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

2024-12-03 00:00:00王秀景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2期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知识图谱(CiteSpace)对2000年以来CSSCI数据库收录的576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文献年度发文量经历了快速增长到缓速下降的过程,相关研究在研究主体、基本理论、育人对策、时代性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分析研究内容可知,现有研究偏重前沿问题导向和全局性战略研究,并以实证分析推动理论演进。后续研究将继续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2-0007-05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释放人才红利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国家人才战略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支柱,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要素协调、整合,共同发力。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2000年以来,学者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开展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专门针对研究生这一群体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也偏重定性研究,还缺乏从整体上对该领域研究进程的梳理,尤其缺乏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分析方法的研究。文章借助CiteSpace对CSSCI数据库中有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进行定量的历时态分析,揭示该领域研究热点和趋势,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整体情况

2000年以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论文成果开始逐年增多,研究主题、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CSSCI数据库中检索主题为“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时间范围限定在2000—2023年,根据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把关键词扩大到“思想政治”“思想政治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共检索得到721篇相关文献,剔除报纸、征文、新闻专访等非研究性文献后,得到576篇研究性文献,确定为有效数据。

总体来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献年度发文量经历了快速增长到缓速下降的过程(图1)。从2005年开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总发文量开始上升;2008年以后,核心论文的发文量有所增加,这可能与2008年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相关的CSSCI期刊种类增加有关;2018年以后,总发文量开始明显减少,主要原因可能为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学者开始转向对会议文件、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研究,而将其转为学生教育层面的较少。从发文数量来看,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文献并没有形成稳定的发文规模,总发文量呈现不稳定增长状态。纵观思想政治教育整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核心文献高达

28 315篇,而专门关注研究生这一群体的文献仅占2.54%,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一直较低。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热点

借助CiteSpace软件的突现检测(Burst)功能可以分析关键词在特定时间段的变化程度,代表着在某一时间段内的研究话题聚焦,关键词从突发时持续至今的则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前沿。采用CiteSpace软件的文献格式转换功能对输出文献进行处理,得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综合分析图2关键词共现图谱和关键词的频次及中心性数值(表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可以总结为以下4个方面。

第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研究。“研究生”是关键词共现图谱中最大的节点,中心性最高,与“研究生”这个节点直接相连的关键词有“导师”“辅导员”等。导师、辅导员和研究生“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力量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3支最重要、最

直接的育人力量[1]。学者提出以导师和辅导员作为提升育人队伍素质的抓手[2],将辅导员队伍纳入教师队伍建设之中[3],落实辅导员教师与干部的“双层身份”管理[4]。

第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排名靠前的聚类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

想政治工作”“研究生教育”等。既有文献研究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总结了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逻辑,澄清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支撑与进路选择[5]。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四位一体”协同发展[6],是立足发展大局,在“三个转变”中把握研究生教育教学规律的必然要求[7],符合“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根本要求、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实践诉求[8]。

第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对策研究。围绕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有“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协同育人”等。在研究生培养中,有效地整合育人力量、优化师资管理和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9]。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建设、体制机制和专业队伍等方面存在缺憾[10]。相关研究总结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教学内容”方面,探索创新育人路径,提出加强导师责任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学改革”方面,提出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课程共同体[11;在“文化育人”方面,提出加强党支部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落实党建+思政[12]、课程+思政;在“协同育人”方面,提出加强导师主导、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全员参与的局面,提倡实践育人与合力育人[13]。

第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研究。“创新”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理念、内涵、方式方法的创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学校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内涵建设,不断提升育人实效[14]。新时代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学者深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实践与理论逻辑,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网络已经成为研究生意见表达、情绪宣泄的重要途径[15],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深刻影响。“互联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成为主流[7]。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从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出发,在师生互动、朋辈交往和实践训练中逐步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16]。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评析

从培养全过程把握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对于调整、优化、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主题和内容在深化原有研究范畴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丰富与拓展,相关研究成果总体上呈现以下3个

方面的特点。

(一)研究主题兼顾基础性与前沿性,偏重前沿问题导向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题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动态变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趋弱型演进主题。2000—2009年间突现的有“研究生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关键词,其研究成果在2005年左右达到峰值,2007年以后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呈下降趋势。第二,稳健型演进主题。2010—2015年间突现的关键词为“导师”“新媒体”和“教学改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开始被关注,继思政课教师后,学者将导师视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认为其在研究生教育的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17],导学关系是导师对研究生履行培养义务的载体,也是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塑造及品行风貌施加影响的重要渠道[18]。第三,研究前沿主题。“协同育人”“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等关键词在近几年受到广泛关注,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进展,并有可能成为新的持续性研究热点。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与“协同育人”助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变革。

从发文量可以明显看出,近年来,以“大数据”“新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为主题的相关论文明显增多,相关学者开始进行如何把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以及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借助新媒体工具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的探索。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带来了挑战,融媒体的“资源容纳、内容整合、宣传整合和兴趣整合”等功能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推陈出新提供了重要契机。

(二)研究视角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以多样化探索助力全局目标

近年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领域等都得到了极大拓展,相关研究越来越体系化,研究视角更加丰富。第一,立德树人依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相关学者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队伍建设、运行机制6个方面研究了高校立德树人的践行路径,坚持质量提升与特色发展并重,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思政课的引领功能研究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包含“思考”“现状”

“对策”“创新”等功能性关键词,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基本途径,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路径,通过运行机制建设是保障路径,三者形成育人合力。第三,育人队伍建设研究得到重视。队伍建设与师生沟通是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师生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关注研究生的真实想法,凸显研究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

参与感和获得感。

从根本上说,社会科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兼具科学性和价值性,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其需要考虑的根本性问题。研究生的个体差异、专业背景、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等存在多样性,这些差异使得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需求和接受方式各不相同,教育方法、研究视角需要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研究生的需求。但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又保持着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需要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三)研究方法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以实证分析推动理论演进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综合的系统工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研究生主体特性,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证研究丰富教育理论。第一,跨学科研究日渐成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门现实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近年来,学者在提出注重跨学科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认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完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第二,实证研究成果运用更加广泛。大数据为精准思政提供了基础,定量分析、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iteSpace、文献可视化软件等应用趋于成熟。新的研究工具拓展了新的研究切入点,经验性、思辨性、实证性研究方法相结合,使论证过程更加科学,研究结论也更具针对性。

大数据技术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越来越精准化,针对性、科学性和现代性不断提升。在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采集、处理、分析数据信息,探索数据规律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洞察问题本质,借助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助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19],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精准思政的同时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推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丰富。

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未来展望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目前的热点走向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渐增型热点,如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较快;另一类是稳增型热点,如以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词命名的成果增速平稳。综合现有成果的述评与分析,未来我国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教育资源分配也会随之调整,研究重点和走向将呈现以下4个方面的特点。

(一)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立足现实场域剖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深层矛盾

知识与价值的关系,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知识性侧重于事实判断与是非辨析,而价值性则聚焦于道德评判与善恶分辨。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思济人”之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设想、方法、策略能否被有效且广泛适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质量的有力指标。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共同体是集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于一身的[9],教育共同体理念下教师与学生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独立个体,而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价值取向明确而坚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内容,遵循教育规律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确保了其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既是知识教育也是价值教育,这一观点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因此,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特征,也是其实现教育目标、发挥教育功能的关键所在。

(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依托研究生典型特征精准化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政治性和教育性。研究生作为独立且日渐成熟的个体,思想意识趋于定型,因此,后续研究要兼顾研究生的典型特征和成长规律,围绕“研究”这一特性,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应协同践行育人职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更加注重研究性和主体性,以创新为动力,更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以协调为牵引,融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方力量,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凸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20]。由于研究生的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因此,要引导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系统学习与融会贯通。相关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如何强化价值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认知的实践智慧转化,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

(三)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融合“大数据+新媒体”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新媒体时代,研究生互联网行为特征愈加明显,如何平衡好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普遍需求与研究生发展的特色需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是理论界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5]。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育德、立德”作为重要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三融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志愿服务投入,挖掘思政元素,为研究生扎扎实实上好修身立德这一课。当前形势下,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格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强队伍、建机制、聚合力,不断夯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根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夯实基础保障,优化工作格局[21]。高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流阵地,利用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19]。同时,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引导研究生网络意见正确表达,主体发展、信息调控和环境优化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需要重视的方面。

(四)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聚焦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从近些年论文发表的情况来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分布较广,核心期刊发文量占比约为10%,相关文献发表的层次不高,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严重,学术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关于“大思政课”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束缚,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的相关研究还不充分,相关理论还处于探索期[22]。随着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相关研究也在进一步拓展深化,已有学者围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开展了深入探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领域的探讨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同时,加快学科融合和资源共享,及时修正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内容、途径和载体,可使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导向性提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后续研究对调研工具的运用及对调研数据的处理能力要求都会有所提升,深入研究生实际的调研成为趋势;调研工作量和工作技能要求也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样本数据的科学性、研究结论的导向性会进一步提高,同时,努力以跨学科方式寻求各类信息资源和多学科支撑,研究成果质量进一步提升也是必然趋势。

六、结束语

现有关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献,基本覆盖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对相关工作也给予了较多启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意味着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主创新和理论研究,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教育大环境日新月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迫切需要一种兼具柔性和弹性的学科理论来丰富和指导实践,把学校的发展与研究生的发展结合起来,帮助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研究生与学校共同发展,增加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肖宝华,韩录.论研究生“三自教育”的实践性途径[J].

思想教育研究,2012(2):103-106.

[2] 张睿,张雨,胡秋爽.高校辅导员身份认同现状及提

升路径:基于上海市14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思想

理论教育,2017(12):91-96.

[3] 王海宁.高校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55-57.

[4] 彭榕.双重身份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与激

励机制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146-149.

[5] 董杰,王宠.党的十九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可

视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80-83.

[6] 刘志,张佳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建设“导学

思政”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22(2):96-100.

[7] 蔺伟,王军政,纪惠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

人机制构建论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

48-53.

[8] 张亚歌,赵东保.“双一流”建设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

教育质量提升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62(5):118-124,155-156.

[9] 陆风,崔华华,王一宁.教育共同体构建:大学治理能

力现代化的提升逻辑与路径[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4):148-154.

[10] 高利,束洪春.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19-22.

[11] 张永奇.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

革创新:基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课程共

同体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14-18.

[12] 马佳慧.高校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模式

探析:评《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实务与创新手册:

图解版》[J].中国教育学刊,2020(1):111.

[13] 张佳,张强军.研究生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价值

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研究生教育研究,

2021(1):22-28.

[14] 郝园园,韩力争,茆素琼.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J].学位与研

究生教育,2022(3):57-62.

[15] 郭慧梅.新媒体时代研究生网络意见表达的教育引

导: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9(2):51-55.

[16] 胡锦玉,彪晓红,贺炳彦.大数据时代研究生思想政

治教育评价机制的逻辑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8):139-141.

[17] 李丽,王前.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应用转型背景下导

师制度的挑战与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

23-26.

[18] 张碧菱,李魏,郭非.非学术性导学互动对研究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

(2):67-69.

[19] 刘从德,谭春霞.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

献的定量研究: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

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50-54.

[20] 贺佳彤.网络舆论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策略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21] 徐蓉,张琪.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建

设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8(4):

115-123.

[22] 张璐,姚吉婷.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

教育平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

(理论与实践),2023,77(4):82-85.

■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4-02-23 修回日期:2024-04-01

作者简介:王秀景,女,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4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研究”(2722024DS003);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导学关系融洽度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22JDSZ3143);2023年度湖北省教育

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人行必有我师:‘导学思政+’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23Z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