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出青春滋味

2024-12-03 00:00:00马萌
中学生阅读·高中·读写 2024年11期

崖缝中的树苗,熬过风吹日晒,终成参天大树;寒冬中的蜡梅,熬过雪打冰封,终成亮丽风景。青春亦如此,经历熬,方可收获最美妙的滋味。

在《说文解字》中,“熬”意为“干煎”。在后人不断的引申中,其由“慢煮”变为“忍耐”“勉力支撑”之意。熬源自厨艺,但熬的智慧非限于厨房一隅。在人的成长中,熬不仅是个人精神世界的长时间的修炼,更是实现进阶不可或缺的坚持的过程。熬是苦的,这毋庸置疑,但苦的尽头,会有回甘。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如王阳明于熬中格物,方有龙场悟道,开创心学,光耀千古;正如王维在历尽干帆,熬过人生之苦后,淡然吟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熬体现出了人生坚韧之美。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一封家书中写道:“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在曾国藩看来,熬可使人“亨通精进”,是挺过难时,取得成功的秘诀。可以说,正是因为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熬,曾国藩才从一个普通人逆袭成了一代名臣。

曾国藩给我们指明了做事的方法:一步步走,不断精进,不要急躁,要慢慢熬。但作为青年,我们须明白,熬的方式和态度也有高低正误之分。真正有效的熬,应当是如失聪女孩江梦南,于无声处踽踽独行,自立自强,在孤独中苦熬,努力奋斗,终于考上清华大学博士;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顾诵芬,“再进再困,再熬再奋”,终成新中国航空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如游泳运动员张雨霏,在反复训练中熬,在熬中磨炼自己,终站上奥运会领奖台。而那种“躺平”、混日子的熬,空耗时间,空耗生命,则是对人生的浪费,是无意义的熬,是无价值的消耗。

生活中,有人熬了很长时间,仍未成功,会无比沮丧,再看见别人不熬比自己拼命熬的结果更好,便劲头大减,萌生退意。这是因为这样的人熬的功力不够,熬的劲头不足,缺乏曾国藩所言那种“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的人生的定力。在熬中奋斗、奋进,便会体会到“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只有摒弃急功近利,避免“求效太捷”,不断提升自己,我们的青春方能在熬的过程中迸发潜能。

当代著名诗人、新华社安徽分社总编辑陈先发,在复旦大学2018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曾言:“世界上所有的美,都需要一种高度的专注和漫长时间的淬火。”“漫长时间的淬火”就是熬,青春美丽的绽放正来自熬。

点评

这篇议论文开门见山,提出了熬的重要作用,提出对熬的深刻理解——青春经历熬,方可收获最美妙的滋味,观点明确。以多则论据,论证熬的重要意义,强调要在熬中精进。全文论证层次清晰,过渡自然,论据新颖、丰富、典型。文末点题,有意蕴,耐人寻味。

(指导老师:袁庆峰)