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不断发展自身素质,促使学生养成客观看待历史的态度,并学会结合史料正确认识历史。
一、培育史料实证素养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对历史再次进行学习和认知,加深对历史现象的了解程度,进而有效推动学生历史思维的养成。并且,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各种教学活动。这样就可以打造内容丰富的历史课堂,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让学生以更加多元化的视角去分析历史,让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加活跃。
2.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很少注重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认识历史,加深对历史时空的认知,有效推动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注重学生历史解释素养以及历史解释能力的培育,让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去了解历史事件中的细节,促进学生证据意识、辨析意识的形成,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1.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历史有着反复性、复杂性的特征。所以,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对历史事件间的联系有着更清楚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呈现《戊戌政变记》《孔子改制考》等历史资料,然后再向学生提出疑问:康有为怎样为自己的变法进行辩护?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会对戊戌变法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知晓维新派的思想理念与当时主流观念存在的不同,进而让学生看到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与不足之处,带领学生深刻领悟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关联性。
2.传授信息获取方法。
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根据历史资料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进而得出更加客观的历史结论的一种能力。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就要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历史资料的辨析。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资料当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分类,进而促进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历史资料,比如历史档案、照片、口述史料等,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其他成员一起对这些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样,学生就能从这些史料当中知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进而对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进行总结,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史料搜集能力的提升。
3.积极讨论验证史料。
史料是人们解读历史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受到记录者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学生在运用史料解读历史时,必须学会结合多项史料进行验证,同时也需要与同学共同讨论,从多个角度对史料进行验证和解析,进而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加系统地记录和分析历史。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教材中的史料进行阅读和分析。比如,对于“焚书坑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史记》中记载的内容“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但在司马迁看来,秦始皇坑杀的主要是一些坑蒙拐骗的术士,并没有将上万术士“全部杀灭”。基于这种观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结论,锻炼学生思维逻辑的同时,还能让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明确培育历史核心素养对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灵活应用史料,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史料实证素养,让学生形成客观看待历史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