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彩为华叶

2024-12-04 00:00:00陈南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11期

北京绢花,亦称“京花儿”,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传统彩扎艺术。北京绢花是以各色的绢、绸、绫、缎等织物为原材料制作的仿真花卉,多用作头饰、供花、瓶花等。绢花制作需经过浆料、凿活、染色、窝瓣、粘活、攒活、包装等多道工序,制作出的花朵形态逼真,色彩协调柔润,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2008 年6 月7日,北京绢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最早的绢花实物是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唐代绢花,高32 厘米,制作精巧,形象逼真。其花枝主干用树枝,花、叶以细竹丝做骨架,再覆绢、纸成型;花柱头用纸团,花蕊则用丝线、棕丝等制作而成。

早在1700 多年前,中国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到了隋唐年间,绢花的制作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资治通鉴》记载,隋朝皇宫中秋冬树木凋零,于是“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色渝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其中,“剪彩为华叶”指的便是绢花。唐代画家周昉(713—741)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

宋代,簪花的流行使得佩戴绢花被写进了冠服制度。《宋史·舆服志》记载:“大罗花以红、黄、银红三色,栾枝以杂色罗,大绢花以红、振红二色。罗花以赐百官,栾枝,卿监以上有之;绢花以赐将校以下。”

“闹嚷嚷”即“闹蛾”,是古代一种头饰的名称,多由丝绸或乌金纸制成花或草虫之形。这种首饰被认为是北京绢花首饰的起源。

清代中叶,绢花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清宫内务府专设“花儿作”,承造各色材质的佩戴用花、供花、宴花、瓶花等。佩戴绢花不仅在后宫妃嫔之中流行,宫墙外的百姓也对其颇为青睐。

民间曾传唱《花儿市歌》,其中有描述:“制花有匠极工巧,枝叶纷挐出春爪……富家有女称国色,一花三日插不得,贫家无米愁炊烟,女儿买花不惜钱。”从中可知时人对绢花首饰的喜爱。

北京过去有“花儿金”“花儿高”等著名绢花世家,其中“花儿金”是金桂、金文广、金宝顺、金玉林祖孙四代的统称。《旧都文物略》记载:“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

清末,国门被迫打开,新思潮传入,时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其中也包括发型、头饰,移风易俗之下,华丽繁复的大型绢花失去了市场,但一些日常实用的小花还能继续行销乡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绢花已基本不再用于女性头饰,但技艺仍在传承,为适应人们生活所需,北京绢花转向制作装饰、陈设用的束花、盆花、插花、宴席花、供花等。

文化特征

北京绢花是用高级纯丝制成的,分为绢枝花和绢盆花两大类。绢花色形各异,无一重样。“花中之王”牡丹,艳如烟霞;“花中皇后”月季,妩媚俏丽;傲霜斗芳的秋菊,清雅飘逸;盛开的杜鹃,则把人们带进了“一堆红雪罩轻烟”的意境。绢花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用在中国古代宫廷和民间婚、丧、嫁娶、寿诞、节日等风俗活动中。

北京绢花题材多样,其中有戏剧花、花纤、盆景、花篮等,色彩由以单色为主发展成以多色或套色为主,浓淡相宜,层次清晰,并且吸收了中国画中花卉的一些表现手法,牡丹、芍药富丽端庄,梅、兰、荷、菊挺秀优美,各种野花新颖多姿、绚丽多彩。

制作工艺

北京绢花以丝绸、绫绢、电力纺、洋纺、绉纹缎等为原料,制作时需经过浆料、凿活、染色、窝瓣、粘活、攒活、包装等多道工序,制出的成品工艺精湛、形态逼真,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1.选料

通过手触眼观选出的素料。

2.浆料

一般的丝、绸、绢、纱质地柔软,不易成型,不便加工,因此要用淀粉或白面调成糊状,把原料浆过,浆后绷紧、晒干、烫平。

3.凿活

用凿子或剪刀剪的方法制成所需的花瓣。

4.染色

染色有大料和小料两种。染大料用盐基性颜料调成液体,将整料放入煮5 分钟;染小料一般是白料花瓣,用镊子夹住上端浸入色水中染色。

5.窝瓣

将染后的花瓣通过手工或窝锤窝出不同形状的花瓣造型。

6.粘活

将花瓣粘在一起, 组合成一朵完整的花,但要注意胶不可过多,以免影响花的造型美观。

7.攒活

用铁丝、绿锦纸攒在一起,一束花便制成了。

作品赏析

徐汶静,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2008 年,北京绢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 年,徐汶静被命名为东城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绢花,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光彩。让我们珍惜这份来自指尖的艺术,用心感受绢花之美,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绽放,传递美好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