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循着二十四节气的脉络,领略春华、夏盛、秋实、冬藏的诗意,感受岁月时光中人们的创造力与生活的温度,开启一场非遗的寻根之旅。
冬日,是大自然敛藏生机的季节。每一项非遗精品,在冬藏的意境之中,都宛如被精心珍藏的瑰宝,内敛而深沉,蕴含着无尽的韵味。从春天的生长、夏天的盛放、秋天的收获,再到冬天的藏纳,我们深切地意识到,只有历经四季的洗礼与磨砺,文化才能真正变得醇厚且富有底蕴。
立冬:门尽冷霜能醒骨 窗临残照好读书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十九,也是冬季的起始。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的状态。“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文书墨宝相关制作技艺的非遗项目,不仅延续和传达了古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
家具制作技艺(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
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是在明朝迁都北京营造紫禁城时,全国能工巧匠汇集京城为皇家制作家具而逐渐形成的。它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综合数学、力学、美学和哲学,再加上设计、榫卯、雕刻、烫蜡等多种制作工艺于一体的集大成者。京作硬木家具注重陈设效果,追求厚重的造型、庞大的形制,由此而形成雍容大气、绚丽豪华的京作风格。
装裱修复技艺(天津古籍修复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
天津古籍修复技艺秉承传统,一般分为书籍分解、修补书叶、装订复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又可分解出二十几道工序,每道工序既独立,又相互关联。书画装裱与修复主要包括对绘画、书法进行艺术性装饰,对以纸、绢等材料为载体的文献、艺术品进行托裱加固,对古代艺术品进行修复,等等。
书画毡制作技艺(定兴书画毡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
定兴书画毡制作技艺以羊毛为原料,结合所创的配方配比,使书画毡表层绒毛均匀分布,疏密d8146a4d2c3dd7af819912be27d7bc78适宜,平整且富有弹性与韧性,具有吸水保墨的效果,非常适合书画创作。定兴书画毡与我国传统工艺的宣纸相配合,在书画创作中独具作用,针对书画创作的需求,发挥书画毡在书画创作中的和谐辅助作用。
砚台制作技艺(易水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
易水砚是河北省易县的著名手工艺品,因流经产地的易水而得名。易水砚的制作始于战国,盛于唐宋,出土文物远至东汉,距今已有近2000 年的历史,素有“南端北易”之称。易水砚作品追求自然之美与人文艺术的完美融合,始终坚守设计创新与匠心品质。
百宝嵌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
百宝嵌工艺出现于明代,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珊瑚、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用百宝嵌成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进入清代以后,百宝嵌发展成为家具制作的重要镶嵌技术之一,该技艺主要应用于中国古典家具及工艺美术品上。
小雪:拨雪挑来踏地菘 味如蜜藕更肥浓
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二十。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迎冬小雪至,雕刻“旧时光”。传统雕刻技艺,尤其是在木雕、石雕等领域,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雕刻技艺不仅展示了京津冀非遗的工艺成就,表现了民俗文化和节庆习俗,也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玉雕(北京玉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
北京玉雕又称“北京玉器”,是流传于北京的一种玉石雕刻技艺。北京玉雕素有“工精料实”的美誉,它继承了宫廷玉作的技艺传统,用料讲究、制作精美、种类齐全,能生产器皿、人物、花卉、鸟兽、盆景、首饰等多种制品。北京玉雕技艺包括相料、清料、开料、设计、磨活、抛光等多个环节,造型雄浑厚重、端庄典雅,装饰精巧细腻、明丽质朴,体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面人(天津面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
天津面塑起源于清代时期的山东菏泽面塑,形成于民国时期的天津市,1947 年基本形成津派面塑的艺术特征,1985 年确立了津派面塑的流派特点,在津已经历四代传承。
天津面塑通俗而不媚俗,富丽而又不失典雅,既有传统中国绘画的神韵风采,又不失传统艺术的质朴纯真。同时,天津面塑将面塑材质“薄、透、润”的特性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展现了“衣薄如纱、发细如丝、衣纹飘逸灵动、人物秀美如生”的流派艺术特点。
曲阳石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
曲阳石雕,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元,传承2000 余年,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曲阳石雕艺人凭借智慧和汗水,创作了一系列享誉华夏的石雕艺术珍品,从天安门的标志性建筑华表到享誉华夏的龙门石窟,从艺术精湛的响山堂石窟到我国皇家石雕工程之一的云冈石窟,从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石雕艺术到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蒙山老寿星,串联起一个个誉满华夏的石雕艺术工程。
大雪:大雪初晴日半曛 高楼何惜上仍频
大雪,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一。冬季时节,漫天飞雪,闲情雅致飘然而至。非遗中的戏曲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包括京剧、昆曲等,历史悠久。观千年古风古韵,奏万古弦歌不息,呈现出一幅充满诗意和文化深度的画面。
京剧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已经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京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相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是扎根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分为“说、学、逗、唱”四种艺术手段,主要道具有折扇、手绢、醒木等,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天津时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
天津时调是天津曲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汉族曲种之一,以天津方言演唱,内容通俗易懂,腔调高亢爽朗,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表演形式为一人或二人执节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除少数曲目是二人对唱外,多为一人独唱。伴奏乐器为大三弦、四胡、节子板,唱腔有靠山调、老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等。
西河大鼓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及鼓曲形式,是传统曲艺曲种之一。西河大鼓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以及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弦子鼓”等名称,20 世纪20 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河北梆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
河北梆子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声腔剧种,又名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河北梆子声腔属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流水、尖板、哭板、反调,以及各种引腔和尾腔,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子、梆子、笙等。演唱时以梆子击节,音调于高亢激越之中,时时透出委婉凄楚的旋律,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河北梆子的表演风格粗犷、奔放,演员运用程式动作比较夸张,还常常加入高难度的特技表演。
冬至:今年冬令进补 明年三春打虎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二。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节气中,人们有着养生的传统,强调进补养生的重要性。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体现了古代医者的智慧与经验,包括中药材、传统疗法、针灸等,融汇了阴阳五行理论与传统养生观念,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
中医诊疗法(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
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以其学术传人的临床诊疗为主要实践方式,并以独特的“辨证诊疗体系”(理法方药)贯穿于辨证处方、学术著作、教材教案、医案分析及相关健康产品等表现形式。孔伯华20 岁以后开始悬壶济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温病和各种内科杂症的中医医疗体系,疗效显著。他著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十卷,是中医治疗传染病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孔伯华于1929 年创办北平(今北京)第一所中医高等学府——北平国医学院,历时15 年,培养了700 余名高级中医人才。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达仁堂清宫寿桃丸传统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
清宫寿桃丸是天津达仁堂制药厂的独家品种,原名“蟠桃丸”,由人参、当归、地黄、枸杞、分心木等多种名贵药材组成,具有补肾生精、益元强壮的作用,且药性平和。它是清朝“古稀天子”乾隆的御用秘方,最早的记载见于《清宫医案》的乾隆朝医案中。清宫寿桃丸坚持清代宫廷制药的选料方法和原则,以优质药材入药,遵循古法炮制技艺,使得今天的清宫寿桃丸达到了宫廷制药的水平。
青砂器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
青砂器是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的一种地方传统手工艺制品,距今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皇宫里就用蔚县砂壶熬煎中药。青砂器是用当地人称“甘子土”的原材料,经过1400℃高温烧制而成的。这种土具有砂性,细碾过滤后,细腻、柔软、可塑性强,具有单一配方成型的特性。烧成的器皿呈蓝灰色,越用越亮,具有煮食品、药物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特点。
蔚县青砂器造型朴素、大方、轻巧,通常比其他地方的砂器要薄,其制作过程精细,重工艺、重技巧、重火候。
小寒: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小寒,二十四节气之二十三,预示着寒冷天气的正式开始。严寒之中,仍有花信如约而至,人们将花的图案与金属、玻璃、布艺等各种材料巧妙结合,展现了人们传承手工艺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对传统图案的剪裁,丰富了传统节庆和民俗,也彰显了传统美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魅力。
北京蒙镶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
蒙镶是一种传统的金属錾刻工艺,起源于我国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地区,距今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北京蒙镶工艺是蒙藏民族金属工艺与汉族金属工艺的结合与继承,兼具藏传佛教古朴、大方和皇家用品的精美与华丽,制作过程分为錾雕、攒活、焊活、抛光、鎏金、做旧、镶宝石等十几道工序,一件蒙镶作品至少需要三个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天津玻璃画染磨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
天津玻璃画染磨始于19 世纪,兴盛于20 世纪初,距今已有200 余年的历史,传承四代,是民间重要的婚庆礼品之一。天津玻璃画染磨技艺有三种工艺,即玻璃油画、玻璃蚀刻、玻璃磨刻。该技艺早期与家具、宫灯、钟表、器皿等行业结合,具有很强的实用美术性。
布糊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
布糊画以满族传统工艺“补花”为母体,融入满族宫廷服饰文化,以绸缎绫绢、金丝银线为原料,辅以珠花、首饰、海绵、纸板等材料。布糊画集绘画、堆绣、绢人、浮雕、唐卡、刺绣、建筑、布贴画、景泰蓝等众多工艺之大成。作品《和平昌盛图》《凤凰宝相瓶》被选入人民大会堂河北厅收藏陈列,民俗作品《十二生肖图》《老鼠娶亲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衡水内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
内画是用特制的钩笔,在透明容器内壁上进行书画的一种中国独有的传统工艺,被誉为“鬼斧神工的艺术”,距今已有近300 年的历史,分为京、鲁、冀、粤四大流派。
秉承“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的宗旨,衡水内画创新出50 余种内画载体和衍生品,内画肖像多次被选作国礼。衡水内画现有从业人员约2 万人,是河北省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
大寒:春发大寒初 春近大寒天
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在岁终,冬去春来,大寒一过,又开始新的一个轮回。大寒之后。春天的脚步已经悄然临近,万物开始复苏生长。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许多地方会制作各种美食,举办祭灶、尾牙祭等民俗和节庆,迎接春天的到来。传统美食类非遗,不仅可以让人们享受美味,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饮食文化、节日习俗和家庭情感。
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北京)
北京果脯制作技艺是北京地区具有300 余年历史的独特技艺,其由民间到宫廷,再由宫廷到民间,几经演变。北京果脯制作技艺共有八大步骤二十九道工序,包括选料、原料初加工、清洗护色、酵香、制作饴糖、糖制、烘制、整形成品。
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天津)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诞生于1927 年,起源于天津市河西区。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细、工艺考究的传统,根据面粉的特性和气候变化,由具有丰富制作经验的师傅通过手摸、眼看、鼻闻等手段,运用面肥发面、熬糖提浆、热油烫酥、糖粒拌馅等传统工艺技能,选用面粉、植物油和白糖作为主料,又加入桂花、芝麻仁、青红丝、闽姜、花生仁等十几种小料,经过发肥、熬糖、配料、制馅、和面、压条、劈条、对条、成型、炸制等20 多道关键工序精制而成。
食用油传统制作技艺(大名小磨香油制作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北)
大名小磨香油制作技艺发源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是一种采用低温低速磨制、水代法等传统方法制作芝麻香油的技艺。大名小磨香油的原料为优质芝麻,采用传统工艺水代法制作,其品质优良,外观晶莹剔透,味道醇厚柔和、浓郁持久、品味纯正,可长时间保持其浓郁的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