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的建设与思考

2024-12-03 00:00张怡曹宁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2期

摘 要:专业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深度融合农科专业教育和立德树人目标,高校教师需深入思考和研究更为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育人机制。文章以“养分资源管理”课程为例,从定位的高度、内容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和传递的温度等方面探索和分析了农科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对助力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一流专业建设、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以及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农科;“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2-0092-03

一、引言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1]。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生动实践,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时代回应,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的重大举措[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2023年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的回信中强调,“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3]。因此,在新农科人才培养中加强农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

“养分资源管理”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及黑土地保育行动等密切相关。立足新时代,着眼新发展,进一步深化“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对助力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一流专业发

展,以及强化农学类专业学生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具有

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前,做好“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应厘清课程定位的高度、内容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和传递的温度4个方面的思政内涵。

二、厘清“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定位的高度

课程思政定位的高度决定课程思政实践效果的深度。定位越高,视野越宽阔,思维越开阔,观念越广阔,建设的起点就越高,教育的效果也就越好。因此,“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以下3个维度进行理性思考

和深入探讨。

(一)从国家战略需求层面提高认识

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能够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道德、价值引导的有效结合,进而实现立德树人、坚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5]。这就要求在“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从国家战略需求层面高度出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准确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头等大事的重大决策,将课程定位与粮食安全、黑土地保护、农业绿色发展等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战略需求相统一。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尤其是东北黑土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战略性土地资源。因此,在“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讲授土壤健康内涵及其与作物品质间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内涵。

(二)从强化立德树人层面统一认识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实践中需要改变“重知识教育、轻道德引导”“重书本教育、轻教学实践”的旧认识和旧观点,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位[6]。以“育人共同体”为思想理念,结合农业专业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培养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三)从培养目标层面形成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这一要求,在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主旋律下,教育学生深刻领会国家最新政策理念和战略规划,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建设的重要论述。在讲解养分资源特征和高效利用技术的过程中,应注重加深学生对我国养分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和合理利用途径等方面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引导学生自觉为农业绿色发展做出贡献,进而为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并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挖掘“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

课程思政内容的深度决定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厚度。坚持内容为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好的内容既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提条

件。因此,“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需要从以下3个层面去探讨和创新。

(一)从深刻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层面

农业安全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内容,加强“三农”建设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科技和人才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8]。我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有限,如何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促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协同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农高校教师需探讨的重大课题。在“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作物体系施肥原则、方法、用量等与“三农”问题、“两山”理论相结合,将肥料管理与温室气体排放、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相联系,将乡村振兴融入课堂,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9]。

(二)从准确把握国际前沿与国内需求层面

目前,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重大风险期2种状态并存,光明前景与严峻挑战2种趋势同在,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显著特征[10]。我国是农业大国,肥料的施用在作物生产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但是,化肥的持续高投入也导致了土壤养分失衡、退化严重,农作物品质下降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11-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因此,“养分资源管理”课程要教育引领学生从资源利用和保护的角度,深入了解和认识养分管理与生产、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培养更多懂技术、重实践、能创新的新型农业人才奠定基础,真正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三)从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层面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将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深入挖掘农学类专业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践中,“养分资源管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施肥与作物产量、品质、经济等的关系,同时深入了解我国养分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合理利用途径等,教学内容与“三农”问题、“两山”理论、黑土地保育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元素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结合目前我国植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解读国家相关政策和战略规划的基础上,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线,课堂上通过田间照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观察现象—查阅资料—理解机制—方案制定—综合讨论—实践应用—技术再创新”的思维模式,并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促使学生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走进农村、服务农业,为我国的“三农”做出贡献。

四、拓展“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与知识结合的广度

课程思政的广度决定课程思政成效延伸的宽度。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充分实证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做好“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在以下3个结合上下足功夫。

(一)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既要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又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提升教学的感染力。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理论讲授与实践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采用师生讨论、翻转课堂、案例分析等形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从理论知识、专业认同、道德品质和国家使命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家国情怀。在“养分资源管理”课程中,通过案例介绍、专项技术视频、科技小院定点实习及校企联合创新实践基地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养分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比较清晰地看到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发展需求规律及技术应用和传播模式。课堂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健全学生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有创新、创造和敬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信息时代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做好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平台和载体[13]。充分发挥学校在线教学平台资源优势,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理念,将课前、课中和课后融为一体。提供“养分资源管理”课程大纲、教案、课件及典型扶贫案例材料,通过在线测试、话题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考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思想动态,使线上教学成为传播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三)人文思想教育与专业内容教学相结合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学生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修养的教育。实践中,通过课堂实践、线上线下等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同时,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提升学生对国家及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为全人类的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而采取行动的能力,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时代农业创新人才。

五、体会“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传递的温度

课程思政传递的温度决定课程思政教学实效的向度。有温度的教育才是入脑入心的教育,也是最有情有理的教育。“养分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要把传递温度的着力点放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上[14]。

(一)用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提升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优秀文化绵长,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深厚的思政力量。养分资源管理的萌芽时期可追溯至我国古代,大量农学著作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施肥管理等相关知识内容,如西汉的《氾胜之书》、北魏的《齐民要术》,均是我国乃至世界传统农学的经典著作。学生通过教师介绍、查找资料等方式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对世界农业的贡献,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和创业热情。

(二)用爱国报国精神激发家国情怀

爱国报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功能。在授课过程中,坚持宣传讲授热爱祖国、热爱农业的老一辈爱国报国科学家的先进事迹和奋斗精神,向学生传递他们淡泊名利、报效祖国、献身科研的爱国情怀。同时,聚焦新时代服务乡村振兴的先进典型和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仿效意愿,从而树立爱国奉献、科学报国的精神和情怀。

(三)用知行合一涵养“三农”意识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扩展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视野,创造更多机会引导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亲身感受和体验农业劳动,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治学问、解民生。教师通过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科人才。

六、结束语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文章以涉农高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程“养分资源管理”为

例,从课程定位的高度、内容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和传递的温度4个方面深入探索和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道德、价值的正确引导,培养“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农业人才,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敖祖辉,王瑶.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

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37(3):128-

132.

[3] 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

[EB/OL].(2023-05-03)[2024-01-26]. http://www.news.

cn/politics/leaders/2023-05/03/c_1129586451.htm.

[4] 贾琳,李志敏,杨习文,等.思政元素融入“作物栽培

学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2

(19):41-44.

[5]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中心.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育实效[N].经济日报,

2021-11-27(11).

[6] 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J].求是,2020(17):44-49.

[7]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8] 新华社.习近平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

代表回信[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 (4):43.

[9] 林琳.着力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

教育,2021(5):16-18.

[10] 洪源.中国在大变局机遇下面临的压力与挑战[J].

人民论坛,2019(17):20-21.

[11] 张要军,夏雯雯,刘文娟.“植物营养学”课程思政元

素挖掘及应用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1(23):

77-80.

[12] 丁晶,王广智,赵庆良.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环境工

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设计与路径研究[J].黑龙江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5):19-21.

[13]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

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15/16):15-17.

[14] 吴良泉,李延.“植物营养学”课程思政教育实践与

探索[J].西藏科技,2021(10):64-65.

■ 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24-01-13 修回日期:2024-01-27

作者简介:张怡,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水稻养分高效利用。

通信作者:曹宁,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作物养分高效利用。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面向新农业态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宽厚式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教高厅函〔2020〕20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新农科视角下植物生产类本科创新人才宽厚式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LJY202101463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