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地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与实际生活及自然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微专题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设置学习情境,这不仅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方法,也能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后续高难度问题的解答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地球表面形态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探究地表形态”为微专题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地貌景观图片,如侵蚀地貌、堆积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对这些不同的地貌特征展开讨论,并且让学生思考这些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真实的自然景观图片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感受。网络上有很多地质学家拍摄的地理短视频、地理纪录片等,教师也可以将其作为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能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自然地理现象形成的动态过程,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且深刻了解地表自然景观以及地表形态的形成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二、运用微课,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有些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大气运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气压带、风带的内容较为抽象,并且联系的知识点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利用微专题进行重点教学。通过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这一全球性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探讨背后隐含的自然地理原理。
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可以融入微课设计问题: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以对此展开思考,也可以结合教材逐步探究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二分二至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让学生联系新旧知识展开系统性思考,从而得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怎样影响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的。微课的运用能够激活学生思维,也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高中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将社会实践与地理教学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并且对于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也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微专题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人口与地理环境的相关内容时,可以设计“人口对地理环境影响”微专题。在微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了解区域人口情况的实践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走访、调查、拍照取证、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区域内人口现状以及过去人口迁移的状况,结合课本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含义,列举人口迁移的实例。在本次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以及所收集到的资料相整合,进行资源共享,共同探究人类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这样,不仅能实现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也能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所以,在微专题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创设多元化的情境,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