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土壤肥料学”课程为例,对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生产类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开展了实践探索,从明确“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实施体系、挖掘课程思政内容、开拓课程思政实施载体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植物生产类其他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农科;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土壤肥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2-0095-03
一、引言
解决好“三农”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而只有培养高质量的农业人才才能促进农业健康发展。为了更好地培养农业人才,我国提出了新农科教育理念,其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助力“新三农”、服务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培养“强农兴农爱农”的高素质新型人才[1-3]。这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注重价值塑造,培养学农爱农、知农为农的高素质人才[4-5]。农业发展、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而土壤质量、肥料的合理施用等严重影响着粮食的产量与品质,进而影响国家的安全稳定[6]。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耕地质量下降、耕地资源减少、土壤污染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农业的发展[7]。因此,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生产类专业开设的“土壤肥料学”课程肩负重任,既要从专业视角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意识,激励学生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做出贡献[4]。“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对培养服务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8]。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新农科教育理念的提出,是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观念的新时代农业人才。“土壤肥料学”是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土壤肥料合理利用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引领,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投身“三农”事业,从而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人才保障。具体如下。
培养德才兼备的农业人才。在课程中自然地渗透思
政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高度认同自己的专业,刻苦钻研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成长为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具有“三农”情怀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促进课程内容的完善。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丰富课
程内容,提高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缺素的
原因、分析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与土壤改良等社会实践与科研项目、探索农业生产中应遵循的生态理念等,培养学生的自驱力、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等,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三、“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土壤肥料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既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提升学生解决土肥问题的能力。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要深刻认识到土壤肥料学对新时代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服务“三农”建设、乡村振兴的使命感,用知农、兴农、爱农的情怀去学习、思考和实践,掌握土壤的种类、特点与管理措施,合理利用、保护和培育土壤,而且要求学生能根据作物的营养特性和各类肥料的性质,科学合理地选用与施用肥料,并掌握合理施肥的技术,为促进农业的绿色、高效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加深对专业的认同,树立奋斗、拼搏、奉献、担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土壤肥料学”课程具有“知识与实践联系紧密、需要进行大量试验和实践、需要生生合作”等特点,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等职业素养。学习土壤肥料学相关知识可以解决土壤退化和肥料不合理施用的问题,可以解决阻碍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及由此带来的贫穷落后问题,因此,“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建设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文明理念、“三农”情怀、爱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认同,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适应新时代农村农业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具体目标如表1所示。
四、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构建开发、渗透、育人、实践“四位一体”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实践体系(图1)。思政元素挖掘:挖掘课程教材、课外案例等蕴含的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渗透:通过启发式引导、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将相关人物精神、学科成就、环境问题等“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思政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其职业素养,坚定其理想信念,发挥思政元素在育人过程中的实效;思政育人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专业技能比赛、创新创业比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化思想为具体行动,体现育人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勇于进取、不断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行合一”的具有良好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有坚定理想信念、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农科人才。
五、挖掘“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形式多样,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室内实验和野外实习。因此,可充分挖掘理论和实践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并与我国当前的农业发展方针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粮食安全问题、农业科技创新等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到课程教学实践中,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8-9]。通过列举名人名家故事,如袁隆平院士为国家农业发展、粮食安全所做出的贡献,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科技报国,培养学生拼搏、奋斗、奉献、担当的价值观念;通过列举我国农业生产、土壤肥料学研究取得的非凡成就,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培养“三农”情怀,鼓励学生刻苦钻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讲述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研究热点,激发学生勇于挑战科技难题、不断追求真知的科研精神;通过让学生辩论施肥的利与弊,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和意识,认识到合理施肥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土壤肥料研究对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好专业课程为国家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热情;通过探讨如何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引导学生厚植“三农”情怀,激励学生学好本领助力农村发展;通过探讨土地和肥料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水土流失、土壤和水体污染等问题,增强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学好专业、治理环境问题、助力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意识;在小组实践中,通过纠正出错的步骤和环节,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探索、创新务实”的职业素养。具体如表2所示。
六、开拓“土壤肥料学”课程思政实施载体
(一)在理论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途径。通过充分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依托自建的网络课程,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前自主预习—课堂讨论探究—课后拓展研
究”教学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融入;课堂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人物故事介绍、案例教学、讨论探究、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辩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并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自然融合,实现课堂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
(二)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教学是学生掌握实际技能、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课程知识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可以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树立“强国有我”的志气。例如,在“土壤肥料学”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纠正学生在土壤、肥料养分测定实验中的不规范操作,引导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应注重渗透工匠精神、协作精神等[10],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野外实习中,通过让学生掌握认识土壤、改良土壤的方法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到测土配方施肥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扎根农村、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三)在课程考核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全面检验,因此,除了设置普通知识点考试题目外,还要设置渗透思政元素的开放型试题。例如,论述如何2Cp1Rtl/+n/pt5OWtKbXHeRWjDpUd560X4rEZJOEQao=合理施肥,既能增产,又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让学生在掌握合理施肥技术的基础上真正理解绿色发展的内涵及其意义;论述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让学生在掌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础上认识到其对农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通过网络课程建设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建设网络课程,把课前收集到的人物故事、学科前沿知识、学科发展成就、不合理施肥带来的环境问题案例、生态文明建设文件等思政素材发布到网络平台,同时配上解读,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并撰写感悟体会,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土壤肥料学”作为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
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培养出“知农、爱农、兴农”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博,任琴,穆俊祥,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学
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应用[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23,
45(1):59-62.
[2] 吕慧捷,袁小伟,王向未.“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
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J].大学,2022(15):121-124.
[3] 刘舒,廖建良,陈善仪,等.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肥料
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实施路径初探[J].教育进
展,2023,13(7):4618-4622.
[4] 姜冠杰,赵小敏,龚霞,等.农学专业土壤肥料学课程
思政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22(11):94-96,106.
[5] 马凯恒,杨桂燕.农林高校“林木育种学”课程思政的
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4,
78(3):65-67.
[6] 马涛,钟莉传,王星明,等.土壤肥料及应用课程思政
建设[J].河南农业,2021(21):26-27.
[7] 杨文秀,赵维峰,姚美芹,等.问题导向任务引领的土
壤肥料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现代农业研究,2023,
29(5):65-68.
[8] 邰继承,范富,宋桂云,等.地方院校“一流课程”思政
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土壤肥料学”课程为例[J].内蒙
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7(1):86-88.
[9] 萨如拉.土壤肥料学教学案例库建设与探索[J].安
徽农学通报,2023,29(11):157-160.
[10] 吴亚东,王芳,刘宇艳.“大思政”格局下实验教学课
程思政建设的理实路径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
与实践),2024,78(2):69-72.
■ 编辑∕陈晶
收稿日期:2024-05-19 修回日期:2024-06-04
作者简介:范海荣,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王洪海,男,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吴素霞,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遥感。
基金项目:2023—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农科’植物生产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土壤肥料学》为例”(2023GJJG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