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美第奇瓷”为研究对象,对美第奇陶瓷装饰风格与明代景德镇青花瓷装饰风格进行对比,探寻两者之间设计风格的关联与渊源,探析景德镇青花瓷对美第奇瓷艺术风格及制瓷工艺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美第奇瓷的设计生产对欧洲瓷器的后续影响,揭示青花瓷器作为中欧交流的媒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景德镇青花瓷;美第奇瓷;装饰设计;设计影响
1 前言
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其中青花瓷更是受到了欧洲皇室和贵族的青睐。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在积极探索瓷器的制作方法,以满足当地市场对东方瓷器的需求。在此过程中,“美第奇瓷”作为欧洲瓷器制作的代表之一,受到了景德镇外销青花瓷装饰设计的深刻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讲,景德镇青花瓷促生了美第奇瓷器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在这种借鉴与重构的设计中形成了固有的“美第奇瓷装饰模式”。
2美第奇瓷与景德镇青花瓷的渊源
美第奇瓷是欧洲瓷器制作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6世纪。大约从16世纪开始,中国的海上贸易逐渐与欧洲接轨。这一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对意大利的贸易情况非常活跃。美第奇家族凭借其独特的审美和收藏眼光,收集了大量精美的中国瓷器,其中不乏明代青花瓷的精品。这些瓷器以其独特的装饰设计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了美第奇家族收藏中的瑰宝。当时,欧洲各国为了仿制中国瓷器,纷纷设立了瓷器工厂,并聘请了中国工匠进行技术指导。美第奇瓷作为其中之一,在制作工艺和装饰设计上受到了中国瓷器尤其是外销青花瓷的深刻影响。
在大约1575年,在佛罗伦萨美第奇大公爵弗朗切斯科(Medici Grand Duke Francesco)的工厂里进行了生产陶瓷的尝试,此为欧洲首个记录。美第奇瓷对景德镇青花瓷的仿制并非运用类似景德镇青花瓷的制瓷原料,而是采用了诸多欧洲当地的原料进行制作,包括法恩扎(Faenza)的白土以及维琴察(Vicenza)的黏土。因此,美第奇瓷虽带有景德镇陶瓷装饰的风格,但仍然不会被人误以为是东方的陶瓷。在大量美第奇瓷的装饰设计上,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一方面,它们继承了中国传统青花瓷器的装饰元素和技法,如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和工笔、写意等绘画技法(图1)。另一方面,它们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元素和审美观念,如焦点透视法、光影效果等。这种中西合璧的装饰设计风格使得“美第奇瓷”在当时的欧洲艺术界中独树一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美第奇瓷的出现印证了欧洲对于中国青花瓷的推崇。早在中世纪时期,景德镇青花瓷就随着贸易商队运到了欧洲,在16世纪的中国青花瓷热体现在诸多的欧洲绘画中,例如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 1430-1516)在《众神的盛宴》(Feast of the Gods)出现的景德镇青花瓷器。毫无疑问,他认为唯有中国的青花瓷才配用来盛放众神的美酒与美食。位于画面后排中心位置的女神和男神手上和头上的均为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碗(图2)。
与景德镇青花瓷器相比,美第奇瓷在造型和釉色上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无法与景德镇青花瓷器相提并论的是其釉色的清亮程度和胎质的细致坚固程度,美第奇瓷的釉色虽然鲜亮,但缺乏景德镇青花瓷那种深邃、细腻的质感。另外,美第奇瓷的硬度和强度相对较低,也无法达到景德镇瓷器那种半透明的特性。即便美第奇瓷在对景德镇青花瓷装饰效仿的过程中并未接近景德镇青花瓷的质量,但美第奇瓷对欧洲瓷器工艺的发展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欧洲对陶瓷制作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3美第奇瓷对景德镇青花纹饰的效仿
美第奇瓷采用了类似于中国瓷器的制作方法和技术,但也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它们通常由白色瓷胎制成,表面采用蓝色的装饰,包括彩绘、雕刻和镶嵌等。美第奇瓷器与中国青花瓷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以白色的瓷胎为基础,然后在表面装饰蓝色的图案。同时,美第奇瓷器也借鉴了中国青花瓷的一些图案和造型。不过,美第奇瓷器也有自身的特点和创新,融合了当时的文艺复兴风格和意大利艺术的元素。
景德镇青花瓷装饰对“美第奇瓷”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装饰图式方面。景德镇青花瓷装饰的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的特点,对“美第奇瓷”的装饰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美第奇瓷”中,可以看到许多构图精致、层次丰富的作品,这些作品无疑受到了景德镇青花瓷装饰风格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美第奇瓷器在纹饰上与中国青花瓷有一定的联系,得到了大公弗朗西斯科一世支持的意大利佛罗伦萨所仿制的中国瓷器(即美第奇瓷器),只不过在纹饰上仿制了明代中国青花瓷而已。
例如藏于美国第五大街美术馆的美第奇瓷罐(图3),该罐于1560年在美第奇瓷厂生产,装饰的图式明显受到明代青花装饰的影响。罐身装饰纹饰仿自中国的菊花图案,而罐底部则采用了华丽的菊瓣纹饰。美第奇瓷罐底部的菊瓣装饰与明代宣德年间的仰式菊瓣纹十分相似(图4)。同时,底部的莲瓣纹也来源于中国明代惯用的青花边饰图式。且整器纹样组合的装饰布局均为中国明代青花瓷式的层层布局法。从16世纪末开始,大量美第奇瓷器植物装饰中大量效仿中国明代官窑青花瓷的缠枝花纹(图5)。这些案例均可证明美第奇瓷对明代景德镇青花瓷装饰的效仿,从中可见景德镇青花瓷装饰设计对美第奇瓷设计的深刻影响。
由于美第奇瓷的制瓷原料局限,陶工们在对中国瓷器装饰元素进行仿制的同时,也注重融入欧洲器物造型的元素,如美国第五大街美术馆藏美第奇瓷罐肩部的欧式贴塑装饰(图5)及十六世纪末美第奇瓷罐中区别于东方器物而呈现出的不对称的造型特征(图6),这些均为欧洲美第奇制瓷工匠在效仿中国青花瓷基础上的创新。尽管美第奇瓷无法完全与中国青花瓷器媲美,但其独特的装饰风格与技术手法仍然值得赞赏。
4区别于景德镇青花瓷的工艺革新与设计独创
美第奇瓷装饰的创新与独创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制瓷的材料及工序;其次体现在装饰设计在效仿景德镇青花瓷设计模式基础上对纹样形态的独创。
在制瓷的材料及工序方面,由于欧洲原料不同于景德镇瓷器优质的原料,美第奇瓷的制瓷工匠在工艺上做出了独特的尝试。美第奇瓷器的烧制过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烧制后,用黑锰颜料在坯体上勾勒出图案,然后用蓝色氧化钴填充,绘画后施釉的方法是把釉倒在瓶子上,让它从固定一处自上往下流,因此瓶底部的釉料比顶部的更厚。施釉完成后,将底部的釉进行擦拭,于900℃至950°C的温度下进行第二次烧制,因此釉面会因烧不透而残留着许多细小的气泡,但这种工艺使得瓷器效果与景德镇青花瓷接近。
蓝色装饰是美第奇瓷的主要装饰颜色,只有少数是用含锰的钴原料勾勒成紫色的线条作装饰,瓷器上的蓝色较为浅淡且发灰,只是薄薄的依附在器体的表面,纹饰看起来呈现较为模糊的蓝色,稍带有晕染的视觉感。这是由于美第奇陶工在模仿中国青花瓷装饰图案时,由于对钴蓝用料及料性的不熟悉,对于分水技法把握不足,致使美第奇瓷经常出现色料堆积,纹饰有时看起来模糊,有时较为灰暗甚至呈现黑色的状态。美第奇瓷的蓝色具深浅浓淡变化,从浅蓝到灰蓝再到紫黑,小部分地方也有跑色的现象出现。钴蓝色料上罩一层透明釉,釉色较为莹润,但不足的是纹饰中会有气泡和弯曲裂痕的存在。从美第奇瓷的装饰细节部分,可以明显的看到色彩的模糊和料色的堆积状态。因此,美第奇瓷在青花材料上虽不及景德镇青花瓷优质的青花钴料发色,在釉层及坯体胎质上也不及景德镇青花瓷的清澈纯净,但在追求景德镇青花瓷般的艺术风格中逐渐形成了美第奇瓷独有的特色。
在装饰设计独创方面,美第奇瓷在效仿中国景德镇青花瓷的基础上,体现了欧式装饰审美风格的独创。如下方这件烧成于16世纪中期的年美第奇瓷瓶(图6),清晰地展示了对中国植物缠枝画法的仿制,在纹饰上可以看到细腻的中式缠枝纹图案。然而,与此不同的是在缠枝花卉纹饰中加入了明显的欧洲人物形象元素。我们可以观察到壶流下方的缠枝纹中绘有欧洲希腊神话题材的人物形象,且有的16世纪美第奇瓷中也绘有基督教陶瓷的基督及圣母圣子及十字架形象,且人物的绘制方式与东方艺术及景德镇青花瓷中的人物有着明显不同,采用了西方写实化的素描式人物画法,在装饰图案的基础上注重透视画法。
就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相传威尼斯陶工偶尔也会在他们奇特的装饰中采用中国图案。但在一个由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艺术理论主导一切的国家,中国风并没有因此成为流传广泛的风尚。据相关学者研究,美第奇的陶工因为相信感应巫术之说而采用了东方图案,用青花图案装饰他们的器皿,在吸取中国青花瓷纹饰的基础上又对中国主题进行自由发挥,加入了欧洲的纹样元素。如烧制于十六世纪末期美第奇瓷盘(图7),这件作品的装饰构成采用了景德镇青花瓷的装饰形态:以盘心圆形适合纹样为中心进行多层次圆形边饰构成。这种装饰常见于元青花及明代青花瓷的大量盘制器物中。但与景德镇青花瓷不同的是,这件美第奇瓷盘采用了欧洲的纹样,即在装饰模式不变的前提下,以欧式纹样替换中国青花瓷的纹样,但依旧体现出浓厚的东方装饰感。其中盘心圆形适合纹样中以西方写实性的画法描绘了西方世界的人物故事场景,而边式装饰则更加富有欧洲风情,可能受到了当时欧洲艺术的影响,采用了更富曲线形态的花卉图案及光怪陆离的欧式图像,营造出一种温和、精致的感觉。再如十六世纪末期美第奇瓷瓶(图8)其造型亦为典型的欧式器皿,在瓶的腹部绘有16世纪欧洲生活场景的风景人物。体现出浓浓的十六世纪风俗画的装饰场景。
通过以上例证可以看到美第奇陶瓷制品对中国艺术的学习与仿制。这些模仿东方青花瓷装饰的图案以景德镇青花固有的装饰设计法则,或采用模仿景德镇青花瓷纹样的图案,或采用融入欧式元素的图案营造出繁华而生动的装饰效果。而美第奇的装饰创新正在于保留东方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融入了西方的写实与透视画法,并运用华丽的装饰手法,形成了独特而精美的艺术作品。这些美第奇瓷的艺术精品使我们能够欣赏到当时欧洲陶瓷艺术对于东方文化的向往与模仿,并且展示了文化交流和艺术演变的历史过程。
5“美第奇瓷”对欧洲陶瓷的后续影响
随着中国的陶瓷传入欧洲,在弗朗西斯科大公爵的支持下与美第奇工匠的努力下诞生了美第奇瓷的精妙探索。这对各个欧洲国家的陶瓷工艺及青花设计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尽管这批瓷器只是试验品,但带来的影响却非常深远,比起欧洲人在德国迈森发现如何制作真正瓷器的时间还要早100多年。
尽管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仿制中国瓷器的努力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它们却给许多国家带来了灵感,包括荷兰、英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相继开设窑场和建立陶瓷工厂,试图揭示中国瓷器生产的秘密。明末清初的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殷弘绪(昂特雷柯莱)将他在景德镇的观察记录、以及高岭土和瓷土样本等物品寄到了欧洲,使得欧洲人最终了解了中国制瓷的秘密,这些成就均得力于美第奇瓷的早期探索。
继美第奇瓷之后,在17世纪中期,出现了两个非常著名的制陶场所,一个是荷兰代夫特陶器厂,另一个是法国纳韦尔陶器厂。代夫特的那批陶器厂始于何时,现在仍不确定,但已知的少量事实还是可以简要概括如下。1614年,有位名叫克拉斯·扬松·维特曼斯(Claes Janszoon Wijtmans)的绅士从邦联议会那里获得许可,成立了一个彩陶厂,生产像“东印度地域”的那种陶器。在该地点的考古挖掘,也仅仅出土了意大利产的锡釉陶器类型的陶瓷碎片,装饰的则是纯粹的欧洲图案,有石榴、橙子、鸟、兽和花。直到17世纪中期,陶器场才以著名的蓝青花陶器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起初,这些陶器中的大部分都是仿自当时由荷兰人进口到欧洲的中国和日本的陶瓷容器。在接下来的一个多世纪里,代夫特制造厂生产了一大批仿制的(还不包括假冒的)中国式容器。其中一些如此接近原型,以至于一眼看上去都不太会看出它们是出自欧洲。在17世纪中期,的确也有一些代夫特陶器场的画匠摒弃了仿制中国明代青花瓷装饰的做法,转而绘制带有欧洲风格的手绘作品(图9)。在17世纪后期,更具胆识的瓷器画匠们开始自由表达他们的奇思异想,并把源自中国和日本陶瓷的元素结合起来,让自己从所有那些严格的东方常规中解放出来。
接近17世纪末期,纳韦尔陶器厂生产的少量器皿开启了欧洲制陶业中的中国风潮,尽管它们在产品精美度和图案细腻程度方面均不如荷兰代夫特陶器厂在17世纪50年代所生产的青花作品。但在装饰风格上,早期的纳韦尔陶器装饰比起中国晚明时期的陶瓷来说更自由随意一些,装饰图案及鸟花纹饰虽然与明朝晚期的陶瓷类似,但已经演变出带有法国特色的优雅风格。跟那些在代夫特生产的器皿相比,虽然纳韦尔的陶器场生产的青花器皿既不够精美,也不够奇特,但它更有资格说,是欧洲青花瓷装饰风格的缔造者。很可能因为法国在这一时期没有直接从东方进口任何陶瓷,所以陶工们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模仿的原型。亦或是因为公众需要的不仅仅是复制品,因此在风格上,较早的东方式的纳韦尔装饰品就比那些17世纪50年代在代夫特生产的要随意一些,虽然跟那些明朝晚期的陶瓷相仿,但已经衍生出具有法国特色的优雅。纳韦尔也制作出用波斯蓝底色衬托的白色图画的陶器,这样就保留了传统的青花色彩方案,并创造出了一种惊人的、新的装饰效果,看起来差不多是仿效真漆的效果(图10)。
从美第奇瓷开始,在其对中国景德镇青花瓷的崇尚及对东方青花纹饰开始创新突破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开始相继探索瓷器的秘密。从14世纪延续到17世纪,这些陶瓷工厂不仅研究景德镇青花装饰的图案式样、装饰法则、审美特征,还不断探寻中国瓷器的配方,并广泛模仿中国瓷器的造型设计,为后来在欧洲流行的中国风格瓷器奠定了基础。
6结语
美第奇瓷作为中国传统瓷器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在15世纪和16世纪,由于贸易往来等原因,中意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美第奇瓷的制作技术和装饰风格吸收了中国青花瓷的元素,并结合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雕塑技巧,创造出了独特而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种融合不仅促进了中意双方在艺术领域的互相借鉴和启发,也为其他欧洲国家对中国瓷器的认知和欣赏提供了契机。它通过贸易和外交渠道,将中华文化和意大利文化乃至欧洲文化联系在一起。作为一种奢侈品和艺术品,美第奇瓷引起了意大利贵族、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成为他们热衷收藏和展示的对象。美第奇瓷在中意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意两国间贸易往来的产物,更是文化交流和艺术互动的见证。因此可见,景德镇青花瓷装饰设计对“美第奇瓷”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装饰风格、技法、题材等方面,更在文化内涵和审美观念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丰富了“美第奇瓷”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也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深入研究景德镇青花瓷装饰设计对“美第奇瓷”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为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沛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陶瓷工艺——以“美第奇瓷”为例[J].美术文献,2020(01)
[2]陈婉婷,邹国豪.15-16世纪中国瓷器对美第奇陶瓷设计的影响[J].中国陶瓷,2023,59(03).
[3]余春明.中国名片:明清外销瓷探源与收藏[M].三联书店,2011.
[4]牟晓林.海外需求对明清景德镇瓷器的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23-10-15].
[5]甘雪莉.中国外销瓷[M].东方出版中心,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