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提出和落实,高中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从而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笔者在本文详细讲述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审辩思维的措施,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
审辩思维即批判性思维。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时候,他们就能够自行感悟出历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对于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从而强化他们的历史观察力和辨识度,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深入分析历史教材,发展和拓展学生的思维
高中历史教材涉及内容较多,综合性极强。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开展跨文化教学,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为审辩思维的培养打好基础。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教学为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知道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地位。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师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传播入手,引导学生根据当时的思想、背景和社会发展情况对十月革命进行分析。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对俄国十月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怎样的条件?利用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回顾以往学习到的旧知识,并能够通过旧知识的引导,丰富教学内容,以此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十月革命的认识和了解。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为他们审辩思维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实行问题引领,促进思维灵敏度的提升
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内容设置一些启发性问题,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长此以往,便会形成良好的审辩思维。
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8课《辛亥革命》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兴起过程,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请你分析爆发辛亥革命的根本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提出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讨论,能够利用教材内容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随后,教师可以再提出一个更为深入的问题:当你处在孙中山先生那个时代,你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利用这样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灵敏度。
三、开展思维训练,促进审辩思维的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能够使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活动,从而为他们审辩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以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从全球史观审视新航路开辟,从而理解新航路开辟的重大意义。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麦哲伦环游历险记》的电影片段。在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对当时欧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学生给出答案之后,教师可以从他们的答案中提取出主题,引导他们对新航路开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审辩思维,也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审辩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对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思想品质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就要针对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先从历史教材出发,扩展学生思维的广度。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设置相应的历史问题,以提升他们的思维灵敏度。最后,利用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审辩思维的形成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