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

2024-12-04 00:00:00王佩瑜
东方娱乐周刊 2024年11期

[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对于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文化交流的时空限制,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平台,以创新的形式丰富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内容。文章通过探讨如何高效利用新媒体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新的传播路径,以期促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推动文化自信的提升。

[ 关键词] 新媒体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智慧和精神财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中,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科技快速进步。在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效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课题。本研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措施,通过这些措施可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发展[1]。

一、在新媒体环境下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不仅开辟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也重塑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习惯,使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和直观,尤其是对于年轻一代来说。通过视频、音频、图文等多种形式,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和思想能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可有效地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传递给他们,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此外,新媒体环境还能够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对话,使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天人合一的世界观等理念能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其独特的价值,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新媒体还能够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传统文化教育可与在线学习模式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资源,使学生通过新媒体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灵活选择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感,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技巧的人才。在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不仅在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更在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人文素养的新一代公民,使他们能在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文化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过去,传统文化主要依靠电视台、报纸和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进行传播,这些媒体在视觉和听觉体验上存在局限,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文化的广泛传播。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这一局面,传播主体不再限于传统的政府机构和传统媒体,现在还可以包括普通公众、文化创意产业、网络平台和自媒体等多种形式的传播媒介。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文化以更加创新和更具时代感,以及个性化和互动性的方式呈现,能迅速吸引大量受众,并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此外,在传统媒体时代,大众仅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对内容创作和传播的影响力有限,新媒体使大众成为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成为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比如,汉服文化最初只在小范围内流行,因爱好者的线上线下推广,逐渐被更多人了解和接受。这种多元化的传播不仅拓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也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传播内容的丰富化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元,通过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体现。在广度上,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诗词、文物和节日民俗,而是拓展到更多小众和不为人知的领域,使这些文化逐渐被大众认识和欣赏。例如,电视剧《延禧攻略》的热播让非遗文化“绒花”受到了关注,而河南春晚中的女子打铁花表演则让“打铁花”技艺为更多人所熟知。在深度上,文化传播开始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不再只是进行表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其蕴含的思想、精神和情感,通过情感共鸣和人文关怀,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不仅增进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激发了人们对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深入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内容的情境化和生活化日益明显,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生活场景紧密结合,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文化的存在和价值。例如,在春节期间,用户通过线上直播或短视频分享自己的团圆饭、春节习俗等,来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也为现代社会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思考。

(三)传播形式的多样化

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也使传统文化能以更加活跃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过去,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往往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内容单调,缺乏吸引力,难以激发大众的兴趣。如今,新媒体技术借助于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在线直播等新兴渠道,让传统文化以多种形态呈现出来,如图文、音频、视频等,打破了以往单一的传播模式。例如,非遗传承人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展示技艺,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可以利用社交平台分享历史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和易于接触,让用户能快速获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新媒体平台的评论、点赞和分享功能也能够让受众更主动地参与文化的讨论与传播,形成文化的共创氛围。这种多样化的传播形式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力,也拓宽了其传播的渠道,增加了其受众,使传统文化富有现代活力,在现代社会中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3]。

三、在新媒体环境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

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全流程、高便捷、体系化的云端服务平台。在内容创作上,可运用短视频、直播、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富有趣味性的文化产品,通过线上展示和互动体验,让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并鼓励用户参与图文征集生成内容,激发用户的创作热情,上传传统活动瞬间和景点照片,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以此将传统文化传播至全球。

例如,2024 年1 月,抖音平台推出的“古韵焕新窑 华彩传承”的传统文化盛会通过在线直播的形式,展示了戏曲、曲艺、民族乐器演奏、民歌演唱和中国古典舞蹈等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同时,“抖音”平台与三星堆博物馆携手合作,共同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平台上发布了相关知识的视频,还开通了门票购买渠道,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渠道,以平等、多元和开放的新媒体平台特性,使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活跃元素,激发了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兴趣,展现出了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二)实现精准定位,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增长要求媒体能精准定位受众需求,实现信息的精细化传播。传统媒体的广泛受众与新媒体时代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形成了对比,人们有限的接受力需要媒体对信息进行有效分类,以优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以及针对不同受众群体设计个性化的内容,利用短视频、图文和直播等形式增强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可视化,吸引用户的关注。例如,《指尖上的传承》纪录片通过精准调整内容,摒弃枯燥的讲述,针对年轻群体关注的时尚和审美趋势,呈现了一系列精美的艺术作品,以及拍卖价格,随后讲述了作品背后的传承人的故事,以此吸引观众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优秀的网络意见领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人际网络中提供信息、意见和评论,以独特的视角和影响力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了符合当代审美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深入人心,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从而使传统文化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进入了大众的视野。

(三)用新媒体技术讲述传统文化

当前,必须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内涵的挖掘,提炼其核心价值,采用易于理解的方式进行现代诠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确保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吻合。通过媒体语言技术大众化、多元化和通俗化的特点,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和抖音等),通过短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经典故事和传统习俗,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历史故事以清晰的方式传递给广大受众,确保他们能充分理解和吸收其深层含义。

例如,可以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古诗句以现代语言表达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既保留了原意,又符合年轻人的文艺追求,而用户可通过评论、分享和点赞等方式参与其中,形成积极的互动,从而增强文化的传播效果。新媒体平台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必须确保内容的高品质和独特性,防止缺乏文化价值的内容没有被筛选和淘汰。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应该探索与现代价值观相契合的文化主题,并利用大众化的新媒体语言全面、深入、形象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四)健全网络监管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新媒体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传播的挑战。为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播质量,新媒体平台需要自我约束,而政府相关部门则需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完善网络监管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行业自律确保文化内容的质量与正面导向,抵制低俗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培养网络用户的文化素养和鉴别能力,让用户能够自主选择并深入领会高质量的文化内容,同时并推广优质的创作。《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 年)》强调了完善网络法律体系的必要性,规范网络直播、自媒体、知识社区问答等新媒体形式,目的是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鉴于新媒体的开放特性,传统文化作品的版权侵权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剽窃和抄袭。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来保障传统文化在网络传播中的版权,确保所有作品均正确署名,严禁发布和传播未经授权的作品,并严厉打击任何侵权行为,以此来提升公众对网络文化版权保护的意识[4]。

(五)坚守人民立场,把中国的故事讲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渗透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还涵盖风俗习惯、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和哲学宗教惯等多个领域。当前,文艺工作者要深情投入地讲述中国故事,坚持“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文艺立场。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得到了体现,并在文化内容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我国西部电影为例,其展现了西部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以及中华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也描绘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反映了西部各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情感和理想。这些作品不仅承载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记忆,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更能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六)全方位覆盖:发挥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双向动力

2014 年8 月,《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这份文件明确指出了融合发展是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关键。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和受众需求多样化的今天,自媒体的崛起不仅增加了数量,也提高了质量,使其在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了更加显著的作用。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主流媒体天然的可信度,已经成为国际受众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并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和话语权。面对信息融合、虚拟交互技术和智能终端立体化传播等技术的叠加影响,只有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才能在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同时,为塑造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5]。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和在线教育等新兴渠道将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直观的方式呈现,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与参与。为此,采取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用新媒体技术讲述传统文化等措施,可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未来,应当构建更为系统和多元的传播体系,通过跨界合作、精准营销与用户生成内容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传播,确保其在时代变迁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与影响力,使其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发出更为响亮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俸姗姗.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J].中国民族博览,2023(01):62-64.

[2] 李艳杰,白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20):143-147.

[3] 李静.全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破圈传播新路径[J].传播力研究,2024,8(22):25-27.

[4] 邓智丹.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4,8(18):44-48.

[5] 张辉刚,杜婷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创新模式: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