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构的反思及优化研究

2024-12-03 00:00张清扬
互联网周刊 2024年22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凝聚社会共识、增强向心力有着关键性作用。本文在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其对教育活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分析。针对当下所面临的信息爆炸、信息异化等困境和挑战,积极探索筑牢网络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时代课题,以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主阵地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时代,互联网及各种客户端构建了移动性、碎片式、多样化的虚拟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这一现实情境下,如何筑牢网络环境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新挑战、增强效能感的内在诉求。根据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1]。互联网已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场域,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教育活动的影响为出发点,反思与总结当下的环境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教育活动成效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范畴,对教育活动过程的开展、效果的评估有着方法论层面上的重要意义。“环境”原是生物学上的概念,是指“作用于一个生物体或生态群落上并最终决定其形态和生存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体”[2],后来被逐步运用至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本研究使用“环境”一词,旨在以科学化、系统化、概念化的模式,综合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影响因素的联动效应,将系统分析法作为研究的主要方HJFaGP29OrJ1SPkybTpVynbUVMvKQd+if1X7QOePFb8=法,打破以往单一、孤立、封闭的研究范式。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深刻影响着教育活动的类型、思路、方法。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深层内涵来审视,可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指的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外部要素,这些要素对教育活动及个体思想、行为发挥重要影响。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应当是那些能够切实影响教育活动、塑造人的思想、引导人的行为的外部条件[3]。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类型丰富多样,这主要源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如果以范围大小分类,可将其区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层面关注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如学校和家庭,中观层面关注特定领域,宏观层面则考虑广阔的国际和国内背景。以环境构成要素为标准,可分为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分别代表外在的客观条件与内在的主观氛围。从环境性质的角度出发,可分为顺境、逆境、常境,这三种环境状态对于开展教育活动具有不同的影响。当下,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已延伸至网络空间,形成了互联网外与互联网内两大新型环境类型,这种变化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和外延的同时,也对其深入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4]。

三是深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多重性,可以发现,顺境与逆境的差异并非绝对。即使在看似有利的顺境中,也可能潜藏着错误思潮和反对言论,这些负面因素无疑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可创造性也是其显著特征之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在不断塑造、解构与重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种可创造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四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置身于形色各异的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因此,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提升教育效果,已成为日益迫切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影响个体思想行为变化的关键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仅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还能够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环境系统处于不断深化与演变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变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国际、国内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化软实力被提到国家战略发展的新高度,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自20世纪中叶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以来,互联网已成为这一革新浪潮的中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经济水平的持续提升,促使网络和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逐渐普及。在这一现实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交流模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当下“互联网+”的影响逐渐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不可避免地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互联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来看,从本质上来说,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都以培养和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与数字化路径。因此,“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议题,新兴的工具和方法使其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优势的同时,创新了教育的理念、观点及思维方式。

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新兴形态,展现出诸多优势。首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互动性。通过互联网,学习者可以轻松获取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同时,网络平台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与教育者和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促进了知识的共享和合作学习。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平台,教育者可以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水平和需求,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这种差异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5]。最后,互联网环境的特性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极大地消除了时空限制、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平等、宽松、安全的教育环境。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弹性和个性化的优势,有效减轻了课堂中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总体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其灵活性、个性化、互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等优势,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和学习体验,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发展。

另一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信息的不均质性、参与者的复杂性等现实困境。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难以保障。“信息异化”现象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时甚至可能逆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信息泛滥的作用下,学习者很难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导致学习者的自主性不足。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中,学习者可以与教育者和同学进行直接的交流和互动,促进了学习者的社交和合作能力,而在网络教育中,学习者往往是独立进行学习,缺乏与他人的互动,容易导致学习者的孤立和自主性不足[6]。

总体说来,“互联网+”时代在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存在信息良莠不齐、参与主体鱼龙混杂、信息异化的复杂困境。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主动优化环境、建设环境,从科学、系统、全局的高度入手,思考如何优化网络教育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 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具体策略

数字技术、网络空间的裂变式发展解构与重塑着舆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正发生着深刻变革,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复杂,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互联网不仅是中国与世界交流互鉴的桥梁,更是在凝心聚力新征程中必须跨越的一道重要关卡。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领和巩固意识形态的主流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显得尤为关键。

随着人们越来越多地融入网络虚拟社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也应随之扎根。网络虚拟社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空间,各类信息在这里交织碰撞。大众传媒在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需求的同时,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以及“眼球经济”驱使下的低俗趣味,也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杂音和挑战。因此,无论是在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还是在社会的日常生活中,都应坚定不移地建设并守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让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网络虚拟社会的最强音,为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培育新时代的合格公民贡献力量[7]。

如今,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人在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心就在哪里”,在这样时刻变化的社会之中,筑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拧成一股绳,与错误舆论和不当思潮持续斗争。在建设和筑牢主阵地过程中,要以“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重”为原则,持续推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贴合现实问题和需求,让“有意义”的东西变得“有意思”,“有意思”的东西变得“有意义”[8]。

具体而言,从学校和社会两大环境,教育者、传播媒体、国家三大主体入手,打造真正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效果。这里的“育人”不仅指的是大中小学的学生,还有活跃在网络虚拟社会之中的所有成员。

在学校环境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可以探索将网络学习、课堂教学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利用网络技术将传统思政课内容以“网状”“链状”“环状”等多形式进行呈现,构建学生的多方面思维模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主流价值观[9]。此外,教育者应当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使主流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观点生动化,贴合学生的年龄需求,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在社会环境中,国家应当积极、适时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形成团结的社会思潮氛围。同时,国家应该鼓励、扶持主流媒体拨开迷雾,主动回应社会成员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需求,把握好互联网的信息库资源,打造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云平台”,凝聚全员合力,以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方向。由此,学校、社会、教育者、传媒、国家“五JXTF8BuRDFm8H9adwC+rLw==位一体”进行“三全育人”,筑牢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环境主阵地未来可期[10]。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多种多样,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源于时代的进步,其发展得益于教育网络化的趋势。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尽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途一片光明,但当下需要应对的难题仍旧不容忽视。“道路曲折,前途光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助力,网络环境的主阵地需要全社会共同筑牢。

结语

“互联网+”时代,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培养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关键途径,更是凝聚社会共识和增强向心力的重要手段。面对信息爆炸和信息异化的挑战,必须积极探索和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多样化、互动性强的教育平台,形成人人参与的网络教育新格局。通过学校、社会、教育者、传媒、国家的协同努力,共同打造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确保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新时代的社会进步和个体全面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展望未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景广阔,需要以创新为驱动,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构建积极、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4-08-29)[2024-10-20].https://www.cnnic.cn/n4/2024/0829/c88-11065.html.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修订版)(第6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90-91.

[3]刘晓岩.论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理论观察,2016(10):142-143.

[4]罗方禄.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体验式教学法探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4.

[5]蒙丹.当代大学生理想观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1.

[6]宋金枝.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控制论[D].长沙:中南大学,2005.

[7]孙苓.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1.

[8]唐维红,王韬,邹菁.导向为魂 内容为王 创新为要——人民网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与写作,2019(8):12-19.

[9]武航剑,张晓渝.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内涵确立、生成进路与价值认定[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38(1):70-77.

[10]张瑜,石秋怡.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的制度优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4(9):44-51.

作者简介:张清扬,硕士研究生,讲师,20109@njtech.edu.cn,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基金项目:2024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课题——大数据背景下提升高校生涯与思政教育耦合度的路径研究(编号:SZ202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