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深度融合,这样,能丰富历史信息源、开阔历史视野、突出教学重难点、变革传统教学思维,进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可见,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是历史教育的重点方向,是顺应时代变革的制胜抓手,如微课,以短小精趣、用途多样、取用便捷而备受师生推崇。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可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历史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历史教育目标。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困境探究
传统历史教育模式中,有些教师课堂教学观念落后,极大束缚历史教育的发展,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脚步。
1.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不佳。
当前,有些初中历史课堂中“导”“学”相融状况尚未充分体现。若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学”,即使“导”得完满无缺,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有些教师紧握课堂主导权,压制学生学习的天性,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历史课堂参与意愿度下降,不利于学生知识逻辑体系的建构、批判质疑精神的养成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效果不佳。
2.课堂教学观念更新缓慢。
苏格拉底曾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但在新课改、新时代背景下,有些初中历史教师仍因循守旧地进行“灌输式”教学,以课本知识传授为要点,以中考应试为培育目标,忽略了学生能力习得、人格塑造,未从学生认知规律及思维特质出发,耗费精力调配“高效营养快餐”,并直接“喂至嘴里”。长此以往,学生容易陷入囫囵吞枣、一知半解的地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延展性、想象力将会被扼杀。
3.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不足。
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推动各行各业变革。然而,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非常抵触。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视频、图片等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无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理性思维,将信息技术融入历史课堂会造成“鸠占鹊巢”的不良后果。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现行历史教育仍存在一些不足,处于科技化、信息化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乃应时之举,着重探讨历史与信息化教育的融合,特别是微课教学,对历史教育的发展具有突破性意义。
二、初中历史课中运用微课教学的价值探究
何为微课?通常意义而言,微课是传播知识的微视频,以单一知识内容为要点,时长在10分钟左右。历史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历史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1.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如何教,突出教师的重要性,忽略学生的自主性。针对这一现象,《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凸显历史育人思维。鼓励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深度融合,培育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可以将课本知识及课外知识与微视频相融合,创设相应历史情境、制定具体教学目标、呈现清晰课堂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仅依靠自身积极思考和有效探索完成学习任务。相较于传统历史课堂,这更能培育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因而,微课教学能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于学生提高历史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掌握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培育历史核心素养。
2.加强历史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初中阶段是构建学生历史观的主要阶段。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历史知识与学生的直接经验不一致,加上古文性质的历史材料略显枯燥,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较大,学习效率较低。在历史课堂中运用微课可以有效增强教学的灵活性。微课程设计的选材从当前实事热点、现实问题出发,以小现象、小故事和小策略为原则,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念。在具体事例的引用中,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基点,深化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习得并运用知识指导个人现实生活。
3.贯彻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课堂中有效运用微课教学,将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微课的有效运用则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首先,微课通过模拟时代更迭、古今地图对比等构建生动、多元的时空框架。其次,微课选材多用典型事件、代表性人物及时政热点,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状况,培养家国情怀。再次,微课资源丰富,对课内教学内容是非常大的补充,对于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它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运用不同的材料解析,培育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历史教育重在育人,而微课教学凸显“人”的地位,与“人”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结,与历史教育目标珠联璧合。
三、历史课中微课教学的实际运用
根据微课展现的功能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预习型微课、故事型微课、巩固型微课、实践调查型微课等,对于其类型的不同,运用思路也将有所区别。
1.预习型微课:凸显学生主体,扩展学习渠道。
微课基于教学视频的应用,以学生自学为原则,以翻转课堂为新的教学模式,以教学任务引导教学方向,构建完整的历史学习体系。课前,教师设计微课视频并分享至学习平台,让学生观看视频完成预习任务,反馈预习中的困惑。课中,学生对重难点、易混点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则答疑解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时,设计微课《光武帝》。通过微课展示光武帝的事迹,使学生在课前就对光武帝有了初步的了解。课中对光武帝的生平事迹进行讨论,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逐步加深对东汉及光武帝的认识。预习型微课具有分享性、广延性、非限制性,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凸显现代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
2.故事型微课: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历史兴趣。
寓故事于教学,既能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氛围。故事型微课的设计,需要教师细挖课内故事元素,设置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辅之以语言情境感染,通过图片、视频、音乐、色彩等元素组合运用,将鲜活的故事通过微课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取得最优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时,首先,教师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我”深受鸦片毒害,因吸食鸦片而妻离子散,最后沦为阶下囚的悲苦惨境,营造情境。然后通过故事反思鸦片的危害性,达到学生内省的效果。故事型微课具有情境性、渲染性、引导性,能提升学生思维想象力,体现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
3.巩固型微课:明晰教学重难点。
历史课堂知识点多,容易导致学生对历史课重点内容把握不清晰,难点内容理解不通透。因此,课后针对课内知识进行微课设计,厘清教学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巩固型微课极其注重内容的框架性及逻辑性,能呈现清晰的教学脉络及重难点,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能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后期调整教学设计。
例如,在总结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时,由于涉及事件较多,内容繁杂,为便于梳理单元知识,故需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微课设计。从重难点入手,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间关系。巩固型微课具有全局性、建构性、回顾性,能搭建历史知识框架体系,降低历史学习的难度。
4.实践调查型微课: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往往不利于课外实践教学的实施,调查型微课可通过视频中的微课讲解,布置相关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任务的达成,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基于直接与间接经验的碰撞,激活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时,通过探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实践型微课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能寻求间接经验之联系,培育学生历史之思维。
见微知著,以小视大。微课的作用并不微小,它是学生历史学习的有效课程资源。在“碎片化”的时代开展“碎片化”教学,微课以四种不同类型,以“目标精、内容简、用时短、形式活”为特质,赋予了历史教育改革的活力。历史教师要以此促进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实现相对理想的教学目标,激活历史课堂,为历史教育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