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对清水湾花园项目中采用的预制装配式结构叠合板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对安装施工的要点进行了介绍。该项目大量运用预制叠合楼板,使施工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场的湿作业有所减少,向人们展示了绿色建筑的魅力所在。首先,文章从构件的前期设计、工艺生产、吊装及连接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阐述与剖析。其次,对项目团队在质量的控制以及质量管理战略与考核制度上所采取的措施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探讨。最后,提出了包括在验收过程中所采取的专项验收策略等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举措,使工程质量达到了高标准。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制装配式;安装施工
1 前言
装配式建筑以其高效、环保和质量可控的优势,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同时,逐步成为行业潮流。预制装配式结构叠合板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的结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更是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典范,清水湾花园项目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通过使用大量预制叠拼楼板,减少了对环境的冲击。但是,建造组装式结构也带来了技术上的挑战,还带来了管理上的复杂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装配式结构叠板在清水湾花园项目中的安装施工要点,促进装配式建筑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2项目概况
清水湾花园项目坐落于东莞市横沥镇中风景秀丽的江门村,项目总占地面积达39954.43平方米,充分满足了现代居住对停车及储藏空间的需求。清水湾花园采用大量的预制叠合楼板,应用比例在80%以上,这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的一个典范,不仅显著提高了施工效率,而且有效减少了现场湿作业,对环境的影响更是大幅降低。
3装配式结构与叠合板施工技术剖析
3.1构件前期设计技术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作为现代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核心驱动力,为预制装配式结构叠合板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指导方向。该技术通过精确控制预制构件的尺寸与形状,实现了现场施工的精准对接与快速安装,从而大幅降低了施工过程中的能耗与噪音污染。清水湾花园构件的具体生产设计流程为图纸设计、预制构件厂家选择、合同签订、铝模、爬架PC、样板制作、拼装联合会审、开模开工。
为了满足清水湾花园装配式建筑的这一特殊需求,首要任务是构件的分割设计。在此案例中,由于装配式构件以楼板为主,整块楼板的直接预制生产、运输及安装存在诸多不便,因此需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割设计。这一步骤要求精确计算分割的尺寸与形状,既要保证构件的强度和稳定性,又要便于生产、运输及现场吊装拼接,从而确保整个施工流程的顺畅进行。
3.2构件生产技术
在前期设计工作圆满结束后,装配式建筑项目将步入关键的构件生产阶段。混凝土材料是这一环节的核心,虽然基础原料仍是混凝土,但与传统混凝土相比,清水湾花园项目装配式建筑构件对混凝土的强度有更高的要求,配合比的精确度成为衡量质量的重要标尺,对组分原料的筛选也执行了更为苛刻的标准,所有采购的原材料必须经过严格的质量验收程序,确保每一份材料都达到生产标准后,方可进入生产流程。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对构件的每一项工艺参数进行调整和控制。
清水湾花园项目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等与构件生产密切相关,也与后续顺利浇筑混凝土有着直接的关系。对于浇筑混凝土工作,要求操作者的专业技能水平必须很高,保证在模具中填入的混凝土是均匀的、没有气泡的。浇筑完成后,构件马上进入维修阶段,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能够保证构件的强度和耐久性。针对单次生产装配式混凝土构件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往往通过先进的温湿度控制系统,为构件提供最佳的生长环境,以保证每一构件都能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同时在室内设置专门的维修间。这种全方位质量管理措施的实施,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部件的可靠性和寿命得到了很大的加强。整个构件制作工艺复杂精细,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各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高效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系统。
3.3构件吊装、安装技术
在将一系列性能严格检测并达标的构件材料安全、高效地运送到清水湾花园工程现场后,下一步就是吊装与安装作业。这一过程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而言,其构件的安装次序尤为重要,遵循既定的安装顺序是确保建筑整体结构稳定、质量上乘的基石。任何次序的颠倒都可能对构件间的精准对接与受力平衡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威胁到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为了高效、精准地完成吊装任务,项目团队通常会选用大型起重设备作为主力军。在施工筹备阶段,要求对吊装机械设备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置,确保每台设备都能精准覆盖到各个施工区域,实现无死角作业。这一布局不仅考验着项目管理的智慧,也直接关系到后续施工的效率与安全。
清水湾花园项目构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路径和方向被精确吊起,并迅速送达指定施工位置。接着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会迅速介入,对构件进行精细的人工微调,保证它可以与已完成的前序工程达到完美契合,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使整个安装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另外,为防止构件在安装过程中发生位移或倾斜,应及时安装可靠的支撑体系,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增添一份保证。
3.4构件连接技术
当顺利完成构件吊装作业,并将其牢牢固定在预定位置后,紧跟着就是至关重要的构件衔接环节。该步骤不仅关系到建筑物整体的结构强度,其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长期使用。业界普遍采用先进的套筒注浆技术,该技术以高效可靠的特性,广泛应用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领域,以应对叠合板与剪力墙等关键构件的连接。
如图2所示,预先埋设优质套筒是连接位置现场施工时的首要工作。需要对这些套筒进行精确定位,才能保证后面的衔接准确。将精心准备的对位钢筋准确地伸入套筒内,直到叠合楼板精确地安装到指定位置。随后,采用专业注浆设备,通过注浆技术的精密控制,缓缓向套筒内注入特制的注浆材料,保证注浆材料充分填充套筒与钢筋之间的微小空隙,形成一个坚固的联结体。值得注意的是,直接决定连接质量高低的是灌浆技术所依赖的关键材料——专用灌浆。以优质水泥为基材,将耦合剂与多种外加剂巧妙融合,这种灌浆料经过科学配比,赋予灌浆料优异的前期强度开发能力,凝固后具有微膨胀的特性。这些特点既保证了注浆在凝固过程中与钢筋、套筒紧密贴合,有效排除空气和水分,又使连接部位在达到设计强度后,能连续承受各种复杂荷载,实现了两个构件之间稳固可靠的连接,为混凝土建筑的整体安全性保驾护航,同时也保证了注浆材料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5装配式现代建筑叠合板结果分析
根据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对清水湾花园项目施工结果进行比较和研究。在建筑物上随机标记6个点,分别为A1、A2、A3、A4、A5、A6,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和确定,最终获得表1所示的测试数据和信息。
结果表明,两个阶段平整度的高度差控制在1.5 mm以下。清水湾花园项目设计的对于预制建筑复合板平整度的施工控制方法更灵活、通用、稳定、有针对性。平面偏差是指层压板表面的水平度,也称为平整度。通过测量层压板表面和参考线之间的距离来评估平面偏差。因此,本文通过平面偏差进一步验证了预制建筑复合板平整度的施工控制效果。经过测量,上述六个点的第一阶段平面偏差平均为1.26 mm,第二阶段平面偏差的平均值为0.89 mm。结果显示,在进行预制建筑复合板的平整度施工控制后,平面偏差保持在1.35 mm以下,表明平整度很高。
4装配式构件质量控制
4.1构件材料自身的质量控制
V3+AOJwqU+w9EReIVsugZhlxgvjH3F53ELNFX4OcAQU=在构件材料的选用上,项目组本着“精益求精、源头把关”的原则,对实力雄厚、口碑较好的构件预制生产企业进行多方考察评估,最终选定了合作方。这不仅保证了混凝土预制构件在原材料选择、制作工艺、检测标准等方面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双方的技术交流与进步,通过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保证了构件制作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此外,工程还设置了专门的物流管理系统,对包括使用专用运输车辆、设置防护包装、优化贮存环境等在内的构件运输和现场贮存,实施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有效避免了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构件损坏或性能下降。
4.2完善的质量管理策略与评价体系
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策略和评价体系,该制度以工程项目的技术要点和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为核心要素,通过定期的技术交流会、现场指导监督、分析施工日志记录等手段,对施工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和质量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对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施工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保证每一项工作都达到设计要求的质量标准。另外,项目还实行了严格的施工质量检查和考核制度,对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对每一项工作进行考核。同时,项目组还建立了质量奖惩机制,以激发广大施工人员对质量的重视,形成全员参与、共同维护工程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项目在质量管理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结论
综上所述,清水湾花园项目在预制装配式结构叠合板安装施工过程中,通过精细的前期设计、严格的构件生产、高效的吊装安装以及可靠的连接技术,确保了工程质量的稳步提升。同时,项目团队在质量控制、尺寸偏差管理、质量管理策略与评价体系以及专项验收策略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为装配式建筑项目的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展望未来,随着装配式建筑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其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的结合,毫无疑问是现代建筑领域之后的发展趋势。它们共同推动了现代建筑向更加环保、高效、宜居的方向发展,不仅提升了建筑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更为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崔洋,柴亚辉,张意.装配式建筑预制叠合板施工技术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1,48(17):37-38.
[2]陈凌峰,陈锡宝.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板的施工技术[J].上海城市管理,2017(2):94-95.
[3]姜魏,李鑫,杨镇.基于智能化预制下叠合板构建生产技术和施工质量管理[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6):66-67,71.
[4]张铁山,刘洋,于海涛,等.新型混凝土叠合板板厚控制技术[J].建筑施工,2021,43(10):2063-2064,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