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活动中建构

2024-12-04 00:00:00刘维倩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4年10期

地理实践活动是由地理学科本质决定的活动,是以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教师的引导、启发为主的,对客观世界进行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发展核心素养的学习活动。建构主义理论诞生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理论,其后经过科尔伯格、斯滕伯格等人的不断完善,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理论主要有四大观点,即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其中,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建构性,往往是个体迁移自身已有认知,主动分析、检验、批判新信息,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学习观强调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学生观强调学生自身已有经验是新知识的增长点。教师观认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已有经验,指导其处理、转化知识,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由此可见,地理实践活动与建构主义理论相契合。对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着力实施地理实践活动。

一、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建构内容

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施地理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建构的支撑。地理教学资源多种多样,如教材内容、乡土资源、网络教育资源等。高中地理教师应当以地理核心内容为依据,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丰富建构内容。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时,关于国内人口迁移,介绍了改革开放前后人口迁移情况。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村人口涌向城镇。因此,教师可打破教材限制,以现实生活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搜集、整理本市农民工进城的相关信息。面对大量信息,教师鼓励学生讨论农民工进城的影响。由此可见,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催生了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在体验活动时,迁移已有认知,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由此强化认知,自然而然地增强区域认知能力,提升地理实践力。

二、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建构力度

地理实践活动有两大类,即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效组织这两类实践活动,便于深化建构力度,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建构。教师应当根据地理教学需要,组织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1.组织开展课内实践活动。

课内实践活动包括地理实验、角色扮演、辩论活动等。开展课内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意义建构的机会,获得良好的发展。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综合多样方法组织开展课内实践活动。

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目标为描述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布局原则,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同观、地理实践力。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二: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基于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市新技术开发区路在何方”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时,教师前置课堂,引导学生参观、调查本市新技术开发区的现状,了解工业发展前景。在活动中,学生使用多样方法获取丰富的信息,做好课堂学习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创设生活情境,并以此为基础,联系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或任务,促使学生思考、讨论,如:开发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怎样?自然环境如何?区内的企业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等等。之后,教师鼓励学生与小组成员合作分析本市开发区工业发展问题,就此设计规划方案。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贯穿始终。学生迁移已有认知,不断地分析、解决问题,实现了有意义建构,扎实掌握工业区位因素的相关内容,发展了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等,实现了教学目标。

2.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地理考察、地理观测、地理调查、制作模型与绘图等。课外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迁移认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为依据,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例如,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判读等高线地形图,积累了一定的认知。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制作模型、绘图。在活动中,教师提出三个问题:是否可以用沙盘将平面图(由教师提供)转变为立体图?是否可以将废旧的塑料瓶制作为洒水器,确定分(集)水线与山脊、山谷的关系?一般会选择在地形图中的什么位置修建公路、瞭望台?在三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投身课外实践活动中。在体验活动中,他们迁移已有地理认知,灵活操作沙盘、废旧塑料瓶、橡皮等材料,自制地理模型,借此直观地展现地理认知,增强理解。

三、融入实践评价,增强建构效果

地理实践活动评价应当是对学生有意义建构的评价。参加地理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此过程是融入多元评价的切入点。简言之,在学生体验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融入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学生一起多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继而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深入发展,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基于此,教师应当以地理实践活动过程为切入点,融入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托地理实践活动,不断地向学生发问。学生迁移认知,思考、解答问题。教师倾听学生的答案。对于正确答案,教师给予赞赏;对于错误答案,教师不断追问。教师的种种做法,正是在进行即时评价。在评价的作用下,学生了解自身的课堂认知情况,查漏补缺。同时,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不断地与小组成员合作。于是,教师把握时机,引导学生互相关注彼此。在合作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观察情况,填写生生互评表,为组员打分。在生生互评的助力下,大部分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自身的合作能力发展情况,自觉地扬长避短,为积极体验地理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在活动后,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活动方案,自主反思,由此进一步完善自我。

总之,地理实践活动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实践诠释。学生在体验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发挥自主性,迁移已有认知,使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实现有意义建构,发展核心素养。由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善用不同的课程资源,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实际教学需要,组织开展课内实践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体验,展现自我,融入多元评价,进一步推动地理实践活动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借此使学生“生成”新知,发展地理核心素养,增强地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