湿地环境的自然演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人类活动加剧了这个过程。
任务4:分析芦苇面积减少的原因材料三:扎龙湿地在21世纪初受到干旱、火灾等影响,及乌裕尔河上游对森林过度采伐,大量修建水利等工程,扎龙湿地面积明显减少。材料四:芦苇一般生长在地下水位埋深较小的区域及浅水区,现在扎龙湿地芦苇面积减少。根据材料三、四,从水平衡的角度,分析扎龙湿地芦苇面积减少的原因。用典型植被变化考查学生是否会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和冲淤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湖北省科学技术馆“水边的风景——芦苇”
过渡:芦苇面积减少的同时,湿地的另一种植物碱蓬面积在增加。
任务5:分析植被演替过程、含盐量的变化和未来的演化趋势材料五:碱蓬是盐碱地的指示性植物,在扎龙湿地地势较高的地方有大面积的碱蓬分布。
(1)说明图中扎龙湿地植被演替过程。
(2)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如果持续保持现状,推测扎龙湿地未来的演化趋势。
训练学生从发展变化视角分析植被的变化,培养学生用动态时空思维分析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
总结
提升维持湿地水量平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渗透人地协调观,点明人地和谐相处的道理。
练习2017年全国高考地理Ⅰ卷选择题第6、7题
检测是否掌握水平衡分析方法。
三、总结与反思
1.创新点。
从高考题出发,并对高考题进行改编拓展,运用“一镜到底”策略,采用“主题式+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2.建议。
学生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不断提升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