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从乡下来到了省城我的家中。妻子说,接她来享几天福。
说起来,我跟岳母挺有缘的。
当年我二十出头儿,在故乡当老师。暑假开学前得到调令,要从坪洲小学调到周家小学。虽然坪洲到周家村仅四里地,但赣江以西的乡村岔道多,村庄大多相似。我骑着单车,带着箱子、铺盖,在一个岔路口踟蹰。就在这时,碰到一个大婶儿挑着豆腐担子经过,我赶紧上前问路。经她指点,我顺利地到了周家村,在被稻田环绕的小学校卸下了行李。
这个大婶儿后来成了我的岳母。我有时想,她是不是老天爷派到路口等我的?
开学了,她的小儿子周冬明成了我的学生。我与她慢慢有了接触,去她家家访,或者感冒咳嗽了,去她家看病、拿药——我后来的岳父是村里的医生,负责一个村庄的医疗。更多的时候,去她家是为了吃她做的豆腐。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豆腐,挑着担子在附近的几个村庄叫卖。在学校食堂,每天早上都能吃上她做的豆腐,学校里从未有人说吃腻了。她做的豆腐,滑顺,鲜嫩,黄豆味儿足。再放点儿青椒、葱花,难以形容有多好吃,那味道我到现在也忘不了。
靠做豆腐、养猪(豆腐渣是最好的饲料)、开诊所,加上种地,她家成了周家村一等一的家庭。
她话不多,总是埋头做事,我从没见她闲下来过。她的眉目是温软、和善的。这样的女人,也是村里一等一的女人。
在乡村教书,青春无着,我开始写诗。诗零星地发表、获奖。给学生上课时,我偶尔会朗诵自己写的诗。可能是周冬明回家告诉了父母,她便知道我写诗。我不知道诗在一个农妇心里是个啥,但她常常向她的大女儿提起:“曾老师诗写得好呢!”
她的大女儿就是我后来的妻子,那时她还在师范读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心小学当老师。她是中心小学老师,而我只是村小老师。追求她的人很多,可她偏偏选了我。我想,这或许和她母亲经常念叨我会写诗有关。会写诗在她们心中,或许意味着有才华、善良、独特。
后来我一直在努力。因为写作,进入县城机关,又被调到了省城文化部门,之后继续写作、出书。我想,我这么努力,潜意识里,可能是不愿辜负岳母的那份信任吧。
岁月不居,几十年工夫,姑爷成了老姑爷,岳母也成了老岳母。岳母的大儿子接了岳父的班,做了乡村医生。小儿子,也就是我的学生周冬明,考上了大学,现在成了石化系统的工程师。妻子随我调到了省城。妻子的两个妹妹也都成了家。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生活,一辈子操劳的岳母,也该享清福了。
可是她在我家根本闲不住。我们上班,她在家洗衣服、拖地、给花浇水,还有买菜、洗菜、切菜、煲饭,啥活儿都做。
我们劝她,现在生活好了,根本不需要她做事。可她不听,依然手脚不停,说闲下来骨头都不舒服。
每天一回家,米饭熟了,菜切好了,衣服从衣架上收下来了,整整齐齐地放在沙发上。
晚饭后,电视有响声了,家里有了人气。以前,我们家的电视基本不开。岳母爱追剧,特别爱看年代剧和都市情感剧。我有时会陪她看几集,和她一起讨论剧情。
我们与邻居的走动也多了起来。我们在小区住了好几年,下班回家就把门关上,同楼层的邻居都没有交往,顶多是等电梯时遇见了笑一笑。岳母短时间内就有了很多朋友,她会告诉我们这栋楼许多邻居的故事。每次和岳母出门,都有不少邻居和我们打招呼。
原来,我们的家就是个睡觉、吃饭的地儿。现在呢,好像有了一丝庙堂的意味。以前我经常在外面胡吃海喝,现在下了班就想早点儿回家,与岳母一起吃饭、聊聊家常什么的,觉得这才像个家。
我有一双拖鞋,蓝色的,塑料质地,放在家中进门的位置,每天我回到家脱下皮鞋就穿上。买了有些时日了,一只拖鞋的鞋面有点儿开裂,我寻思着哪天扔了。可有一天我发现,拖鞋的裂口被缝合了。不用说,那是岳母的手艺,是那双做出滑顺、鲜嫩豆腐的手缝上的。
那是十分整齐的针脚,左右两边完全对称,在“创面”上十分严谨地交错而行,看得出补鞋人的耐心和技术,乃至对生活的态度。针线不仅缝合了裂口,还给拖鞋增添了一种特别的美感。那是一种古朴的美,它来自乡村,来自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旧时光。它让人想起贫穷、苦难,也寓示着节俭、惜物、忍耐与安妥。
那也是一条道路,每一个针脚都通往我们的来路。看着它,那些卑微、贫寒却又情深谊长的过往立即浮现在眼前。
岳母来我家,怎么还带着针线?她应该知道,我家几乎没有针线的用武之地。我想,这正是缘于岳母勤劳、节俭的天性。
恰好赶上母亲节,我给这只拖鞋拍了张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一只裂口的塑料拖鞋的针脚里有母亲。结果引来众多朋友“围观”。他们纷纷赞叹针脚的细密,甚至有人说,看着针脚流下了眼泪。
我十分稀罕这只鞋子。因为有岳母的针脚“加持”,原本普通的它充满了温度与情义,仿佛祖传的宝物一样珍贵。
(选自2024年8月2日《光明日报》,有校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岳母质朴能干、吃苦耐劳,做豆腐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为她的家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使得她家成了周家村一等一的家庭。
B.城里人不及乡下人注重家庭生活,岳母的到来,使得家里多了人气、烟火气,她改变了“我”的饮食习惯;城里人不注重人际交往,岳母的到来改善了我们与邻居之间的关系。
C.作者在文中交代岳母的大儿子做了乡村医生,小儿子周冬明成了石化系统的工程师,妻子随“我”调到省城,妻子的两个妹妹也都成了家,目的在于表现岳父岳母教子有方。
D.文本采用了双线结构,一写“我”的人生故事,一写岳母的生活故事。叙述时顺叙、插叙、倒叙交错使用,使故事情节更加丰富。
2.对岳母给“我”补鞋这一情节的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一只鞋面有点儿开裂的拖鞋,“我”想扔了,岳母却用针线把裂口给缝合好了。两种不同的方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彰显了岳母节俭的美德。
B.岳母缝合拖鞋的针脚十分整齐,注重对称,细节中彰显出岳母做事有耐心、手艺精湛、一丝不苟。
C.“那也是一条道路,每一个针脚都通往我们的来路。”这里的“来路”指的是那些卑微、贫寒却又情深谊长的过往。“针脚”这种来自乡村的古朴的美,总让“我”情不自禁忆起遥远的旧时光。
D.“我十分稀罕这只鞋子”,因为“一只裂口的塑料拖鞋的针脚里有母亲”,充满了情义。
3.在“我”看来,岳母在村子里也是“一等一的女人”。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岳母这一人物形象。
4.文本标题为《针脚》,作者却将更多的笔墨付诸岳母的琐碎日常生活,只有结尾几段写到“针脚”。作者这样写,是不是有文题不符之嫌?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A项,“做豆腐……使得她家成了周家村一等一的家庭”以偏概全。除了做豆腐,岳母家还养猪、开诊所、种地。B项,“城里人不及乡下人注重家庭生活”“城里人不注重人际交往”于文无据。文中只写了“以前,我们家的电视基本不开”“同楼层的邻居都没有交往”,并没有提及城里人。C项,“目的在于表现岳父岳母教子有方”曲解文意。联系上下文,不难发现文中交代这几笔,主要意在说明孩子们都已经长大,各自成家立业,岳母到了享福的年纪。
2.C
解析:C项,“总让‘我’情不自禁忆起遥远的旧时光”曲解文意,原文表述为“那是一种古朴的美,它来自乡村,来自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的旧时光”。
3.①给曾是陌生人的“我”指路,可见岳母善良、热心、值得信赖。②天天早起做豆腐,挑担在附近的几个村庄叫卖,做出的豆腐大家都爱吃,可见她勤快、能吃苦、手巧。③说得少,做得多,眉目是温软、和善的,可见她务实、和善。④对女儿夸“我”诗写得好,可见她有眼光、能识人。⑤家里做豆腐、养猪、开诊所、种地,儿女成才,可见她善于持家、教子有方。⑥来到“我”家后,把家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喜欢追剧,和邻居相处和谐,可见她热爱生活,善于与人交往,懂人情世故,为人热情。⑦自带针线,帮“我”缝鞋,针脚对称,可见她节俭、细心、体贴。(答出四点即可,其他符合文意的答案也可。)
4.示例一:文题相符。①以《针脚》为题,可形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文末扣题,揭示悬念。②“针脚”带给“我”惊喜和感动,它集中体现了岳母勤劳、节俭、细心、一丝不苟等优秀品质,以《针脚》为题,突出了文本主旨。
示例二:文题不符。文本标题应该是对整篇文本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此文描写岳母的琐碎的日常占主要篇幅,直到文末才扣题,整体上与“针脚”的联系不太紧密,因此以《针脚》作为题目不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